一、學校對中輟生輔導之方案
(一)具體作法
1.健全組織運作,整合多方資源:
(1)依據法規訂定本校中輟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計畫。
(2)針對具中輟危機學生召開個案研討會、個案認輔會議,提升學生生活適應與學習能力。
2.完備學生資料,建置預防缺曠課措施:
(1)確實掌握新生資料,依規定辦理追蹤及查核應報到未報到之學生。
(2)建置全校完整的輔導紀錄,並暢通親師溝通管道,有效預防學生缺課曠課。
(二)實施成果
本校111學年度弱勢學生調查人數如下:
(一)具體作法
1.健全組織運作,整合多方資源:
(1)依據法規訂定本校中輟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計畫。
(2)針對具中輟危機學生召開個案研討會、個案認輔會議,提升學生生活適應與學習能力。
2.完備學生資料,建置預防缺曠課措施:
(1)確實掌握新生資料,依規定辦理追蹤及查核應報到未報到之學生。
(2)建置全校完整的輔導紀錄,並暢通親師溝通管道,有效預防學生缺課曠課。
(二)實施成果
本校111學年度弱勢學生調查人數如下:
1. 八年來沒有中輟生
2. 民國109年(2020年)學務及輔導團隊獲臺北市教育局杏壇芬芳獎
(一)具體作法
1.建立弱勢學生名冊,提供支持系統協助安心就學:
(1)本校弱勢學生比例約佔全校10%,每學期初盤點安心就學人數,提供後續支援與服務。
(2)建構弱勢族群及低社經背景學生之支持系統,整合公私部門資源,積極協助符合資格學生之獎補助金的申請。
2.落實特殊教育,建造友善環境:
(1)完善特教學生鑑定安置輔導流程,瞭解學生個別需求,擬訂個別化教育計畫,提供教學資源及支援服務,給予特殊需求學生周延照護。
(2)除積極為學生申請無法自行上下學交通費補助、獎補助金等相關特教補助外,另提供特教學生領域課程、特殊需求課程的學習機會,依學生需求申請特教助理員、相關專業人員(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入校協助。
(3)每學年辦理特教知能研習及特教宣導活動,提升教師專業知能。
(4)除了一般生的生涯輔導,例如:新轉入生輔導、六年級升國中的參訪活動。
(二)實施成果:本校整合校內外資源,建構全方位的支持網絡。
獲得捐助及補助情形:
(一)具體作法
1.重視學生個別化之需求,落實差異化教學與輔導:
(1)落實補救教學:教師於課堂採差異化教學,掌握學生學習狀況及關懷鼓勵學習困難學生。
(2)辦理學生課輔:招募家長擔任學習輔導志工及利用大學生服務時數,以一對一的方式,於晨光時間協助國語、閱讀、注音符號、數學等學科落後的學生學習,重建學習信心。
(3)開設攜手激勵班:針對學習低成就學生,教師運用多元的學習輔導策略及臺北市診斷測驗進行補救教學,突破學生學習瓶頸。
(4)進行適性化輔導服務-重視特教生課程發展,定期召開IEP會議,規劃特教生之教育活動及個別化評量方式。
2.健全整合輔導網絡,協助適應困難學生重回正軌:
(1)利用認輔制度、學輔制度、個別輔導、團體輔導、班級輔導、個別諮商等方式,協助學生心智發展,改善其學習態度與人際關係。
(2)召開輔導與特教個案會議:邀請與個案相關之導師、科任老師、心理師、社工師、行政人員等,於個案會議中討論與分享有效策略、協助個案逐步適應學校環境。
(3)建立畢業轉銜輔導機制:提供個案生及特教生轉銜的輔導與服務,確保其學習的完整性與持續性。
(二)實施成果:
本校學力檢測結果
1.學力檢測進步情形
自105學年度起至110學年度,學生學力大幅進步。其中106年本校學力檢測國語、數學成績均超越臺北市平均值。109年國語學力檢測更躍昇為全臺北市第3名。
2.開辦補救教學獲領航團隊獎
(1)民國110年(2021年)10月,榮獲教育部110年度國小及國中學習扶助領航團隊獎。
(2)諮詢資源專業化-教師參與學習扶助暨攜手激勵學習潛能計畫工作小組,鼓勵專業對話。
(3)補救課程系統化-教師根據學生個別差異,發展學生個人課程進度,建立學生個人學習平臺。
(4)多元教學活化-鼓勵教師創新教學,善用資源,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5)學習評量科學化-多元定期評鑑,運用科技化評量系統測驗,客觀評估成效。
(一)具體作法
1.推動正向管教,營造友善校園:
(1)宣導學生輔導管教辦法,成立學生獎懲委員會,並於教師晨會等公開場合,強調正向管教與適性輔導之重要性。
(2)與師大合辦正向管教案例研習及輔導知能活動,鼓勵教師積極利用正向管教與輔導策略引導學生,並以專業社群方式邀集校內行政團隊與級任教師參與,未來教育部將社群成果編撰成「校園輔導管教實務案例彙編與增能指引手冊」。
(3)進行相關預防性宣導,例如性別平等教育、防治霸凌、法治安全等,以建立友善校園。
2.重視品德教育,型塑端正品格:
(1)訂定品格教育實施計畫,於兒童朝會進行宣導,落實生活禮儀與好品格。
(2)辦理禮儀、孝親楷模及模範生的選拔,公開表揚樹立典範學習之楷模。
(3)疫情前志工入班說故事,探討生命教育、性別平等多元文化等議題,培養學生自省能力,並內化良善積極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二)實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