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最新消息
學會簡介
本會章程 Charter
歷任理事長
第一屆理監事會
第二屆理監事會
研討會專區
2025年會專區
研討會徵稿啟事Call For Papers
報名資訊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籌備委員會Committee
2024年會專區
研討會徵稿啟事Call For Papers
報名資訊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籌備委員會Committee
2023年會專區
研討會徵稿啟事Call For Papers
報名資訊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籌備委員會Committee
2022年會專區
籌備委員會Committee
活動專區
黃光國老師新書發表及公益座談
2024年活動
啟迪智慧—從人事智能、到存在智能的理念與教育實務暨中國文化的會通
公益人文論壇3
追思榮譽理事長黃光國教授讀書會-4
追思榮譽理事長黃光國教授讀書會-3
公益人文論壇2
公益人文論壇1
追思榮譽理事長黃光國教授讀書會-2
2023年活動
追思榮譽理事長黃光國教授讀書會-1
華人本土心理學的出路大論辯:挑戰與機會
黃光國老師:東亞領導的理論與實踐 - 以稻盛和夫為例
教師心理健康促進學術研討會~大學學術生涯的社會實踐與人文關懷
諮商心理學理論建構的重要性
嚴復~他的時代與我們的時代
佛法、正念教育與心理臨床轉化
2022年活動
張易生與黃光國跨世紀對談暨新書發表會
文化與組織行為研究─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
2021年活動
身心平衡與修養倫理學術研討會
以多重哲學典範建構含攝文化的心理學理論
心理學與臺灣高齡社會-臺灣正向老化之研究
《易經》與心理治療的相遇
飛龍計畫
2026飛龍計畫:第二屆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研習營
2025飛龍計畫:第一屆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研習營
黃光國國家講座教授論文獎學金
第二屆獎學金申請
第一屆獎學金得獎人名單
獎學金申請書下載
榮譽與獎項
思源學者
第一屆2020年思源學者 2020 Indigenous Social Science Scholar Award
第二屆2021年思源學者 2021 Indigenous Social Science Scholar Award
第三屆2022年思源學者
第四屆2023年思源學者
第五屆2024年思源學者
會士
第一屆2020年會士
第二屆2021年會士
第三屆2022年會士
第四屆2023年會士
第五屆2024年會士
新聞與文章
黃光國老師新書發表及公益座談
2025/8/30 黃光國國家講座教授新書評論公益座談
台灣應具的社會文化特質:當余英時遇到黃光國激起的火花
本場公益演講最主要是以已故黃光國國家講座教授的新書發表《余英時的歷史與思想》來進行公益演講:
「滅」如病已痊癒。於此書中,黃教授提出「現代化」或「西化」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共業,批判余英時,就等於是在批判我們自身。本書分為三大部分,前兩部分從不同的面向,分別討論余英時的「意識形態」和「背景視域」,第三部分則對他的學術著作進行深入的批判。書中也提出唯有保持誠敬之心,用儒家「慎獨」的功夫,以清冷的批判意識,不斷進行反思和自我批判,我們才有可能避免重蹈「自我殖民」之覆轍,並能逐漸揮別「學術買辦」的世代。
因此我們以儒釋道智慧為核心,由中華社會科學學會理事夏允中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所教授)邀請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趙飛鵬教授、國立宜蘭大學通識中心陳復教授(中華本土社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與會士)、林安梧國立東華大學洄瀾學院榮譽講座教授(中華本土社會科學學會會士)。從教育面向、社會面向、心理治療與學術等面向,來討論台灣應具備的社會文化特質,來富國強民與邁進世界大同。
主持人: 夏允中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所教授
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中華本土社會科學學會理事長
中華生命電磁科學學會理事長
與談人: 趙飛鵬
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與談人:陳復
國立宜蘭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中華本土社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會士、文化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與談人:林安梧
國立東華大學洄瀾學院榮譽講座教授
元亨書院院長
中華本土社會科學學會會士
限量贈書
報名前140位,贈送黃光國國家講座教授的新書《余英時的歷史與思想》(限量90本)、林安梧教授 最新著作 《儒家思想與存有三態論》 (限量40本)、林聰明校長最新著作《行三好 淨三業:擁抱生命教育》(限量10本),每人限取一本,趕快報名,以免錯過這個難得的機會!
《余英時的歷史與思想》書籍介紹
本書為黃光國教授
「中西會通四聖諦」系列的第三本―滅。
我會寫這本書,可以說是純屬意外。我原本是余英時的「粉絲」,但後來我發現十分奇怪一位真正的史學泰斗,身後怎麽會有如此兩極分化的評價?取出余氏著作仔細拜讀,就很容易看出所包藏的三大「罩門」。第一,他不懂《易經》。在傳統中華文化中,因為余氏不懂《易經》所以他只能寫《朱熹的歷史世界》,而不敢探討朱子的價值世界。第二,他深受「五四意識形態」的影響,迷信「民主」與「科學」的重要性,只看到西方文化的光明面,卻看不到其黑暗面。所以他的整體論述 經常顯現出「歐洲中心主義」的偏見。第三個罩門是「畫地自限」。堅持自己的專業領域是「思想史」,對於其他領域的議題一律抱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不予碰觸。怎麼可能對中國文化傳統作出公允的論述? 更清楚地說,儘管本書對「余英時的歷史與思想」展開嚴厲三大部分的批判,可是在批判余院士的過程中,我充分體會到:余氏治學的三大罩門,其實是華人知識分子的歷史宿命,也是我們的共業,批判余氏,就等於是在批判我們自身。從1905年清廷宣布廢止科舉之後,全中國都開始採取西方式的教育體制。這樣的結構性因素迫使華人知識分子必須「忘本」,必須走「西化派」的道路,也必須「自我殖民」。唯有保持誠敬之心,用儒家「慎獨」的功夫,以清冷的批判意識,不斷進行反思和自我批判,我們才有可能避免重蹈「自我殖民」的覆轍,才能逐漸揮別「學術買辦」的世代。這就是朱子價值世界中所強調的「敬義挾持」。
活動時間:2025/8/30(六)下午14:00-17:00
活動地點:台大博雅教學館 103教室
主辦單位: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
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TJyjrGQTUFfKSS9w6
聯絡方式: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 秘書處
cissa1071103@gmail.com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
Page details
Page updated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