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義鄉清朝末年曾屬雲林縣(今竹山),當時被視為「界外番地」,包括內茅埔社、楠仔腳萬社、東埔社、人倫社等。早期除內茅埔(今明德、愛國兩村)地區有漢人居民外,其餘為原住民布農族與鄒族狩獵活動之勢力範圍,日人統治臺灣期間為方便管制並便於驅使起見,將原居住於中央山脈八通關一帶的布農族遷出於陳有蘭溪與濁水流域即現今信義鄉轄境。
根據族人的口傳,布農人在台灣最早的根據地在西部平原,巒社人說他們的祖居地是在鹿港,郡社群人則說他們的祖居地在早期的竹山、斗六及南投(Lamungan)等地,自平地入居山岳後,並沒有長期固定在一個地區住下。布農族從18世紀前後,從濁水溪流域往東遷移至拉庫拉庫溪流域,往南遷移至鹿野溪流域(內本鹿),族人沿著濁水溪南岸及陳有蘭溪北岸擇地定居下來,且聚落都建於陡峭的懸崖上,屬於易守難攻的據點,因此在日治時代,布農族亦是最晚降服的族群之一。布農族人的遷徙過程,主要分成兩部分,第一部份為布農族自行擴展與遷徙、第二部分為日本集團移住政策下的遷移。布農人目前主要分佈於南投縣的仁愛、信義兩鄉,花蓮縣的卓溪、萬榮兩鄉,臺東縣的延平、海端兩鄉,以及高雄縣的三民及桃源兩鄉。就遷移而言,布農人是原住民族中,人口移動幅度最大、伸展力最強的一族。
最常聽到的說法為,布農族人原居住於Lamungan山腳下(今南投休息站附近地點),其位置可能在濁水溪南岸的社寮或在名間一帶,據說是長有許多檳榔樹的地方。後來可能因為平埔族與漢族的壓迫而自平地進入高山。遷徙的可能路線有三條:
(一)由Lamungan往巒大社或Hosiku社,即通過濁水溪附近(巒、丹、卓社群口傳)。
(二)由Lamungan通過日月潭之北到埔里社附近,然後到達卓社,再到達Asangdaingan(郡社群的口傳)。
(三)由Lamungan沿著濁水溪沿岸到達卓社,再到達Asang-deingan(郡社群的口傳)。
布農人族的六個社群其主要原始住地,均分佈於今日南投縣的仁愛鄉與信義鄉地區。在這之前,有些零散的資料與傳說顯示布農人曾在西部平原居住,後因漢族的壓迫以及臺中平原諸平埔族鬥爭結果而被迫退居山地。而南投縣境地區雖是布農人的主要原始住地,但在18世紀初又由此地區向東移至花蓮縣的卓溪、萬榮地區,後又向南移至台東縣的延平、海端。另外一支主要遷移路線是沿中央山脈南移至今高雄縣的三民、桃源及台東縣的海端山地。而晚至日治末期,由於南投縣仁愛鄉及信義鄉北部地區的聚落,已呈人口過多,北進又被泰雅人所阻斷,因此,這地區的人,一部分為日本政府強迫遷移至信義鄉南部的陳友蘭溪流域。由此可知當今布農人地區,由其移動過程可區分為三類:一是已呈人口過多而向外遷出的原始住地,主要是指南投縣仁愛鄉以及信義鄉的濁水溪與卡社溪流域;其次為被移入地區,同時又是進一步移出地區,如南投信義鄉陳友蘭溪流域、東部花蓮縣的卓溪、萬榮以及台東縣的延平等地;第三是被移入的新殖民地地區,如高雄縣的三民、桃源,以及臺東縣海端鄉山區。三者在聚落型態上有明顯的不同(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http://www.dmtip.gov.tw/Aborigines/Article.aspx?CategoryID=1&ClassID=1&TypeID=1&RaceID=3)。
由於布農族人長居高山,以農耕及狩獵為主,所以農事祭儀也特別繁複,因而發明出自己的「祭事曆」和「原始字畫」,是臺灣唯一可解讀出自身象形文字代表意涵的族群。
布農族的傳統祭祀活動頻繁,最少70餘日,最多可達130餘日,一年裡有的祭儀月份達8個以上。其中歲時祭儀以栽培小米的活動為主,一年以開墾旱田、播種小米為開始,以收割小米後的一連串慶祝儀式為結束,各月份的祭儀均按照月亮圓缺來舉行。
每年布農族人舉行小米播種祭時,為祈求小米豐收,社裡的男子會圍成一圈,一起合唱「祈禱小米豐收歌」,歌聲開始其實只有四部合音,但音域高到某一層次,會出現八個不同的音階,故稱之八部合音,這也是目前世上獨一無二的和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