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知辨識

覺知辨識核心素養的評量指標:

  1. 能覺察自己及他人的特徵及興趣,並能比較異同

  2. 能覺察自己及他人的想法或情感,並能比較異同

  3. 能知道生活規範及活動規則的理由

  4. 能注意且理解周遭的文化訊息

  5. 能理解口語的意義

  6. 能辨識音韻的特性

  7. 能理解敘事文本及訊息類文本的意義,並能依目的使用訊息類文本

  8. 能注意且理解周遭的自然現象訊息

能覺察自己及他人的特徵及興趣,並能比較異同

指標說明

本指標在評量幼兒知道並能比較自己及他人的外在特徵及興趣的異同,而且能知道自己或是他人的喜好、興趣或能力可能會因應情境而有所變化,且知道變化的理由。

名詞釋義

覺察:指幼兒自發地運用感官知覺周遭訊息。在教學者教導下或指示後才知覺不算幼兒自發(例如:教學者問:「你的眼睛是大大圓圓的還是小小的?」、

「你跟你的好朋友是不是都很會堆積木呢?」),但如果教學者的引導屬於開放性(例如:教學者問:「可以介紹一下你的好朋友嗎?」、「什麼事情你做得好/很棒?」),然後幼兒回答出自己的觀察結果則算。

特徵及興趣:知道人外在的特徵及興趣。

- 特徵:指個人在外在上穩定或經常出現、顯而易見的樣貌或狀況;例如:五官、體型、聲調、天生直髮或自然捲髮、皮膚的粗細、臉上的皺紋、固定或經常穿戴某類型衣服或配飾、因近視經常戴眼鏡等。外表上一時的變化不屬於外在特徵,例如:今天某人的衣服上有一隻凱蒂貓,或是某人今天綁了辮子。但是,如果某人的特性就是經常變換外在樣貌,那麼「外在的經常變化」可算是他的外在特徵。

- 興趣:指個人樂於投入較多的事或擅長的事,通常這樣的興趣是穩定且持續的。

- 以上所指特徵或興趣不應反映性別刻板印象。例如:因為她是女生力氣比較小。

評鑑規準:自己及他人、比較異同、因應情境而變化

1. 自己及他人:知道自己及他人有某種特徵或興趣

- 自己或他人:可以是知道自己的特徵或興趣,也可以是知道他人的特徵或興趣;知道自己或他人其中之一即可。這裡的自己指的是幼兒本身;他人則指自己之外的人及擬人化的物件(包括各種偶、文本及影片內的角色)。

- 自己及他人:不僅知道自己的特徵或興趣,也知道他人的特徵或興趣。

2. 比較異同:能針對某一個特徵或興趣,比較自己及他人在該特徵或興趣的異同,且能說明如何相同或不同

- 未比較異同:幼兒尚未能比較自己及他人或他人 A 及他人 B 在某種特徵或興趣上的異同。

- 比較異同:指的是針對某個(些)特徵或興趣,指出哪裡相同或不同;幼兒不僅要知道自己及他人有某種特徵及興趣,且能比較自己及他人或他人A 及他人 B 在該特徵及興趣上的異同,並且能說明如何相同或不同。

3. 因應情境而變化:知道自己或他人在某些情況下興趣可能會有所變化,且知道變化的理由(外在特徵因屬個人較穩定特徵較不會因情況不同而改變,因此不包括)

- 單一情境:幼兒尚未覺察出在不同的時間、空間或情況下,自己或他人的興趣有所改變。

- 因應情境而變化:指幼兒知道自己或他人在不同的時間、空間或情況下興趣可能會有所變化,且知道變化的理由;興趣會產生變化的情況包括:(1)因為環境中人事物的變化而改變興趣; (2)幼兒知道自己或他人的某種興趣出現在某種特定的情況,與其他情況不同。等級 4「自己或他人的興趣」的「或」,代表幼兒只要能知道自己或者他人其中之一的某種興趣會因特定情況而有不同,並且知道原因即可。

能覺察自己及他人的想法或情感,並能比較異同

能知道生活規範及活動規則的理由

能注意且理解周遭的文化訊息

能理解口語的意義

能辨識音韻的特性

能理解敘事文本及訊息類文本的意義,並能依目的使用訊息類文本

能注意且理解周遭的自然現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