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育
用心培育。成就教育
第122期 VOL.122 (Publicated at 2025.06)
第122期 VOL.122 (Publicated at 2025.06)
Highlights
【晨鐘暮鼓】
👍做學生的朋友,做未來的領航
—張祥光副校長的跨域教育觀
【多姿多彩】
🎨清華啟程寒輔有溫度,海外見習師夢正起步
🎨史懷哲教育課輔訓練:師資生輔導知能培育
🎨113-2 國民小學教學實習與教材教法課程期末成果聯展
【與時俱進】
🍧【業界導師線上論壇】從心出發──社會情緒學習的教育
現場實踐
🍧2025亞太區華德福師資培育論壇介紹與回顧
🍧教育的跨域創造力:與師資生有約
【創新科技】
📈掌握提示語設計,讓AI成為教學的最佳助力
【放眼國際】
✈教育之「光」「罩」耀愛媛──厚植國際教學與授業研究力
✈2025教師能動性與教育改革國際學術研討會
✈擁抱跨領域的雙語戶外學習活動
【精選TOP1】做學生的朋友,做未來的領航
—張祥光副校長的跨域教育觀
訪談人:師資培育中心 謝傳崇主任 紀錄人:師資培育中心 趙素貞組長
張祥光副校長剛送走前一位訪客,隨即微笑著迎接我們。談笑之間,他自然地流露出對大學時期的懷念與熱情——尤其是對天文學與社團活動的深刻情感。身為清大校友的他,更以過來人的身分,勉勵學弟妹勇於自主學習與發展跨域能力,並寄語未來師資生:「與學生做朋友」。
家長放手,孩子才能自主飛翔
副校長是本校物理學系校友,自幼對物理與天文抱有濃厚興趣。他憶起當年報考大學時,毅然選擇以清大物理系為第一志願,不僅因為清華擁有全台最優秀的師資,舊物理館內更設有天文台,為他追尋夢想提供了絕佳的舞台。他感謝父母在重要抉擇上選擇放手與支持,讓他能在大學中盡情探索自己所愛的學問與活動。
談到大學生涯,副校長笑稱幾乎「住」在天文台和社團裡。他回憶在天文社的日子,每日以望遠鏡與濾鏡觀測太陽黑子、繪製觀測圖,其所繪黑子觀測紀錄圖甚至和以投影法將黑子呈現於白紙上的影像無法區分。大三的時候,他還寫了一篇文章介紹這長期的觀測活動,登在物理系刊上,命名為〈中午的約會〉。那份從觀測中誕生的成就感,如今在他的眼中仍閃閃發光。
此外,副校長也參與創立清大學生議會的前身—議事會。當時仍處於戒嚴時期,這項舉措堪稱國內首創,也開啟了清華自由、多元、重視學生意見的校園文化。謝主任指出,這些經歷展現了放手教育的價值:當家長給予孩子自由,孩子便能培養出自主學習與創造力,而這正是師資培育所期望培養的核心能力。
培育未來好老師,從「做朋友」開始
清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擁有完整的 Pre K-12 師資制度,致力於培育中小學、幼兒園及特教師資。副校長肯定師培中心在制度與培育品質上的卓越表現,但也提醒在新課綱的素養導向下,教師須投入更多心力,引導學生培養以下能力:
1. 自主學習與系統性思考
2. 問題解決與創新應變
3. 跨領域學習與團隊合作
4. 溝通協調與人際互動
副校長建議應提高教育經費,充實中小學師資資源,以提升整體教育品質。而身為頂尖大學的師資生,更應承擔起推動教育改革的使命。他勉勵未來教師要學會「與學生做朋友」,以同理與理解作為教育的起點,啟發學生的潛能與成長。
跨域合作,讓太空夢想升空
訪談尾聲,副校長分享了他正進行的跨域太空研究計畫。他與來自動機系、中研院物理所的團隊合作,研發「伽馬射線瞬變事件監測儀」(Gamma-ray Transients Monitor, GTM)。這項儀器搭載於福衛八號第二枚衛星,將於2026年底升空,成為台灣首座太空天文望遠鏡。
清大團隊並於物理館設置GTM 科學數據中心,為後續與太空中心連線操作做準備,預計每年可觀測到約50次伽馬射線爆事件,為全球天文研究社群提供重要數據。。
最好的啟發,是身教與熱情
謝主任認為,副校長的經歷充分展現了優秀教師的典範:從大學時代起便以滿腔熱情探索世界,透過社團活動鍛鍊問題解決能力,並在跨域合作中實踐理論與應用的結合。這些歷程不僅成就了今日的研究成果,也為學弟妹們樹立了榜樣。
未來的老師,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如何與他人協作。而這一切的起點,是對教育的熱愛與對學生的關心。
張祥光副校長(左) 期許師資生從社團經驗學習問題解決能力。
張祥光副校長(右)勉勵師資生「與學生做朋友」、「跨領域學習」。
【精選TOP2】清華啟程寒輔有溫度,海外見習師夢正起步:
多元實踐培育未來教育者
文 / 黃慧珊 (師資培育中心實習輔導組)
清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持續推動教育實踐與社會關懷的整合,於113學年度寒假與學期間辦理師資生寒假偏鄉課輔與國際教育見習活動,並於6月15日舉辦以「清華啟程寒輔有溫度,海外見習師夢正起步」為主題的綜合成果展。此次活動展示師資生的多元歷程與教育熱情,也見證一群未來教師在行動中逐夢的歷程。
【寒假課輔教學】:攜手用愛陪伴學習
在寒假期間,來自小學教育、幼兒教育與特殊教育三大類科的學生組成課輔團隊,走入桃竹苗地區學校,服務區域弱勢與學習弱勢學童。合作學校包括:苗栗縣南湖、興隆、新隆國小、造橋國中、新竹縣尖石國小、新竹市非營利陽光、建華與高峰幼兒園、桃園市內壢國中等。每個團隊依據當地學校的特性與學生需求設計合宜課程與活動,並採取合作教學與遊戲式學習,強化學習動機,營造溫暖且具啟發性的教學氛圍。
【走向世界教室】:美日見習拓展視野
學期間師培中心遴選優秀師資生前往美國與日本展開短期教育見習,計畫主持人們分別帶領前往美國小學、特殊教育與幼兒教育場域,以及日本小學教育現場,另有團隊進入美國華德福教育體系場域進行學習觀摩。透過觀課、文化交流與實地教學參與,學生們不僅了解不同教育制度的核心理念,也學習到如何在多元文化中展現教育專業與包容精神。
這些海外見習的經驗,不只是學習外語與跨文化能力,更讓學生從比較中深化對教育核心價值的理解與反思。在全球教育趨勢中,師資生們學會了用更開放的視野看待學生多樣性與教學策略,逐步形塑屬於自己獨特的教育風格。
【綜合成果展】:教育實踐的集體回望與分享
6月15日由師培中心所舉辦的綜合成果展,匯集所有課輔與見習團隊的圖文成果、影片剪輯與現場分享。透過各組闖關互動過程中,不僅讓師生與參與來賓一起參與這段教育旅程,師資生們亦表示在教學現場與國際交流中,他們不僅實踐所學,更重新認識了「教育」作為改變與陪伴的力量。
透過本次成果展的發表歷程,清華大學師培中心持續展現對教育專業與社會實踐的重視,也讓師資生們在真實的教育環境中提早歷練與成長。這群未來的教師們將帶著在偏鄉與國際現場累積的經驗與信念,持續為臺灣教育注入新活力與希望。
來賓於成果展簽到處領取闖關卡準備進行闖關活動。
副主任頒發感謝狀給優秀辛苦的各組總召們。
來賓與各組攤位闖關,認真聆聽師資生們介紹。
來賓參觀各組海報與影片展,深受吸引。
【精選TOP3】教育重新開始也從心開始
──史懷哲教育課輔訓練工作坊:師資生輔導知能培育
文 / 陳彥宏 (屏東縣四維國小 專任輔導教師 / 清大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
近年學校事件頻傳,學校輔導工作逐漸受到重視。近年也有許多關於情緒教育、提升心理韌性、社會情緒學習等議題的出現,也更反應了學生心理需求的重要性。這次很開心收到師培中心的邀請,藉由史懷哲的課輔教育訓練課程,能在更「前端」的師資培育階段,協助學弟妹進行輔導增能,並運用在史懷哲課輔活動中。
但要如何協助師資生進行輔導增能呢?這其實也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就如在教育現場,如果僅是透過單純的知識教學,效果相當有限。因此這次與師培中心討論透過工作坊的形式,運用「情緒容納之窗」的概念,瞭解學生的情緒運作原理及因應策略。並透過輔導活動的體驗,一窺心理輔導的樣貌以及實際經驗輔導的效益。
令人相當感動的是,體驗的過程中,師資生們也勇敢地敞開內心,嘗試接觸與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從中除了感受到輔導的力量之外,也有機會與內在自我對話,整理對教育的看法與意義。
身為教師,不僅需要有專業的教學技巧,協助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也需要具備足夠的輔導知能,引導學生面對生命的課題。雖然我們無法如心理師一樣具有豐富的諮商能力,但其實只要願意停下,嘗試與孩子對話。這個陪伴的過程,就是最寶貴且重要的「關係連結」。打開心門需要練習,所以需要我們一點一滴的陪伴與灌溉,終能看見孩子心中的色彩。讓我們陪著孩子重新開始也從心開始。
小教、中教類科師資生進行教學現場特殊生案例分享與討論
幼教、特教師資生交流成長經驗,分享輔導學生的實務策略與心得反思
彥宏老師分享教學現場輔導經驗,引導小教、中教師資生理解學生困境與應對策略
彥宏老師以卡牌說故事,引導師資生探索自我,啟發成長與內在覺察
【精選TOP4】113-2 國民小學教學實習與教材教法課程期末成果聯展
從教室到展場:期末的雙展聚焦
文 / 方孜娟(師資培育中心課程組)
由本校師資培育中心主辦之「113-2 國民小學教學實習暨教材教法課程期末成果聯展」,於 2025年5月19日至5月22日在南大校區綜合教學大樓一樓展出,並於5月20日中午舉行班級交流與證書頒發活動,邀請校內師長、合作學校校長與指導主任及學生共同參與,為本學期師資生成長歷程畫下亮眼句點。
本次聯展結合五門教學實習課與十三門教材教法課程的學生成果,教學實習部分採實體展位形式呈現,由學生親自設計展位並進行現場導覽說明;教材教法課程則統一製作數位海報,於展場以大螢幕輪播方式靜態展出。這場成果聯展以雙軌並行的形式呈現,整合課堂學習成果與實習現場歷程,展現師資生多元且扎實的專業發展面貌。
集結課堂與實踐:準教師的教學初亮相
🔸 教學實習課程|合作學校與授課師長
新竹市民富國小:曾文鑑老師/江美文主任
新竹市關埔國小:蔡寶桂老師/李怡穎主任
新竹市高峰國小:洪瑞璇老師/胡齊隆主任
苗栗縣興隆國小:吳聲毅老師/李秉諺主任
國立清華附小(T.O.S. 校區):何奕慧老師/邱蘭婷老師
🔹 教材教法課程|授課科目與師長
國語:蔡寶桂、何奕慧 老師
數學:蔡寶桂、林勇吉 老師
英語:陳郁方 老師
社會:倪進誠 老師
健康與體育:張俊一、劉先翔、陳政宇 老師
自然科學:林裕仁 老師
藝術:呂燕卿、蘇珊、左思謙 老師
綜合:葉若蘭 老師
閩南語文:張淯僑 老師
展出內容涵蓋教學設計、課堂活動規劃、教具與教材製作等,並結合學生於實習現場所觀所感,呈現出豐富完整的教學歷程。
師生齊聚,共同見證成果
展區熱絡,交流不間斷
走進展區之間:現場的交流與回饋
班級交流當日,師資生們在現場導覽與互動中,與來賓進行熱烈的交流。中心亦規劃設計闖關機制,觀展同學可透過貼紙投票、拍照、留言表單等方式參與互動,在輕鬆的形式中促進學生間的觀摩與對話,也鼓勵師生間更多面對面的交流與回饋。
從回收之觀展表單回饋中可見多數學生留下具體而正向的心得:
「看到學長姐的實習成果好感動,希望明年也能做到這樣。」
「展出的教學設計好有創意,收穫非常多!」
「不只學習到設計方法,也開始期待未來的實習!」
「看完展覽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還可以怎麼優化。」
「未來想成為怎樣的老師?看完這場展覽,我好像更清楚了。」
「下次就換我站在展區了,希望我也能準備得這麼完整。」
延續展區能量:讓成長被看見與傳承
為讓成果能夠延續、也回應眾多師生希望「展出不只是當下」的心聲,中心特別設立線上展區,將所有已繳交之電子海報陸續上架,持續提供觀摩與學習。展覽資訊及展出成果可於以下網址持續瀏覽:
🔗 https://sites.google.com/view/cfte2025/
本次聯展得以順利完成,感謝所有授課師長、合作學校與師資生的熱情投入與支持。未來,師資培育中心將持續透過成果展的策劃與紀錄,串連師資生成長的每一個階段,讓每一份努力與成長,都能被看見、被分享,也被傳承。
【精選TOP5】【業界導師線上論壇】從心出發
——社會情緒學習的教育現場實踐
文 / 方孜娟(師資培育中心課程組)
當代教育現場,如何回應學生的情緒需求、培養具備同理與責任感的未來公民,已成為教師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本中心於114年4月24日舉辦「業界導師線上論壇 × 從心出發:學校現場的社會情緒學習實踐」,邀請本中心謝傳崇主任與四位來自中小學的校長,針對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的實際推動經驗進行分享,吸引眾多師資生與教育工作者線上參與。
本次論壇由謝傳崇主任開場,以「麻煩學生阿哲」的真實案例切入,強調:「SEL 的核心不在於改變行為,而是從理解學生的情緒與內在動機開始。」當學生感受到被看見與理解,教育的轉化力量才真正能夠發揮。
曙光女中魯和鳳校長接續說明SEL 的五大核心能力: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技巧,以及負責任的決策。她指出,這些能力並非獨立於課程之外的技巧訓練,而應融入學生日常生活的各種情境中,使情緒辨識與人際互動成為自然的學習歷程。
茄苳國小張淑玲校長則從學校文化的角度切入,分享如何將SEL 推展至家庭與社區層面。她介紹校內結合家長的正向教養工作坊及社區課程,強調:「學校不僅是孩子情緒成長的基地,也應成為教師與家長共同學習、彼此支持的場域。」藉由建立正向互動文化,SEL 得以在更大的系統中穩固發展。
建國國小曾煥淦校長聚焦於班級經營實務,分享透過「班規共同制定」與「情境討論與角色扮演」等具體策略,協助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做出負責任的選擇。他提醒:「SEL 不該被視為額外負擔,而應是班級日常互動中的核心要素。」在共同參與與對話中,學生逐步發展自律與判斷力。
壓軸登場的關埔國小陳彩文校長,則從國內外情勢與宏觀趨勢談起。她指出,近年全球負面情緒指數攀升,加上疫情影響、數位生活普及與家庭結構改變,使學生在自我調適與人際連結上面臨更大挑戰。「孩子成長於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中,學會理解自己與他人,是教育現場無法迴避的任務。」她強調,SEL 的推動需整合課程設計、行政制度與校園文化,方能深植人心。
在綜合交流中,參與者王敬堯同學提問:「當教師自身情緒無法被照顧時,又該如何帶領學生實踐SEL ?」引發熱烈回應。一提問引發與談人共鳴。講者們一致指出,推動SEL的首要前提,是建立起支持教師情緒健康的機制與文化,唯有教師能穩定自我、彼此扶持,才能真正陪伴學生走向自我理解與情緒成熟。
本次論壇聚焦教育現場的實務經驗與推動挑戰,不僅讓參與師資生對SEL 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啟發其思考未來作為教師所需具備的情感敏感度與教育行動力。未來,本中心將持續推動業界導師線上論壇,引領師資生結合理論與實務,厚植其專業能力與情感素養,邁向成為具備整全視野的未來教師。
【精選TOP6】2025亞太區華德福師資培育論壇介紹與回顧
2025 International Teacher Education Forum in Asia Pacific
文 / 葛雅琴(師資培育中心教育實驗組)
華德福教育運動在台灣,經歷了近三十年的發展,一方面繼承了源自歐洲的百年課程傳統,同時也累積了豐厚的在地實踐經驗,2025年亞太區華德福師資培育論壇由國立清華大學師培中心與台灣華德福教育運動聯盟合作規劃,於4月15日至17日在宜蘭舉辦,來自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紐西蘭及台灣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 多位華德福師培機構代表出席了本次論壇;此外,來自瑞士歌德館(推動全球人智學發展的創始機構)教學部門的兩位負責人 Philipp Reubke 亦親自出席,另一位負責人 Dr.Constanza Kaliks 也以線上方式為大會進行開幕講座。
華德福國際師培論壇(ITEF)亞太工作組的參與者有感於亞太地區師培的現況與面臨的議題與歐洲與美洲地區不同,因此發起在台灣辦理亞太地區華德福師培論壇的想法,並於2024年7月由台灣華德福教育運動聯盟與本校發起籌備會,展開各項邀約與籌備工作,並於2025年1月在本校辦理台灣地區華德福師培機構會議,進一步聚焦亞太區論壇的議程焦點。
亞太區華德福師培論壇共安排了四場主題演講,主題涵括:華德福運動面臨的時代課題、華德福師資培育與社群發展、支持教師的終身學習與參與等議題,來自不同國家的與會者也分享了各地師資培育中心的現況。會中安排了小組討論,探討我們如何看待人智學與亞洲文化的邂逅,在當前情勢下,華德福教師的自我意識、成長與轉變應朝向何方?亞太地區華德福師資培育的發展有哪些需求?我們該如何進行國際合作,共同努力?
在認識不同地區發展特色的同時,也深度介紹台灣華德福教師專業社群的發展。包括自2012年起由台灣的華德福學校合作發起的教師聯合備課,清華大學師培中心與台灣華德福教育運動聯盟合作的跨校行動研究方案以及清華大學與德國合作設立的華德福教育碩士在職學位學程,以鼓勵教師自我教育以及合作學術探究的多元化樣貌與努力。
在本次論壇中,我們還體驗了臺灣傳統的大灶廚房、茶禪等在地特色的交流活動。亞太各地擁有不同的文化特性與語言,如中文、泰語、馬來語、日語、越南語等,但 ITEF 活動主要以英語為共同語,並提供主辦國語言的即時翻譯。多元語言與文化的豐富性是我們的特色,但流利使用英語對許多與會者而言也是一大挑戰。克服語言障礙、促進彼此更深度的融合,也是我們未來努力的目標。
【精選TOP7】教育的跨域創造力:與師資生有約
——深耕與啟發,共織教育新篇章
文 / 許妤亘(中國文學系 / 小教學程師資生)
計畫主持人 / 師資培育中心洪瑞璇助理教授
為呼應教育部強化師培大學與地方教育現場連結之宗旨,本校自2023年啟動「師資培育之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以下簡稱「師培USR 計畫」),秉持在地深耕、長期陪伴、資源共享、實踐研究與人才培育的精神,致力於打造一個促進學界與教育現場雙向交流的共學平台。
計畫推動的核心之一,是邀請來自全台各地、橫跨不同教育階段與專業領域的在職教師,組成「行動研究社群」,並透過課堂進入、經驗分享與理論對話,將第一線的教學實務引入師資生的學習過程中。這不僅讓未來教師有機會看見教育現場的真實樣貌,也讓教育理論得以在實踐中被檢視、被重構、被活用。
而這樣的對話,就從一堂課開始。
在一堂課開始之前,老師會想些什麼?
是課程設計?班級狀況?還是那句「我準備好了」的自我叮嚀?
今(2025)年,「與師資生有約」系列活動邁入第二年,師培USR 計畫團隊再次走入清華大學師資生的必修課堂,舉辦四場主題豐富、面向多元的教師分享會,邀請十一位在職教師以自身經驗,陪伴師資生勾勒教學現場的想像與可能。
【第一場】3月25日
主持人|吳聲毅老師、洪瑞璇老師/師資培育中心
講者|楊媛涵老師/屏東縣東港高中、邱于閔老師/桃園市社子國小
楊媛涵老師以〈面對Z世代的性別教育教學指引〉為題,提醒未來教師在數位時代中必須具備辨識與回應網路性別暴力的敏感度與專業度。
邱于閔老師則以〈素養導向評量設計促進師生教與學之能動性〉為題,透過國語科命題實例,帶領師資生深入理解如何設計具情境性、生活感且能激發思考的學習評量。
【第二場】4月17日
主持人|胡齊隆主任/新竹市高峰國小
講者|周忬宣老師/高雄市坪頂國小、藍星宇老師/新竹縣精華國中、余承育老師/新竹市東門國小、劉美琪老師/新竹縣中山國小
周忬宣老師分享〈踏入雙語教學現場:國小雙語課堂大揭密〉,揭示雙語課程推動的挑戰與在地化調整方式。
藍星宇老師帶來〈GenAI輔助設計遊戲化班級經營〉,展示如何運用AI工具設計班規任務與積分系統,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余承育老師以〈機不可「師」!?〉為題,從特教支持到修復式管教,分享如何透過「同理-修復-面對未來」三步驟建立師生互信。
劉美琪老師則以〈從教學到連結〉談師生關係建立,分享科任教師在有限互動時間下有效經營班級的實用策略。
【第三場】4月22日
主持人|何奕慧老師/師資培育中心
講者|蕭玉佳老師/新北市五股國小、張嘉玲老師/新竹縣橫山國小
蕭玉佳老師以〈教,然後知困——我的研究起點〉為題,分享她如何在教學困境中開展閱讀素養教學與行動研究,鼓勵師資生勇敢從問題中學習與轉化。
張嘉玲老師則透過〈澳洲融合教育與一年級日常融合教學〉,比較台澳教育現場,強調「看見每一位學生」的融合精神與課室實踐。
【第四場】5月21日
主持人|何奕慧老師/師資培育中心
講者|陳宥任老師/桃園市田心國小、李昕諮老師/新竹縣安興國小
陳宥任老師以〈在不容易的時代,打造穩定充滿能量的教學日常〉為題,融合媒體素養、電影與生命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同理與表達,擴展多元文化的視野。
李昕諮老師則從〈讀寫整合之寫作教學〉出發,實例講解低年級語文教學如何連結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進入有感、能寫、會思的表達歷程。
四場活動,十一位教師,從北到南、從國小到高中,他們帶來的不只是教學方法與策略,更展現了一種以教育為志業的專業姿態。這些來自第一線的經驗與真誠分享,像一盞盞微光,照亮師資生對未來教室的想像,也為教育現場注入更多溫度與可能。
未來,師培USR 計畫將持續攜手教學現場,為師資生鋪設一條既接地氣、又擁抱理想的專業成長之路。從課堂走向教室,從對話走向實踐——我們正見證下一代教師,在這條教育之路上,一步步靜靜地,穩穩發光。
【精選TOP8】掌握提示語設計,讓AI成為教學的最佳助力
文 / 吳聲毅 (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當人工智慧(AI)日益融入教育現場,教師不再只是單向知識的傳遞者,而是學習經驗的設計者與引導者。AI,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慧,如ChatGPT,已具備與人互動、理解語境、生成文本的能力,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思考教與學的關係。面對這樣的技術發展,教師該如何引導AI成為學習的幫手,而不是取代者?關鍵在於對AI互動方式的掌握,其中「提示語工程」(Prompt Engineering)正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有效的提示語設計,不只是「輸入一個問題」那麼簡單,而是需要清楚的任務設定、角色指定、語氣風格、輸出格式與目標對象等綜合考量。這就如同教師備課時不只是設計問題,而是思考學生的年齡、能力、情境與資源。當我們與AI對話時,若能像設計教學活動一樣,給予AI足夠清楚的上下文與指令,便更能獲得精準且具參考價值的回應。這種能力不僅能提升教師備課的效率,也能協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有明確的方向。
在教育實務中,AI可以協助完成許多教學任務,例如生成教材、編寫教案、提供範例作品、評量設計、甚至模擬學生對話。這些工作若由教師一人完成,往往耗時費力,甚至難以顧及所有學生的需求。而AI在教師清楚設計提示語的引導下,便能快速提供具體建議與資源,讓教師有更多時間關注學生的學習反應與差異。教師與AI的關係,應該是互補而非對立——教師提供人文關懷與教育判斷,AI則提供資訊支援與創意擴展。
事實上,AI的加入也促使教師必須培養新的專業素養。這包括數位倫理、資訊評估、批判性思維與Prompt5撰寫能力。這不只是技術操作問題,而是與教育理念、課程設計、學習心理深度連結的專業實踐。例如,當教師希望學生能設計一個解決校園問題的方案,除了引導學生思考,也可以透過精心設計的提示語,讓學生運用AI協助他們發展創意點子、評估可行性,甚至撰寫企劃書草案。這樣的學習經驗,不僅融合了科技素養,更培養了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此外,教師還需注意AI使用的界限與原則。AI應作為學習的鷹架,而非學習的捷徑。學生在使用AI時,教師需引導其發展後設認知,了解何時使用AI、如何判斷AI的答案是否可信,並對AI的輸出保持批判思維。這樣的教育思維,有助於學生在AI普及的世界中發展自律與負責的學習態度。
總結來說,AI在教育中的角色不應被簡化為工具,而是轉化為一種合作對話的對象。而這樣的合作關係,始於教師能否設計出有效的Prompt。這項能力不僅是未來教育工作者應具備的新技能,更是我們在AI時代持續維護教育專業與價值的關鍵。對於現職教師與師資生而言,學會與AI共作、懂得善用語言與思維設計AI互動策略,將是未來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這不是科技潮流的附庸,而是教育轉型的重要契機。
【精選TOP9】教育之「光」「罩」耀愛媛──厚植國際教學與授業研究力
文 / 王儀蓁(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小教學程師資生/光罩第二屆成員)
國立清華大學以培育具備全球競爭力之教育領導人才為己任,透過系統化建構跨文化學習場域,推動海外見習、教學實踐與國際參訪等多元模式,厚植師資生國際教育領導力。在財團法人台灣光罩慈善基金會的支持下,師資培育中心自2024年啟動「光罩國際師資培育計畫」,今(2025)年邁入第二屆,持續深化師資生跨文化教學實踐能量。
本屆計畫亮點聚焦在台日教育協作──與日本愛媛大學的師資生們進行課程共備,台日師資生亦需進入當地小學見習授課,全面拓展教育專業視野。學生預計於6月11日出發,6月29日返台,展開為期近三週的深度教育暨文化交流,落實國際師資培育的願景。
特別銘謝師培中心謝傳崇主任、光罩基金會吳昭宜執行長、計畫主持人洪瑞璇老師規劃縝密行前培訓,以及苗栗信德國小老師(智康老師、欣怡老師、明峰老師和淑惠老師)的專業支持。本次培訓課程涵蓋以下核心內容:
質性研究與國際教育比較
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展開研究,先於本校進行師資生訪談,熟悉質性研究方法;赴日期間將進一步訪談日本愛媛大學的師資生,深入比較臺日教育體制與教師專業發展等差異,最終完成研究成果並發表,深化跨文化教育理解。
首屆經驗傳承與實務分享
培訓課程邀請第一屆參與計畫之學長姐分享日本教育現場觀察,內容詳實豐厚,涵蓋日本愛媛的特色文化、課堂教學技巧、觀課記錄方法等實務經驗,協助第二屆的師資生提前掌握赴日教學要點,建立教師專業知能、提升能動性。
跨文化教案設計與教學演練
此外,課程還有安排讓師資生設計10分鐘全英語教案,並在培訓期間與信德國小教師共備,透過多次微型教學演練與同儕回饋,不斷優化教學設計,強化英語授課能力與課堂適應力。
如果說「緊握扶手,站穩踏階」是社會的安全法則,那麼「汲取經驗,穩步前行」便是行前培訓給師資生們的堅實禮物。期待六月,這群杏壇生力軍能帶著這些珍貴行囊,自信啟程!
【精選TOP10】2025「教師能動性與教育改革」:激發學術思辨的盛會
文 / 鄭蓉 (師資培育中心地方教育組)
114年6月7日,在本校南大校區展開一場充滿學術氛圍與跨國交流的重要盛事—2025「教師能動性與教育改革」國際學術研討會。
首先由本校呂平江副校長為研討會揭開序幕,緊接著首爾大學的Han Soong Hee 教授以「Learning Democracy and Rethinking Teacher Agency Amid Political Upheaval」為題進行專題演講。之後,韓國忠南大學的Hwanbo Park 教授和日本愛媛大學的Shiramatsu Satoshi 也分享當地的教育現況及面臨的挑戰,包括:「Issues and challenges in Korean teacher education」和「Teachers’ Resonant Experiences and Teacher Agency: Staffroom Risks Related to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Japan」。國內部分,新北市教育局張明文局長介紹新北市2025年AI教育局行政與教學之政策規劃,分享如何將AI導入教育數位轉型的地方實踐。台灣光罩慈善基金會吳昭宜執行長則分享「從光罩看師資人才育成」,期許為師資培育注入更多能量。
在專題演講之外,上午及下午各有3場次之主題論壇及口頭發表,透過多元豐富的講題,讓與會者了解更多教師能動性及教育改革的可能。論壇主題圍繞當前重要教育議題,包括:「AI與教育」、「健體教學趨勢前沿對話」、「教育USR」、「光罩國際教育信德團隊分享會」和「做中學、行中思:紮根場域的師資培育學習」。此外,逾40位學者與研究生進行口頭論文發表,分享人工智慧對於教學之發展與挑戰、雙語政策下的教學設計及學習、校長領導對於教學之影響、專業教師社群與教師能動性,以及社會情緒學習所扮演重要角色等。在國際會議廳外側,亦同步展示超過80篇海報論文,彰顯更多研究者的深度探索和創新思維。
整場研討會吸引超過150位與會者共襄盛舉,包含諸多在職教師及研究生。他們的積極參與不僅展示學術界對於新知識的渴望與追求,也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的深化。活動結束後,他們也分享研討會的學習與反思,例如:「我在演講中學習到教師能動性並不是憑空而生,更重要會是與制度、政策、文化背景互相影響與成就的。下午場扎根場域的師資培育分享,星光班讓我看到教育人要看到孩子的需要,兒童市集的教學規劃,讓我真實的看見教學的溫度。」
衷心感謝教育部給予本校之指導與補助,也感謝本校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運動科學系、幼兒教育學系、特殊教育學系、英語教學系及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共同襄助,讓研討會圓滿落幕。
【精選TOP11】擁抱跨領域的雙語戶外學習活動
文 / 周秋惠(英語教學系副教授兼英語教學中心主任)
跨領域學習的概念結合多個學科的內容、概念和方法,透過沉浸式跨領域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與創新能力。透過活動的探索,學生能在過程中發現知識並實踐技能,為其學習帶來更深入和有意義的學習體驗。對孩童而言,跨領域學習可以誘引學生透過不斷的嘗試和實踐,慢慢累積並提升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和創新能力。給予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與對世界的好奇,藉此激發他們求知的衝動,創造一個有利學習的環境,給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勵,最終達成自我實現。
本文分享一場結合英語與跨領域學習的戶外活動,融入近年教育界積極推動的 STEAM 教育理念。2024年11月,我應國家圖書館之邀,參加由國家圖書館與Lam Research合辦在竹北文化廣場舉行的2024年「閱讀好酷嘉年華暨送書到學校贈書活動」。此活動自2018年起推廣,藉由戶外英語活動,希望孩子們從小能感受英文閱讀的樂趣、藉由閱讀探索世界,並融入STEAM 的概念。
在本次活動中,我與系上同學共同設計五個結合英文讀本與 STEAM 元素的主題攤位,期望透過生動有趣的學習方式,激發孩童對英文學習的動機,並使他們能在學習上獲得樂趣與成就感。
五個攤位設計的簡易說明如下:
科學:運用任務,引導小孩進行科學探索
主題:E起探索大自然! (桌遊及任務探索)
活動內容: 以二年級和三年級自然課程中的概念為內容,設計桌遊,透過特殊骰子設計進行移動,並搭配任務體驗。
科技:科技與英文繪本融合,讓孩童輕鬆閱讀及闖關
主題:E起探索科技新世界!(iPad 結合逐格動畫)
活動內容: 以英文繪本 If the Dinosaurs Came Back 說故事,引導孩童搭建拍攝場景,並使用iPad拍攝逐格動畫,讓學生產出最快速的動畫。
工程:讀繪本故事情節並動手搭架建築
主題:E起來工程!(動動腦: 思考及創造)
活動內容: 以建築相關的繪本 Iggy Beck Architect 說故事,提供繪本的建築材料並搭配積木,讓孩童進行搭建體驗,引導孩童運用想像力進行創造。
藝術:閱讀故事及發揮想像力進行藝術創作
主題:E起來創作!(啟發想像力及創造力)
活動內容:以英文繪本 Not A Stick 說故事,啟發孩童想像力,引導孩童自己使用樹枝及繪畫用具,進行小卡設計。
數學:閱讀故事並搜集環保物品搭配數學運算
主題:數學闖關E起來
活動內容: 以英文繪本 One Earth 說故事,設計指示卡牌給孩童抽選。孩童閱讀指示卡後,進行環保物品蒐集,搭配數學解題,完成體驗活動。
【清華教育電子季刊每季給您熱情無限、多元精采的活動報導】
Welcome to join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