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 ,jiāo rán hòu zhī kùn
《礼记·学记》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
(1)“虽有嘉肴”,“虽”,连词,即使。“嘉肴”,美味的鱼肉。“嘉”美好。“肴”,做熟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反省自己。
(8)“自强”,自我勉励。“强”(qiǎng),勉励。
(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兑(yuè)命”,《尚书》中的篇名,也作《说命》。兑通“说”,指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
(12)“学学半”,前一个“学”字音xiào,本字读作“敩”,意思是教育别人,后一个“学”字音xué,意思是向别人学习。
【译文】即使有味美可口的肉食,不吃是不会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导别人才能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省;感到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吧。
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
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不可强求统一,但这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确有高下优劣之分。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是生活方式,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也是生活方式;无所事事,浑浑噩噩,是生活方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也是生活方式;未老先衰,坐吃山空,是生活方式,老而弥坚,与时俱进,也是生活方式。无疑,李政道的“生活方式”,是积极的,高尚的,令人敬佩的,也是值得效仿的。 ——《李政道的“生活方式”》
此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突出了“李政道的生活方式,是积极的,高尚的,令人敬佩的,也是值得效仿的。”
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时,要防止出现两种弊病:
1、 生硬对比。有些人在使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时只将两件事物照章写上,看不出其可比之处,不知为何而设;有时更是生搬硬套,令人不知所云。
2、 不加分析。即不注意在比较上下功夫,未能指出其相异之处以证明观点的正确。相比前一种失误,这更是通病。
事实上,我们应牢记正反对比论证的目的,不在叙例的生动、完整,而在从中归纳出一个能证明论点的道理,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所以对比之例既已举出,必然要分析其蕴含的证明论点的意义。
一是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进行对比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数。
二是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如果两种事物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
三是要有相同的对比量。如果论述时从正面讲了两个方面,那么用来对照的部分一般也应该从反面讲两个方面。这样不仅对比相应均衡,而且能使文章眉目更为清楚。
四是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比是基础,议是升华。因此,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作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雄鹰只有在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自己是多么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自己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愈知道学海无涯,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一粟(sù),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
俗话说:“学然后知不足”。有些人往往不愿意深入学习,不愿深入学习当然就与未知领域(yù)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的人是多么深远奥妙。这些人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还以为自己很有知识。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ロ,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
中国古代有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划船的故事。一开始,他完全听从师傅(fu)的教导,在江中小岛之间尝试划船,感到得心应手。他以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划船技术,便趾高气扬起来,很快就谢别了师傅。谁知当他径自划船前行时,立刻遇到了危险。他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jiǎng)掉进了江中,舵(duò)也失去了控制。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学习不能浅尝辄(zhé)止,只有深入学习,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或技能。
相反,愈(yù)是深入学习,就愈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著名哲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他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识,他说一个人知识越多,这个圆就就越大,这个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与未知领域的接触也越大。因此,他对他的学生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知道的东西比你们多些。”芝诺正因为始终不满足,不断地进取,才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对学习满腔(qiāng)热忱(chén),而且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才能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取。鲁迅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这些教诲(hu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
宋朝思想家朱熹(xī)有诗云:“问渠(qú)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知识比作池塘中的清水,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hé),永远流淌着清澈的泉水,浇开智慧的花朵,结出丰硕(shuò)的果实。
我方认为,新加坡政府应该向教师停车车征收停车费,因为这有利于新加坡的长期发展。
新加坡自1988年期推行单一薪水制度,公务员的免费用车津贴、医疗津贴等福利都被取消,或者并入基本薪酬之内,以此提高了收入的透明度,加强了问责性,使得收入至于公共的监督之下,保证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使得新加坡在全球最清廉的国家中排名第八。
反观其他一些国家,虽然公务员基本工资不高,但是有免费的公车使用,再加上住房、医疗等一些隐藏的福利,使得他们的公务员成为真正的高收入者,也滋生了各种贪腐问题。这显然不是我们在新加坡想要看到的。
公务员免费停车与公务员免费医疗等其他医疗一样,不符合单一薪水的要求,应该取消。正是如此,从2015年起,其他公共服务机构,如教育部总部开始实行停车收费。因此,向教师停车收费,并不是一个针对于教师的歧视性政策,而是贯彻政府的单一薪水制度,填补政策的一个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