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下的濁水溪是台灣最長的溪流,入口橋端屹立著布農族人雕像,勇士背負獵物象徵著布農族是傳統的狩獵民族,婦女背負小米象徵著傳統勤勞的農耕生活,意思是期望部落能過著生活飽足不缺乏的生活,整座橋總長約130公尺,橋柱上設計了22個臼與25頭山豬,為進入人和村的主要入口意象。
老樹就像一位長者,佇立在校園中,默默地守護著我們,融入我們的生活一直到長大離鄉,才發現在我們兒時成長記憶中無法抹滅,它保存著大家共同的回憶。有年邁的阿公說這棵老樹是他那年代生長的,又有人說可能更早些。不論其生長年代為何,他曾看著日本人來,看著日本人走,看著外省人來,看著新校長來又走,看著新老師來又走,它終究見證了部落歷史歲月的傳承。
位於人倫林道旁的西巒大山登山步道森林茂密,山徑冠層鬱閉,成熟闊葉林相優美且物種歧異度高,且鳥鳴婉婉,偶而還可一見動物們留下的痕跡;而森林時有氤嵐飄渺、雲霧繚繞,讓人有置身龍貓森林的的驚喜感。
達瑪巒文化藝術團有傳統的祭儀樂舞及八部合音的演出,充分的詮釋了布農族天籟歌聲,特別是享譽國際的八部合音,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合音方式。
位於地利村第五鄰的巷道上可看見一幅又一幅的故事牆,上頭的壁畫多為地利村的布農族藝術家-全得富製作的水泥塑型壁畫,他也是丹大布農生態旅遊協會的認證導覽解說員。在壁畫上描述有布農文化習俗、與別族群之爭戰事蹟及日治時代日本人與原住民互動關係等故事,富含在地文化特色。
濁水溪因穿越山谷,而形成一個300度的大曲流,這個曲流是受到兩岸不對稱山壁的形態影響,加上河流的侵蝕作用,使侵蝕坡變陡,堆積坡變緩,而慢慢的形成曲流。它的外形因為與土虱頭相似,也被稱作土虱灣,是攝影的絕佳據點呢。
獵人之家於民國94年成立,為潭南部落第一家布農文化陳列館,木造平房外牆彩繪傳統的布農族百步蛇圖騰,屋簷下掛著一排山豬頭骨,屋內陳列有編織藤布、小米穗、織布機等文物,在裡頭可看見獵人使用的弓箭、彎刀、長弓及石斧等傳統打獵器械,還有山豬和猴子頭骨等,炫耀著獵人輝煌戰績,證明他們是最優秀的獵人。
潭南天主堂總共歷經三次重建,目前的教堂為姜樂靜建築師設計重建,外型以諾亞方舟概念設計,建築整體外型線條簡潔且富現代感,造型新穎卻保留教堂原有的莊嚴氣質。希望教堂如同諾亞方舟般保佑著潭南村民可以繼續過平凡、安穩的幸福日子。天主堂前佇立著巨大耶穌像俯視村落,祂張開雙臂眷顧著這處山中幽境,這個耶穌像原本立教堂屋頂上方,但921大地震發生時,耶穌像卻奇蹟似的毫髮未傷,後來部落居民便將耶穌像移至現在的位置。
雙龍瀑布海拔標高800公尺,高低落差約百米,瀑布位於山壁上,原本只有一道,但在921大地震過後分為上瀑與下瀑,因高低落差大,造成瀑聲隆隆,水煙紛飛的景象。
雙龍引水吊橋橋面長逾320公尺,周邊景致壯觀、橋的另一端為知名雙龍瀑布。此座雙龍吊橋並非提供給一般人通行,因為這是一座引水吊橋,其原理是利用高低差將瀑布的水引向部落中,所以看到這座吊橋時,請不要隨意嘗試過橋哦!
雙龍高山水圳的水皆由雙龍瀑布引水而來,潺潺的流水聲,快速的滑過渠道,加上綠蔭蔭的植物,夏天來走也十分清涼,還可以看見許多小紫斑蝶翩翩飛舞呢。以前在日治時期這個水圳還曾作為水力發電使用,而雙龍水圳步道的思源亭旁的水泥結構,傳說是日治時代的水力發電機遺跡,經過我們丹大布農生態旅遊協會整理步道砍草後變得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