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比奧 K-Pg界線
Gubbio K-Pg Boundary
Gubbio K-Pg Boundary
在義大利翁布里亞區、Gubbio 鎮附近的 Bottaccione 峽谷,是全球非常著名的地質剖面地點之一,這裡清楚地記錄了從白堊紀(Cretaceous)到古近紀(Paleogene)之轉變,即所謂的 K–Pg 界線(以前稱 K–T 界線),這一界線標誌著約 6 600 萬年前重大生物滅絕事件(包括大部分非鳥類恐龍滅絕)及地質、環境的劇變。
在地層中,下層地層可見淺灰/白色石灰岩(代表晚白堊紀),中間是一條非常薄但明顯的黏土層(K-Pg boundary),上方地層為轉為帶些紅色調的石灰/粉紅色沉積(代表古近紀)。 此界線最早由Luis Walter Alvarez(父) and Walter Alvarez(子),發現有異常大量的銥元素,推測造成白堊紀大滅絕的原因可能就是隕石撞擊。
地點:義大利
拍攝時間:2025/01
騎車從Gubbio市區前往K-Pg boundary地點景點,需要進入山區,還好距離沒有太遠。
目的地位於Bottaccione峽谷之中
抵達目的地,馬上就可以看到表面凹陷的那一層K-Pg boundary,旁邊有一塊展示看板。
這個地點位於公路旁邊,有一小塊停車場。
解說看板,可以使用滑鼠右鍵-->在新分頁中開啟圖片,就可以看到大張的照片;上面是原文,下面是google翻譯版。
Bottaccione 峽谷兩側所暴露出的 翁布里亞—馬爾凱亞平寧山脈地層序列,由多個岩層單元構成。這一連續且完整的地層厚約 400 公尺,主要由深海環境中緩慢沉積的鈣質泥灰岩組成,沉積時間長達 約 5000 萬年,從上白堊世(Upper Cretacuous,又稱晚白堊世)一直延續到下始新世(Lower Eocene,目前稱為Ypresian伊普雷斯期)。
1980 年,加州大學的兩位科學家 沃爾特·阿爾瓦雷斯(Walter Alvarez) 與 路易斯·阿爾瓦雷斯(Luis Alvarez),以及 海倫·米歇爾(Helen Michel) 和 法蘭克·阿薩羅(Frank Asaro),在一份著名的科學期刊上發表了他們對義大利古比奧(Gubbio)地層連續剖面的研究結果。
他們指出:
位於 白堊紀與古近紀之間界線(K/Pg) 的那場大滅絕事件,其原因是來自地外的災變。
這一推論的依據,是在該地層中發現了一層厚約 1 公分 的紅色黏土層,其年代正好與這次大滅絕相符,而這層黏土中含有極高濃度的銥(Iridium)。
展板下方展示了「翁布里亞—馬爾凱地區地層序列(La successione Umbro-Marchigiana)」,
包括各個地質時期的岩層單元(例如 Scaglia Rossa、Scaglia Variegata、Marne a Fucoidi 等),
以及代表岩石種類的符號圖例:
.鈧質石灰岩(Cherty limestone)
.黑色頁岩(Black shale)
.黏土層(Clays)
.泥灰質石灰岩(Marly limestone)
.石灰岩(Limestone)
這些岩層記錄了地球自中生代至新生代之間的重大變化與滅絕事件。
在 Bottaccione 峽谷的地層中,可以清楚觀察到一個極具科學價值的現象:
在白堊紀末期與古近紀初期交界(即約 6600 萬年前 的 K/Pg 界線)處,
有孔蟲群落發生了劇烈的改變。
在界線以下(白堊紀晚期):
.浮游有孔蟲多樣性極高。
.代表性的屬包括 Globotruncana、Rugoglobigerina、Heterohelix 等。
而在界線以上(古近紀初期):
.這些白堊紀種類幾乎完全消失。
.僅存少數小型、形態簡單的新物種,代表著一場突發性的滅絕與隨後的生態重建。
地質錘的比例顯示這裡的K-Pg boundary為約1cm厚的紅棕色泥土層。
撞擊前期:撞擊前約3萬年的Mesozoic Era(中生代)地層,銥濃度極低(幾乎為零)。
K-Pg boundaryK-Pg boundary界線附近:撞擊事件後5000年內的沉積層,含最高銥峰值。
撞擊後期:撞擊事件後5萬年的的CenozoicEra(新生代)地層,銥濃度開始下降,逐漸恢復正常。
「衝擊石英」晶體(shocked quartz):其微晶結構中出現典型的顯微裂縫,只能在極高壓力下產生。
微似曜岩(microtektites):由撞擊瞬間高溫熔融後噴射到空中的物質冷卻形成。
白堊紀晚期的典型浮游有孔蟲外殼(如 Globotruncana arca、Rugoglobigerina rugosa 等)
古近紀初期的小型有孔蟲(如 Globigerina eugubina,名稱取自古比奧 Gubbio)
這些化石在 Bottaccione 剖面中極為豐富,為研究地球歷史上生物滅絕與復甦過程提供了珍貴的實證資料
躺在K-Pg boundary之中。這層界線可能因為較為鬆軟的泥層、受到侵蝕,或是人為採集,比上下兩層地層凹陷。
科學家鑽孔研究
附近岩石有許多鑽孔痕跡
現場解說影片
現場環景照
Gubbio老城區
Gubbio老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