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泰溫斯懸崖 (K-Pg界線、白堊)
Stevns Klint (K-Pg Boundary, Chalk Clay)
Stevns Klint (K-Pg Boundary, Chalk Clay)
位於丹麥東南部西蘭島(Sjælland)東岸,面向波羅的海,長約 15 公里。 2014 年被列入 UNESCO 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因其保存了極為清晰的 白堊–古近紀(K–Pg)界線,是全球研究恐龍滅絕與地球演化的重要地點之一;這裡的地層完整了涵蓋白堊紀、K-Pg界線、古近紀的連續地層,是全世界少有的完整連續地層,尤其是白堊層為球石藻遺骸沉積形成,可以在此處海岸很容易看到撿拾。
在 Stevns Klint,這條界線為一層 深灰色黏土(Fish Clay) ,其中含有K-Pg界線的以下證據:
‧ 銥(Iridium):地殼稀少、隕石中常見的元素,證明巨隕石撞擊假說。
‧ 玻璃小球體(microtektites):由撞擊高溫熔融物冷卻形成。
‧ 魚骨與化石碎片:反映當時海洋生態崩潰。
K :白堊紀,拉丁文「Creta」、英文「Cretaceous」,德文「Kreide」,因為字母「C」已用於「Cambrian(寒武紀)」,所以用 K ;
Pg: 古近紀 Paleogene
Cretaceous–Paleogene (K-Pg) boundary:白堊紀-古近紀邊界
Cretaceous–Tertiary (K-T) boundary :白堊紀-第三紀邊界
地點:丹麥
拍攝時間:2025/08
參考資料: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https://whc.unesco.org/en/list/1416/
從北到南,我們依序到訪了以下幾個地點:
1. Holtug Kridtbrud:白堊採石場
2. Mandehoved:懸崖
3. Stevns Fyrcenter :燈塔 (時間來不及、我們略過)
4. Hejerup :舊教堂
5. Stevnsfort :冷戰期地下軍事設施 (略過)
6. Stevns Klint:博物館,最容易看見清楚的K-Pg界線
1. Holtug Kridtbrud:白堊採石場
廢棄的採石場,已經長滿許多植物,可以從懸崖沿著步道進到底部。
可以操為看出下層和上層的地層有不同的侵蝕狀況,中間的夾縫就是K-Pg boundary;但是在可以行走的步道上,找不到這條界線。
在採石場上面的全景照
到下方、採石場底部的全景照
走到海邊,可以看到許多黑色的燧石,還有幾塊白色的白堊。
海灘上的白堊影片
靠近海邊的峭壁上,就可以看到非常多層白堊和燧石的地層。
2. Mandehoved:懸崖
解說牌
Mandehoved這個地點只能從懸崖上眺望,可以看到南方的懸崖很陡峭,稍遠處有目前仍在運作的採石場設施橫跨在海上。
稍微往南,抵達採石場,可以看到積水顏色受到岩石和藻類影響,形成淺藍色和綠色的顏色。
靠近海岸則可以看到目前還在運作的採石場,從路邊的地層可以看到K-Pg界線上下兩層岩性不同的地層,但是因為植物和崩塌的岩石碎屑,很難辨認界線正確的位置。
採石場的海邊
海邊的峭壁岩層也可以看出上下兩層不同言行的地層,海岸上有很多燧石和白堊。
4. Hejerup :舊教堂
這個地點有椅個古老的教堂,由於海岸的侵蝕,已有部分教堂崩塌,旁邊有階梯讓遊客可以下到海岸邊。
從教堂旁邊遠看海岸懸崖
K-Pg boundary界線放大
懸崖的影片
免費讓遊客使用的望遠鏡
日本製Fujino 18x50雙筒望遠鏡
從望遠鏡看出去的影像
望遠鏡的下方,展示了K-Pg boundary和上下的岩層:下層是白堊(Chalk);中間的K-Pg界線是含有魚類化石泥層,在這邊看到解說才發現有這樣特別的狀況;上層是石灰岩(Lime stone)。可惜展示箱的玻璃內層有水滴,導致照片拍不清楚。
順著有點陡峭的樓梯下來到海岸邊,有許多崩塌的大石塊。
這個地點也不容易看清楚正確的界線位置,也就是fish clay的那層泥層,只能分得出來上下岩層不一樣。
教堂下方、海岸邊的全景照
海岸邊的石頭上有許多遊客用白堊留下的圖案
6. Stevns Klint:博物館,最容易看見清楚的K-Pg界線
名為Stevns Klint Experience,是一個博物館,雖然不大,但是內容豐富、重要,仔細看可以待上好幾個小時。
博物館內部
剛進入博物館中,便可以觀賞用真實岩層投影數位媒體的解說短片。
中間標示著fish clay,就是K-Pg boundary。
手指著K-Pg boundary
岩層的側面,非常大塊。
"Lucky to be here",這句話是一位美國古生物學家所說的。能來到這裡真的很棒。
入口懸吊了一隻蒼龍的展示化石
Hejerup舊教堂懸崖的立體模型
懸崖有40公尺高,下方的白堊有連續900公尺厚,上方是20公尺的石灰岩。
左半邊是由球石藻形成的白堊,
右半邊是由苔癬蟲形成的石灰岩。
這裡的K-Pg boundary也可以稱為Fish clay
魚黏土層由99%的普通黏土組成,只有極少數的化石,代表當時有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還有銥、微晶石、衝擊石英,這些是隕石撞擊石帶來或形成的。
魚黏土層中的各種分離出來的東西,有許多非常非常微小的化石。
瓶子裡裝的東西都非常小,很好奇研究人員是如何挑出來的。
魚黏土層中第一次發現、而且是唯一最完整的魚骨化石
1849,丹麥博物學家George Forchhammer在這裡的博黏土層中發現了這一具小魚的骨架化石,這就是他將該層命名為Fish Clay的原因。之後,再也沒有人發現過這樣完整的魚骨化石,只有零碎的。
魚骨化石近照
稍微側面的角度
有VR立體眼鏡可以觀看模擬的地球物種演化過程,很有趣。
Stenvns Klint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證書
博物館有販賣當地業者使用白堊做出來的粉筆,一根約35DKK(約170台幣)。
就連海邊隨處可撿的燧石居然也可以變成商品販賣,而且還賣得很貴(1200DKK=5800台幣)。
教堂外面的海邊,有一處被研究人員採集過標本的鑽孔痕跡。
此處的地層只有比較上面的石灰岩,K-Pg boundary被埋在下面看不到。
一直往西邊走,終於找到K-Pg boundary露出海面的區域;這個地點是我們從博物館販賣的書籍中翻到的,介於博物館和西邊城市(Rødvig)之間。
很開心能夠找到K-Pg boundary這層魚黏土層,別處都無法看到那麼清楚,也許這裡很靠近海,受到海水侵蝕,會有比較新鮮的岩層露出來。
這是當地的環景照,手碰觸的地方就是K-Pg boundary,顏色較為土黃、並夾雜些許磚紅色的,黏土軟軟黏黏的,用手挖還是可以挖得起來,下方的白堊較軟、上方的石灰岩較硬。
這層K-Pg boundary沒有很厚,大約2~3cm,不過也可以找到像這樣大約10cm厚的。
以下介紹影片,權限暫時改為私人影片,如有需要請私下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