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育
用心培育。成就教育
第117期 VOL.117 (Publicated at 2024.03)
第117期 VOL.117 (Publicated at 2024.03)
Highlights
【晨鐘暮鼓】
👍理未易察,自主學習-邱博文研發長談motivation driven學習模式
👍台韓高教永續發展的策略-首爾大學Han Soong Hee教授與戴念華副校長的智慧交流
【多姿多彩】
🎨赤忱的教育熱忱無法擋-寒假課輔心得搶先看
🎨實習之路,我不缺席-教育實習心得分享
🎨雙語教學專業培力 教師增能進擊 UP! UP! UP!
🎨讓關愛與創意跨越障礙-特殊教材教具設計豐盈特教生信心
【國際交流】
✈培育師資生多元文化與國際移動能力-越南與印尼海外台灣學校教育實習計畫
✈華德福教育講座紀實-教育的真實性:創造性的回應時代、地方與社群文化
【成就夢想】
🍧把握機會,開啟教育之旅-學程、師獎、公費甄選介紹
【精益求精/大數據分析】
📈學校領導模式對教師專業合作的影響:台灣 TALIS 2018 資料之多階層分析
【精選TOP1】理未易察自主學習-邱博文研發長談motivation driven學習模式
採訪/謝傳崇(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研發長室大門開啟,清瘦斯文的研發長展現了親切的微笑,書卷氣息的文人外表卻有著理工人清澈犀利的眼眸,一開口的問候就展現了直指靶心的精準度:「我想了解師資培育中心老師的KPI怎麼看」。接下來的訪談,研發長結合了自身求學的經驗與對國內外教育方式的差異分析,明確地給出對師資培育未來方向的建議。
清大材料畢業的研發長到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異地求學又跨領域並非易事,研發長認為最重要的是動機,他屢次提及”Motivation Driven”,動機取向的學習態度很重要!研發長認為歐美的教育跟亞洲有很大差異,傳統亞洲教育往往直接給學生答案,甚至連問題都給好,因果關係及推導過程整套灌輸給學生,但歐美會直接先指派作業讓學生操作,執行中會遇到問題,再帶學生到課堂,學生就會自己發問、找資料求解,當學生產生對問題解決的渴求時,授課效果才能達到最佳效率。
那如何讓學生在面對問題時會積極求解,而不是直接放棄呢?研發長談到自己國中英文老師給他的影響。研發長自身從小家境不佳,父親辛苦至外地工作提供他教育,鄉下資源不足,但這位英文老師卻窮盡其力、不厭其煩的教導他們英文,總是不斷重複講解導致終年聲音沙啞,而為了鼓勵學生,老師曾經偷偷改了研發長一張小考卷的答案讓他成績”好看”,這溫馨驚奇的舉動讓年幼的研發長對於英文不至於失去信心,接下來奮力學習英文的他,長大後出國求學,始終認為英文幫助他敲開了世界的大門,謝謝老師當年給他信心,引發他的興趣,這是那位英文老師讓他最感念的原因。
「有自信才有興趣,有興趣才會自主學習」,是今日訪談的重點之重,研發長也舉了出生於挪威的伊瓦爾·賈艾弗(Ivar Glaever)為例子,他大學唸的是機械工程,因為興趣驅動他開始探索物理,他的機械背景讓他可以解決物理實驗上真空設備的瓶頸,在鋁的表面生成薄薄的氧化層,證實了在低溫下,鋁形成超導態時超導電流的隧穿效應,年僅44歲就榮獲1973年諾貝爾物理獎,賈艾弗就是秉持著興趣來驅動學習,達成非凡成就的一個例子。
訪談的最後,研發長與師培中心主任於胡適所提的拓印字畫前合影,字畫所題標題--「理未易察」,說的是真理並不容易察覺及明白,其實巧妙地呼應了今日訪談的重點,真理與學問不能靠單向傳授的教學方法,而是應該鼓勵學生去自我發問、自我解答,教師要做的是給學生信心與動機,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興趣引領學習,自我發掘真理,過程中披荊斬棘一關關的突破,累積的信心會讓學生繼續往尋求真理的路上邁進。特別是AI開展的時代,更應以AI輔助學習,駕馭AI,而非被AI奴役。研發長鼓勵師資培育的師生,國中小教師的教學方式往往影響學生未來一生的求學態度,因此每位師生都應該思考,如何讓清大師資培育對教育的貢獻更能卓越創新!
(上) 研發長鼓勵學生以興趣化為動機自主學習
(下)研發長與師培中心主任暢談動機學習之重要性
【精選TOP2】台韓高教永續發展的策略-
首爾大學Han Soong Hee教授與戴念華副校長的智慧交流
訪談人:謝傳崇主任(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教授/主任)、Han Soong Hee教授(首爾大學教授)、李慧潔副教授(臺北商業大學副教授)
記錄人:廖育秀(師資培育中心研究員)
科技日新月異,高等教育的永續發展亦面臨著各界轉型與創新的期許,此為全球教育界共同需要面對的議題,近日,一場小而美的學術訪談交流即因此而開啟。
受邀至清華大學進行訪問的韓國首爾大學Han Soong Hee教授,在師資培育中心謝傳崇主任的牽線下,與清華大學永續長戴念華教授、臺北商業大學李慧潔副教授,共同對於高等教育如何因應永續發展的轉變進行意見交流。
清華大學在2022年得到國際STARS永續發展評比中,獲得亞洲第一面大學永續金質標章。在各項評比項目中,清華大學以教學與研究的表現最為突出。全校課程有13%與永續相關,顯示愈來愈多教授將研究與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連結,顯示了清華大學在永續發展方面的努力,承接永續發展業務為主的是清大區域創新中心,以推動永續發展目標(SDGs)、履行大學社會責任為任,開發了一個全校性的課程系統,用來評估教師的課程與SDGs永續發展的契合度。這種創新方法展現了清華大學積極應對全球永續發展的態度,並凸顯了對學術教學上實踐永續發展。
教授們也提到雙語教學與大學課程結構和永續發展對職涯發展的影響,學校提供語言課程和學習輔導協助學生學習,以英語課程招收國際學生營造雙語學習環境,對國際化和營造語言環境都有助益。永續發展學院亦持續開發管理、工程、政策等永續發展相關課程,讓學生跨領域選修增能,幫助學生未來職涯與永續發展連結。清華大學在學術研究、學生發展和永續發展方面挹注相當的重視與努力,未來將透過學生、教師、第三機構更多元的溝通和討論,持續在永續發展的轉變上創造成果。
美好的智慧交流結束後,韓教授感謝戴副校長接受訪談和所提供的資訊,戴副校長則回贈遠道而來的韓教授由蕭銘芚教授研發象徵有永續發展意義的玻璃濾杯,為這次國際交流做下完美的句點。
Han Soon Hee教授(右二)與戴副校長(中)及師培中心主任(左二)合影留念
Han Soon Hee教授與戴副校長對於高教永續發展議題的智慧交流
【精選TOP3】培育師資生多元文化與國際移動能力-
越南與印尼海外台灣學校教育實習計畫
文/劉先翔(時任運動科學系教授暨系主任)
一、計畫理念
為培養本校師資生國際移動能力以及「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素養,師培中心於2016年即開始辦理國外教育實習課程計畫,期間除新冠疫情中斷外,每年均遴選師資生前往印尼雅加達或越南胡志明臺灣學校實習。今年由師資培育中心與運動科學系合聘老師劉先翔教授,帶領師資生赴海外臺灣學校進行教育實習,讓師資生能學習多元文化與教育特色,以達培養新時代優秀教師的目標。
二、海外實習方式
師資培育中心依據「教育部補助師資培育之大學辦理國外教育實習計畫」,選送師資生赴印尼雅加達或越南胡志明臺灣學校實習。胡志明臺灣學校有黃士哲、劉家妤、陳怡安、林雨萱、許瑾容、廖翊淇、藤貞雅等7位師資生,採取三明治「2+2+2」實習方式, 師資生於國內進行2個月教育實習後,再赴胡志明臺灣學校進行2個月 (2023.10~2023.11) 實習,最後返回臺灣完成2個月的實習,此實習方式的優點是能將臺灣文化課程帶至胡志明臺灣學校,同時並將越南文化帶回臺灣進行教學,促進臺越兩校學生多元文化教育。印尼雅加達臺灣學校有莊哲瑜、張瑜、陳玟君、胡蕙姍、房芝君、李沛芠等6位師資生,實習採Topping「4+2」方式, 實習生於國內進行4個月教育實習後,再赴雅加達臺灣學校進行2個月 (2023.12~2024.1) 實習,此實習方式的優點是二階段實習,先在國內完成培養後,再赴海外驗證所學之教學能力,並能往上加堆疊實習成效。此二種實習方式各有其優點,提供師資生在實習時期選擇。
三、多元實習內容
海外臺灣學校從往昔的臺商子弟學校轉型為國際學校,學生背景多元,除了原有的海外臺商子弟外,有來自當地國家以及韓國、日本與新南向國家等學生,實習師資生學習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班級裡,與學生進行跨文化的互動,並在教學演示中,將不同國家孩子的觀點與思考角度融入課程當中,例如實習生劉家妤提到:「期望在課堂中建立孩子的世界觀,培養孩子思考的能力」。在課程中討論有關緬甸文化時,邀請來自該國的學生分享當地氣候、服裝以及生活習慣上的差異,讓學生的學習經驗更為真實,之後再請每位學生站在他者的立場思考,培養多元文化的世界觀。此外,海外學校的活動也非常多元,例如萬聖節闖關活動、雙十國慶升旗典禮、校慶運動會、園遊會、育幼院義賣以及聖誕節等宗教節慶活動,還有與鄰近其他國際學校之校際交流活動,體驗豐富多樣的學校活動,同時也學會如何規劃與辦理學校活動。
四、豐碩之實習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參與本計畫之林咏璇、蔡佳儒、蔡沅蓓、魏歆語、羅怡雯、葉芊每、徐良甄等7位實習學生,均於應屆考上正式教師,顯示海外實習的成果,厚植培養成為一位優秀教師的能量,實習的成果分述如下:
(一) 培養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素養:海外臺灣學校學生來自包括當地以及日本、韓國、中國以及新南向等十多個國家,師資生實習期間能接觸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能理解新南向國家的風俗與教育文化,也符合新課程綱要中,培養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素養。
(二) 熟悉海外環境,提升海外教學的意願:目前臺灣學校有多位曾經參與海外實習計畫之教師,老師們提到藉由海外實習能理解海外教學的情況,並能促進對於海外教學接受度,提升赴海外擔任教師的意願。
(三) 提升課程設計與教學能力:參與海外實習計畫,師資生須同時面對臺灣與印尼或越南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教學上須隨之調整,因此,能提升師資生在課程與教學的能力。
(四) 提升師資生雙語教學能力:海外臺灣學校學生來自不同國籍,學生之英文能力普遍較佳,有助於師資生進行雙語教學,無形中也提升了雙語教學能力。
雖然只有短暫的二個月海外實習,但卻非常緊湊與充實,豐富多元的實習歷程,相信都將是日後擔任正式老師時的重要養分,非常鼓勵在校師資生未來參與海外實習計畫。
胡志明台灣學校國慶日升旗活動
師資生協助雅臺校印尼多元藝術表演活動
實習師資生在胡志明台灣學校合影
【精選TOP4】赤忱的教育熱忱無法擋-寒假課輔心得搶先看
文/陶卉芹(時為清大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大三學生;新竹縣尖石國小寒假課輔總召)
孩童的歡顏是我們付出的動力
秉持著對教育的熱忱與嚮往,時隔一年,我再次搭上小巴,帶著滿心期待,與葛菈拜部落的孩子們展開一場「哆啦A夢的閱『求知』旅」!
身為第二次來到尖石的桃桃老師,這裡的一切讓我既熟悉又陌生。相同的是校園,是教室,是提供大力協助的校方師長;而不同的不僅是夥伴,是學生,是課程及活動內容,更是我身負的責任。
營期間,我身兼總召、綜合老師及低年級班導師的角色,也許過程沒有盡善盡美,也還有許多可以更精進的方方面面,但非常慶幸活動完美落幕了!首先必須感謝校方的幫忙,不管是清大師培中心抑或尖石國小都不吝於施以援手,處處替我們著想、安排,是我們師資生的堅強後盾;也感謝一路上夥伴的陪伴與努力,若不是我們一同齊心協力,此次的營隊絕不會如此精彩順遂又充滿歡笑;最後要感謝勇敢的自己,願意透過難得的營隊機會磨練自我,也無懼於承擔責任,讓自己有幸收穫更多方面的砥礪與成長,更讓我未來的教育路途越來越明朗清晰。
有人問我,是什麼讓你願意一直參加營隊?我想,也許是我從孩子眼中看到的清澈與單純,也許是孩子們最真心的燦爛笑容,也許是孩子們的好奇心與求知若渴,也可能是孩子們對我的依賴與認同,但不容質疑的是,從教學中收穫的成就感與幸福感,絕對是我願意多次投入課輔營隊的最大原因。
【精選TOP5】雙語教學專業培力 教師增能進擊 UP! UP! UP!
文/馬霈瑀(清大雙語教學研究中心助理)
台灣2030雙語政策的推動是一項重要而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旨在培養具備雙語能力的人才,以提升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競爭力。為實現這一目標,教育部與清華大學雙語教學研究中心合作,辦理「中小學雙語教學在職教師增能學分班」。該計畫核心目標是提供桃竹苗地區國高中小的教師系統化的雙語教學培訓,自110學年度起已辦理第三屆。
參與教師需要完成6學分的課程,涵蓋了理論概念、實際操作以及教學策略等不同面向。暑假進行的3學分課程主要在協助教師建立基礎理論概念,為雙語教學鋪路;學期中豐富的18週線上課程,提供教師觀摩其他國家雙語教學模式,彼此交流分享各自學校的經驗和策略;寒假期間則規劃1學分的課程,進行實際雙語教學演示及雙語教案撰寫,展示教師們雙語教學技巧與成果。
112學年度課程於今年一月完成。從110學年度至今,將近500位桃竹苗教師完成清華雙語教學研究中心所規劃之培訓課程。研習完畢之教師表示扎實的6學分課程大幅度提升了他們進行雙語教學的信心度,尚未起步之教師會在校內嘗試規劃於部分領域課程中融入英文,已執行雙語教學之教師可使用更多所學及策略於校內推廣雙語課程。相信在所有教師的努力之下,桃竹苗莘莘學子除了可強化在生活中應用英語的能力,更可提升未來的全球競爭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學員精彩回饋💕
➡️理論結合實務,使我全方位了解雙語教學的內涵及實施方式。每週的線上課程,透過老師及同學分享,使我學習到更多教學策略。累,但獲益良多。
➡️經歷教案撰寫和上台演練能知悉教學流程安排的合宜,也透過同儕的發表學習到豐富的教學內涵及多元呈現方式,對於雙語教學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有助於日後設計課程。
➡️教案設計及教學演示的安排確實能讓我們更能了解雙語教學的內涵,實際演練一遍也能對於整個教學流程更清楚的掌握其架構,對於之後若要實際應用於教學現場有很大的幫助!另外,在觀摩其他同學的教學設計及演示上,也讓我多了很多教學設計的靈感,從中可以學習其他同學的優點,我覺得是很棒的學習過程及經驗!
【還有更多精采有趣的內容 ⬇️⬇️⬇️~詳細豐富的完整內容請詳閱清華教育電子季刊!!】
讓關愛與創意跨越障礙-特殊教材教具設計豐盈特教生信心
華德福教育講座紀實-教育的真實性:創造性的回應時代、地方與社群文化
學校領導模式對教師專業合作的影響:台灣 TALIS 2018 資料之多階層分析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自2008年起推行「教學與學習國際調查」國際調查計畫(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urvey, TALIS),以校長和教師為主設計問卷,針對學校學習環境和教師工作情況進行調查,調查層級包括高中、國中及國小。台灣於2018年首次參與這項大型計畫,調查結果公布後許多研究取用此計畫資料庫進行分析....(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