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5複合媒材泥塑坊

A25複合媒材泥塑坊

多元媒材結合黏土創作製作品,『多元媒材』的取得來源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容易從大自然裡面取得枯枝、落葉、果實…等等,另一個是採用環保的概念:日常生活中可以回收的簡單素材瓶瓶罐罐…等等,並啟發學員們關心及欣賞週遭事物的情懷。鼓勵勇於抒發自己的看法、表現自我創作組合成美麗的作品,使作品除了有觀賞的功能外,也附有實用的價值,且配合各節慶週邊商品系列及時下議題做設計,創造小小商機。

授課老師


黃麗真 老師

班級成果影片

學員作品

林盈佑學員作品

學員介紹:

這次加入A25這堂課的契機是來自於上學期末的成果展,在當天展覽的攤位上,老師將之前的作品一字排開地呈現出來,有的是用黏土捏塑的應景生肖擺飾,有的是利用松果乾燥處理後結合黏土的娃娃吊飾,全是利用日常生活中身邊常見的物品,製作出各式各樣的美麗又精緻的擺件。而在這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這個鋁線樹,看起來就好像一棵真的老樹正在閃閃發光。

當這個鋁線樹的課程開始前,看著老師的成果照總覺得好像好難,再加上學期中途遇上來攪局的疫情使得課程全部轉為線上教學,變得沒辦法像之前一樣有問題可以立馬向老師求助,讓我有一度信心不足的感覺。不過,在老師利用線上會議的方式,將其中的步驟一個個的拆解和講解,使得難度大大的降低,讓大家都能輕易理解並遵循去完成各自的作品。

老師還利用視訊去個別指導每一位學生該如何改善自己的作品,將其調整到更好以及為何要如此的原由,讓學生充分地去了解,而不是如同複製貼上般的機器人,同時也可以讓其他與會的學生一同去思考其中是否有能借鏡的地方,讓人受益良多。

林慧琴學員作品

學員介紹:

一開始麗真老師介紹個性門牌創作時,我就相當的感興趣,因為此作品的創作理念是利用自然素材及環保再利用的概念來創作自己獨一無二的個性門牌。

首先,這個作品需要木板、玉米罐頭、樹枝、黏土及相關配件……在每位學員拿到自己中意的木板後,我們開始修飾木板,除了磨平外還利用顏料增加點自然色彩,用印章蓋上喜歡的圖案後,完成第一階段。接下來開始處理收集到的玉米罐空罐頭,兩邊都開蓋,一邊壓扁後,開始上色,利用海綿沾上顏料,拍打在罐頭上,一層一層的拍打上色,也慢慢的呈現自己喜愛的色彩。再來利用黏土創作多肉植物,蓮花座型的多肉是我的最愛,但是不容易過夏,透過老師的指導,一片一片的捏、搓、塑型,再一片片的組合,不凋的多肉植物在大家的手中誕生。最後是組合的部分,將所有的素材一一的審視、擺放,最後完成每個人絕無僅有的個性門牌。

創作是開心的,創作是療癒的,創作是與自己的對話。看到自己作品的誕生,不論是擺放在家中或是送給親朋好友,都是滿滿的幸福感。


素芬學員作品





學員介紹:


在這波的疫情本想完了,不知如何上課,但黃老師用網路教學,有耐心、 細心 與用心的教學準備,讓我們宅在家也可以做出很棒的作品,看到了這個作品就會想到人生中曾有一個難忘的回億“ 宅在家”!



千詩學員作品





學員介紹:


第一次接觸複合媒材手作課程,對自己剛開始的作品總是很不滿意,透過老師安排不同的教材及不斷的學習後,發現原來要靜下心來感受材料的美才能做出自己喜歡的作品,所以在上禪宗庭園課程時,靜心聽從老師的教學,用心體會材料的美好之處,當下我感受到心靈的平靜愉悅,彷彿置身日本佛寺的寧靜與美好!

周佩蓁學員作品

學員介紹:


運用植物、乾燥花、緞帶、鐵絲、白膠、凸凸筆、熱熔槍、黏土工具等以及最重要的核心-輕黏土,所製作的吊飾,無論是在節慶展示或是平常擺放在家裡都很適合,另外可自行發揮與搭配,如:不同顏色的緞帶顏色、不同類型的乾燥花、不同樣式的帽子,就可以創造出與眾不同的作品喔。

林秀茹學員作品







學員介紹:


跟麗眞老師學習捏塑及多媒材運用大概有六、七年了,這學期的課程很豐富,有彩繪、永生花、香氛製作、鋁線纒繞等課程,當然少不了黏土捏塑。可惜的是⋯⋯老師說她要退休了,這學期是她在社大最後的課程,下學期不開課了,讓老學員們深感遺憾。因為疫情的關

係害得實體上課被迫中斷,辛苦了老師當起直播主用線上教學的方式為學員們上課,還貼心的幫大家準備材料包,我們只要時間一到準時上線就能繼續學習。但線上上課和實體上課還是有落差,老師很用心的講解和示範,深怕我們看不懂作品要如何搭配才能完美的呈現,大家在鏡頭前秀出作品,讓老師一個個為我們修正調整,將作品能夠達到最好的表現,希望疫情能早日趨緩,讓大家的生活回歸正常,這樣我們才能去找老師聊是非喝咖啡。

沈佩瑩學員作品





學員介紹:


這學期課程老師以黏土捏塑結合多媒材應用,多媒材的材料很廣泛,這學期課程使用的多媒材料有:永生花材、擴香石、鋁線、環保素材空玉米罐,也結合了大自然的材料:木板、漂流木、蚵殼,整個課程環繞的主題是「廢材重生」。另外這學期老師還加碼雨傘彩繪的小課程,利用簡易的繪畫技巧,讓我們每個人額外多體驗了彩繪的樂趣,也彩繪出每個人獨一無二的雨傘。

  學期中因為遇到疫情的關係緊急停課,後來老師改使用線上授課的方式,讓我們能夠繼續完成剩下的課程,在線上課程中老師先示範後,預留一些時間讓我們進行創作,過程中有問題也隨時可以發問,不但跟上了趨勢也符合了「停課不停學」。這學期最讓我喜歡的兩樣作品是:鋁線樹及禪宗庭園,兩樣作品都是能隨心情變化進行調整的創作,另外鋁線樹既能當作觀賞用的擺飾,還能當作掛飾品的擺架,真的非常實用呢!


林素如學員作品





學員介紹:


作品很符合現在防疫疫情,很多人都有需要的口罩鍊,老師用緞帶及手縫四合扣,方法很簡單只要會拿針線就會做,就可以做一條可扣在口罩上的口罩鍊,吃飯時短暫拿下吃飯,口罩不用隨意放或桌上照成二次污染,要漂亮再加上一些裝飾,也可做眼鏡鍊,是現在很需要的!

上課照片






















線上課程照片





老師心得:

遠距教學真的也是有磨合期,老師跟同學之間相互的討論,找出最適合本班的教學方式,也很感謝同學的配合與用心的提出問題,所幸的是最後大家都開心學習,意猶未盡



學員心得:

因為疫情的關係,從國小到大學甚至社大,一瞬間所有的課程都變成線上課程,造成了許多老師與學生的焦慮,不得不面對新的挑戰。


我們A25麗真老師三級警戒之後就持續關注分享以及臉書的「台灣線上同步教學」,測試各種線上教學的軟硬體設置、以及教學技巧,無私的分享給許多緊張又焦慮的我們。


在這個教學中,有幾點初步的心得可以跟大家分享:

1.教學的本質從未改變。

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可以吸收更多,無論是實體教學或是線上教學都一樣。在使用線上教學工具需要慎選,尤其是一些花俏的軟體,需要謹慎評估:增加的學習效果,是否有贏過增加的繁雜操作時間?

2.要求學生都開啟視訊鏡頭,學習效果會更好。當過學生的你我都知道,「有開鏡頭」和「沒有開鏡頭」的時候,行為模式一定會不一樣。沒有開鏡頭的時候,恍神、離開、分心做別的事情的機會一定大大增加。

3.「遊戲化教學」依然是驅動學生學習動力的好方法。和實體課程一樣,課程一開始的時候一定要將規則說明清楚,並約法三章。舉手問答、分組討論時間也一定要緊湊。雖然線上互動的節奏一定會比實體課堂要慢,但是盡量控制不要慢太多。

4.在課前就請學生事先準備上課所需要用的東西,可以節省時間,增加互動的順暢。例如:請學生時間準備A4白紙、麥克筆用來舉牌回答。事先告知學生上課會用到的功能,例如會議軟體的「訊息聊天」、「舉手」。

5.事前的充分準備永遠是課程順暢進行的關鍵。事先將每一個指令使用投影片打好,或者以圖示範,並且安排課程內容以及互動活動的順序,另外也需要預估每一段的時間,以免課程進行的時候失控。

在老師和學生都對線上教學的操作陌生的時候,準備起來會覺得非常吃力及痛苦,但是相信應該會「一回生二回熟」。


#肺炎的疫情改變許多溝通的模式,許多課程、演講活動、會議都以線上的方式為主。


☆20年前,跟上時代的老師用幻燈片來教學。

☆10年前,跟上時代的老師用PPT來教學。

☆現在,跟上時代的老師不能不會線上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