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石獎
2023 Green Stone Humanities Award
2023 Green Stone Humanities Award
宋朝希孟,千里江山,畫色獨特。
那般青綠,璀璨耀眼,千年不褪。
人生獨作,純粹流傳,永垂不朽。
這份獎項象徵著人文研究者的熱情、執著、成就、使命,
憂古雋來,傳之於承。
教師進行跨域教學,也須從自身做起,進行自主研究,以自身所學回饋教學,引導學生、共同前進。第一周期計畫執行未過半,各校教師即分享各種教研成果。 這些成果,以各種不同的科技從課程或研究的角度,彰顯人文內涵、進行人社實踐。只要教師的能量充滿,持續專業成長,能夠帶給學生的必也無限。
Chia-Kai Chang, Po-Chung Chen, Zih-Syun Chen, Tonny Menglun Kuo
主要在於運用NLP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自動辨識學生在知識分享時,文章的個人觀點程度,並運用聊天機器人鼓勵學生發表更多具有個人觀點與意見的文章,培養學生科技媒體識讀,同時訓練故事表達能力。
侯嘉星
借助資料庫及語言程式檢索大量過去無法應用的史料,將歷史學的視野放在宏觀的空間中,以環境變遷的脈絡凸顯其意義。
王逸璇
運用生成設計進行概念驅動,也使用AI進行效能分析、材料選擇與能源效率的優化,強化建築的可持續性。
劉志俊、任孟淵
是個課程創新設計,以氣候變遷的低碳智慧農業為主題,選擇台中新社香菇太空包種植為地方永續議題,以設計思考引導大一通識學生進行跨域專題發想。
Fang-ya Chen, Chao-Chen Chen, Yun-Fang Tu, Hsiu-Ling Huang
運用文字分析、資料視覺化、社會網絡分析、Google Earth等,分析經典中內涵;此研究則以馬太福音為分析對象呈現分析結果。
康友維
金凱儀
孫儷芳
張家凱
謝哲人
陳昭珍、陳芳雅
林果顯、廖文宏
李宏偉
殷聖楷
鄧廣豐、吳孟祥
周玟慧、張瑜珊
楊朝明
李宏偉
賴岳興
江孟芝
何寄澎、李寶玲、梁雅英
周君瑞
林金祥
李怡志
吳怡萍、馮蕙嫻、毛柏仁
林餘佐
吳怡萍、馮蕙嫻、毛柏仁
汪淑珍
江右瑜、許碧芬、盧詩韻
數位人文計畫的主要目標在於提升人社領域學生的數位科技能力。在未滿一年的學習,提出了目前的學習成果。
學生以其習得的科技技能保存並活化文化,能夠在面對未來社會的各面向,發揮所長。學期末了、學習未了,人生之路漫漫,我們繼續前進。
李盼萮、陳又甄、謝佳典、原柏毅
跨域合作,深入調查台南西市場的古蹟建築特色、商攤活動,以木紋曲線、鐵皮、電纜線等素材,透過文字與bing image creator一起探索傳統與現代的交融,進行文創。
林品辰、林鈺雯、李宜庭
參與屏東演藝大事「<唱吧唱吧>音樂劇製作」,透過數位多媒體影音技術、現代音樂創作、文學劇本創作、與劇場技術的創新,融入教育元素的多維度整合,用科技技能敘說在地音樂家追求夢想的故事,感動屏東上千民眾。
吳珍綾、林曉喬、姜惠鳳
將SDGs海洋生態議題製作成宣傳動畫短片,再利用浮空投影技術讓觀眾更沉浸於情境中。
葉嘉豪
對泰雅族頭目訪談泰雅族的歷史、社會習俗何信仰內涵等內容,然後使用自動語音辨識技術與生成式AI進行,讓歷史文化以數位的形式進行儲存、處理、檢索等。
莊玄旭、洪梓甯、廖怡溱、洪源志、廖采青、張婼琀
藉由數位IP授權創意應用,將地方文史的精髓和價值透過數位化的方式傳播,讓地方文史轉化成故事、角色或場景等有趣且生動的數位內容。
林姿呈
賴威龍、謝廷威、張稚涵、方韋程、卓慶霏
洪純安
劉巧
郭紫妍、葉芷彤、黃琳恩
林湘霏、蘇怡萱、洪御雲
黃馨誼、徐薇閔
吳妏慧、黃柏勳
許沛婷、鄭安子、周軒竹
賴美岑
林弘修、文梓杰
曾彥智、許景翔
謝淑帆
林彥汝、林容伃
徐郁茹、黃綵緣、吳憶薇、莫瀚裕
黃祖兒、蔡宗祐、許博惟、吳承諺、陳禹婷
羅語柔
鄭雅云、廖宜瑤
蔡沂諠、黃綵緣
連姵君、連巧茵、陳品妤
林群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