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育
用心培育。成就教育
第121期 VOL.121 (Publicated at 2025.03)
第121期 VOL.121 (Publicated at 2025.03)
Highlights
【晨鐘暮鼓】
👍教育啟發X創新創業:葉秩光主任秘書專訪
【多姿多彩】
🎨生成式 AI 時代的教學創新系列演講:理論實務與應用
🎨數位學習平台融入「教學科技與運用」課程-培養師資生的數位教學能力
🎨清大師培中心寒假課輔圓滿落幕-愛與熱情點亮冬日
🎨教育實習結束,實習教師揚帆啟航
🎨首屆光罩國際計畫圓滿落幕:臺日交流共創教育新視野
🎨兒時純真的夢想 終身力行的理念-新進教師何奕慧 重啟教學新旅程
【雙語繽紛】
🍭來一場實地介紹家鄉景點的雙語營隊
【教育之美】
🖼️以大自然與彼此為師-記精進師資素質與特色發展計畫【清晨營隊】
【放眼國際】
✈證據本位豐富學習,推動學生自我倡議-跨專業團隊實證本位之特殊教育海外見習計畫
【有愛無礙】
💕有愛無礙融合之愛
【精選TOP1】教育啟發X創新創業:葉秩光主任秘書專訪
採訪 / 謝傳崇(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教授暨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帶著溫暖和煦的笑容,葉秩光主任秘書親切地招呼我們,並開啟一段充滿啟發的分享。一開始主秘謙遜地談及,自身沒有上過教育學程,也沒有學習過教育理論便進入場域教學,而後在參與教育部與國科會辦理的議題座談、說明會與研討會後,始接觸教育領域的更多面向,並將教育理論應用於大學課堂,藉由觀察學生的表情與出席狀況調整教學方式,讓課堂變得更有吸引力。一路走來,體認到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單向傳遞,更是誘發學生終身學習的關鍵,尤其教師對學生的啟發,是足以影響一生的深遠力量。
除了教育者的身份,主秘也是一位傑出的創業家。主秘以自身的經驗分享,做每一件事都有其模型,我們可以抱持良善,促使大學資源與社會需求對接。以臺灣面臨少子化與高齡化挑戰為例,主秘提出透過大學專業資源建置高齡照護數位課程的構想,將課程運用於外籍看護的職前或在職訓練,降低仲介成本,提升雇主滿意度,甚至讓外籍看護有機會進一步成為管理人才。這個創新的構想已受學界及業界肯定,並由友校規劃推進。
主秘認為科技的發展始於對人性需求的理解。以主秘帶領的研究團隊所研發的新創技術為例,在創業初期面臨許多挑戰,但團隊不畏困難積極發展專業,並學習撰寫商業計畫與募資技巧,至今該技術已進入FDA第三期試驗,並於2022年成立第二間公司,第三間公司亦在籌備中。在創新創業的經歷中,體認到失敗是一個經驗,更是一種獲得,學生可以有自己的出路,並且找到自己的領域,因此主秘也經常邀請工商業界人士與學生交流分享,近期即從顯影劑的醫療應用延伸至養殖業、污水處理乃至淨零排放,幫助學生更理解所學在產業中的價值,並看到未來的多元可能。
在訪談的尾聲,主秘勉勵師資生:「教師扮演的角色是啟發,這是AI永遠無法取代的。」因此教師應善用大數據等工具分析學生學習歷程與成效,以建立模型,找到最有效的教學策略與資源配置;同時,主秘也認為教學應與世界接軌,將SDGs與ESG等議題融入教學設計,並將教學視為一段創新創業的過程,瞭解自己的特色並持續精進。
葉秩光主任秘書分享教師扮演的角色是啟發,這是AI永遠無法取代的。
【精選TOP2】生成式 AI 時代的教學創新系列演講:理論實務與應用
文/葉淳鈞(清華大學師培中心兼任講師)
中心舉辦「生成式 AI 時代的教學創新系列演講」,以線上形式探討生成式 AI 在教育中的應用,涵蓋AI使用倫理、技術融入教育、備課應用以及生成內容在創作與教學中的實踐,同時也深入探討AI技術對教育的影響,以及校長在AI時代所扮演的領導角色。
AI 使用倫理與教育領導
林杏子教授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工智慧倫理建議》出發,強調以人為本、遵守倫理原則、促進公平與多樣性等價值,並介紹教育部正在撰寫的《AI素養白皮書》草案,提出「AI三合院」概念,呼籲師生理解AI技術的限制並批判性思考其影響。景美女中吳粦輝主任則建議教師培養學生使用AI的能動性,同時提醒需重視倫理問題,以確保技術應用負責且公平。
校長在AI時代的領導角色
國家教育科學研究院蔡明學老師與清華大學謝傳崇教授共同探討 AI 教育領導力。蔡老師以電影《模仿遊戲》為例,指出AI快速發展帶來的挑戰,並強調政策法規與實際應用中的倫理領導重要性。謝傳崇教授則分享多年校長經驗,強調推動教育公平與引領AI教育變革的重要性。
因材網 e 度的應用分享
臺中教育大學李政軒教授介紹因材網 e 度,展示如何利用AI工具協助統計教學分析、製作學習單等。他詳細說明因材網提供的寫作精靈、繪圖精靈等工具,以及診斷報告如何幫助學生改進學習表現。
生成式 AI 的實際運用案例
宜蘭國小呂聰賢老師示範如何利用Google Notebook LM和Gamma將數據轉化為資訊並製作簡報,大幅提升備課效率。林豪鏘教授則展示SUNO寫歌及動畫生成工具等應用。許庭嘉與呂澤欣老師分享TPACK框架下 Microbit 智慧車教學成果,以及AI生成影片在高中和大學教學中的運用。林穎俊老師則介紹帶領小學生利用AI創作文學、歌曲作品的經驗。
元宇宙與生成式 AI 的結合
高雄大學王政弘教授與HTC總監簡瑞春介紹元宇宙結合生成式 AI 的應用。他們探討如何透過沉浸式體驗促進團隊合作與文化理解,例如運用AI翻譯工具克服語言障礙,促進臺灣與日本學生間的知識交流。簡瑞春老師則展示HTC產品於教育元宇宙中的應用,鼓勵以開放心態探索未來多樣化學習環境。
Gen AI 時代下的新教育圖像
此次的系列演講,為時一個月的期間,邀集各領域專家提供研究與心得分享,吸引全台超過 300 位教育夥伴同時在線參加,不到兩週內,LINE 論壇社群人數突破1,400人,線上錄影重播影片回看次數超過 7,000 次。論壇活動展示了生成式 AI 在教育中的多樣化應用,也為生成式 AI 技術融入教學的不同面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參考。
李政軒教授解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 AI指引
謝傳崇教授說明校長在 AI 時代如何引領變革
呂欣澤教授闡述 AI 指令與圖片的產生
蔡明學研究員說明近期生成式 AI 演變
王政弘教授講述 AI 元宇宙的教學成果
【精選TOP3】數位學習平台融入「教學科技與運用」課程
-培養師資生的數位教學能力
文 / 蔡雅竹(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
隨著數位科技的快速發展,教師不僅要具備學科知識,還需要懂得如何運用數位工具來提升教學效果。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生生有平板」政策,並發布「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3.0」,著重於AI素養及數位學習環境的應用,希望透過科技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為了讓師資生熟悉數位工具的使用,我們在「教學科技與運用」課程中,結合數位學習平台,建立自主學習模式,幫助師資生在學習過程中熟悉數位工具的操作與應用,提升未來數位教學的適應力與運用能力。
在課程中,透過Google Classroom、均一教育平台、因材網等數位學習工具,配合自主學習模式,培養師資生的數位教學能力。課程設計包含以下三個面向:
一、自主學習模式
1. 課前學習:每週課前依據學習內容,選擇適合的平台發送教學影片與練習題。影片內容來自教育部「師資生數位教學資源網」,涵蓋適性科技與一般數位科技的應用,讓師資生透過線上資源先行探索數位教學的核心概念與技能。
2. 個人化學習:學生可以依照個人學習進度,自主選擇時間與節奏完成學習任務。
3. 數位工具操作實作: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加深對數位教學的理解,還能熟悉各數位平台與工具的操作方式。
二、數位學習平台的應用
1. Google Classroom:作為課程管理與學習資源發放的平台,讓學生熟悉數位課堂運作模式。
2. 均一平台與因材網:幫助學生運用適性學習功能,掌握個人學習進度,提升數位教學規劃能力。
3. Google表單、Kahoot:提供即時測驗與互動評量,增強學習回饋與數據分析應用能力。
三、課程實施流程
1. 課前:師資生透過數位學習平台進行自主學習,觀看教學影片並完成練習題,影片總長約30分鐘。
2. 課堂中:教師透過學習數據了解學生學習狀況,進行針對性的補充與討論,並介紹AI工具應用於教學的方式。
3. 課後:學生可透過數位平台回顧學習內容,針對較不熟悉的部分進行補強。
課程結束後,我們透過學習數據與問卷調查進行成效評估。結果顯示,學生對於各數位學習平台(均一、因材網、Google Classroom)及數位工具的介面操作、功能與適用時機的熟悉度皆有顯著提升。此外,學生普遍對數位學習平台的體驗給予正向回饋,認為這種學習方式有助於自己找出學習盲點、檢視學習進度,並改善學習策略。
隨著教育模式的數位轉型,教師的數位教學能力已成為必備技能。此課程模式可作為未來師資培育課程設計的參考,讓更多師資生具備靈活運用數位工具進行教學的能力,以因應教育環境的變革。
學生課前運用數位學習平台進行自主學習
教師課堂中進行問題講解與補充說明
【精選TOP4】清大師培中心寒假課輔圓滿落幕-愛與熱情點亮冬日
寒假來臨,冬日漸寒,但清華大學師資生們的熱情依舊熾熱。他們懷抱教育的初心,踏上旅程,將知識與愛心帶入校園,為孩子們點亮學習的光芒。
本次寒假課輔由清大師資培育中心策劃,共計80位來自幼教、小教及中教的師資生參與。他們在桃竹苗地區的合作學校展開5天的課輔教學服務,透過創意與遊戲,讓學習變得生動有趣。從最初的羞澀到後來的熱絡,每一堂課都是孩子與師資生共同成長的見證。
當課輔結束,孩子們依依不捨地問:「老師,你們還會再回來嗎?」這句簡單的話語,讓許多師資生紅了眼眶。他們深知,這幾天的陪伴已在孩子心中種下希望的種子,而這段相遇也成為彼此最珍貴的回憶。
這次課輔的圓滿,除了感謝合作學校師長們的指導與支持,也謝謝每一位投入其中、用心準備的師資生們,讓這個冬天多了一份溫度。教育的力量,不僅改變了孩子們,也豐富了每位師資生的生命。我們深信,這次的相遇並非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期待未來的某一天,能再次相見,帶來更多的成長與感動!
國小數學課程,小朋友在學習圖形的過程踴躍舉手回答老師問題。
國小音樂課程,小朋友在活動中心練習Beatbox,樂在其中。
SDGS戶外環境課程(尖石國小稱作原動力課程),小朋友課程前熱身。
大活動時間~小朋友們模仿動物發出的聲音,使最後一位小朋友猜出動物。
寒輔分享心得
文 / 林子祺(新竹縣尖石國小總召/運動科學系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老師,你下一次會來嗎?我希望你來」
「老師會盡力,下一次可以的話會再來!」
這是與小朋友的約定。因此,今年寒假再次來到尖石國小,這個充滿意義的地方。
很慶幸是尖石作為轉換人生跑道(擔任活動總召)的第一項挑戰。兩次營隊,夥伴們的正向回饋與陪伴,原住民小朋友的活潑喧鬧以及體貼感性,十分窩心。當中午便當遺漏之時,小朋友們會假裝自己吃不下的把飯分享給沒拿到便當的老師;在營隊感性時間,「你是我最印象『生』刻的老『帥』!」此刻的錯別字竟也別具意義,充滿了感觸。
這次營隊最後,小朋友們依然詢問我,「老師,下一次還會來嗎?」這一次,很不捨地,「下一次就不一定看得到棋子老師了。」因為自己的人生規劃,我知道自己很難再回到尖石國小與小朋友們同樂,但尖石國小就如同精神寄託,當我未來教學遇到負面情緒,我會想起那兩年冬天,我與小朋友們一起交織的美好。
【精選TOP5】教育實習結束,實習教師揚帆啟航
113學年度第1學期教育實習於1月底正式落幕。本學期清華大學共有195位中等、小學、幼兒與特殊教育類科之教育實習學生順利完成為期六個月的實習歷程,並將通過審查取得教師證,為教育現場注入新生力量。
在教育實習的各個階段,師資培育中心透過系統化的支持機制,確保實習生具備專業知能與教育實踐力。實習前,職前教育說明會協助實習生熟悉教育法規、職場倫理及教學實務。實習期間,師培中心安排每月一次的返校活動,規劃涵蓋性別平等教育、科技融入學習、教甄口語表達等專題講座,以強化實習生對當前教育趨勢的理解與應用。
最後一次返校規劃中,師培中心特別邀請來自基隆、雙北、桃園、新竹、苗栗等地的國中小校長、主任及課程督導擔任模擬教甄評審,透過教甄口試與教學演示實作,讓實習生獲得即時回饋與專業建議,進一步提升應試能力與教學表現。教育實習歷程不僅培養了實習教師的專業素養,也深化其教學實踐經驗,為未來教師甄試奠定穩固基礎。期待這批優秀的實習生順利進入教學現場,發揮專業,持續精進,為教育發展貢獻所長。
實習歷程,有您輔導;教職路上,有您真好!
文 / 黃慧珊(實習輔導組)
實習指導是一項相當具有意義的任務,113學年度我所分配指導的實習機構分別位於臺東海端國小附幼與花蓮中華國小附幼,兩所學校皆座落於偏鄉,訪視往返需時多日。然而,當地教育現場的溫度與輔導教師的用心,讓這趟旅程充滿感動。
在訪視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這些資深輔導教師的奉獻與專業。他們傾囊相授,不僅耐心引導實習生適應教學環境,更鼓勵他們自信成長。初次訪視時,老師們詳盡分享實習生的學習與班級適應狀況;而在第二次教學演示時,更邀請校內及鄰近學校的優秀師長擔任評審,提供專業回饋,讓實習生獲益匪淺。半年來,這些輔導教師如同明燈,引領實習生邁向專業之路,他們的悉心指導與陪伴,令人由衷敬佩。
為表彰這群默默耕耘的教育者,清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自 114 年度起推動「優秀教育實習輔導教師」計畫,邀請各界推薦優秀輔導教師參與評選。期盼透過獎勵機制,肯定輔導教師的辛勞,並激勵更多教育者投入實習輔導行列。相關遴選計畫於 114 年 2 月底公告於師培中心網站,邀請大家一同關注並推薦您心目中優秀的輔導教師,讓我們共同獻上最誠摯的感謝!
【精選TOP6】首屆光罩國際計畫圓滿落幕:臺日交流共創教育新視野
文 / 羅舒庭(運動科學系碩士班/國民小學師資類科公費生)
2024年6月第一屆光罩國際計畫赴日本愛媛縣進行11天的交流學習,師資生們在其中完成研究小論文,並在12月21日這天於清大與愛媛大學學生進行一場交流論壇。
交流會由世界咖啡館揭開序幕,每位師資生都做好十足的準備,用英語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與師培之路,透過意見交流看見了兩國教育的相異之處,例如日本學生分享日本小學綜合課所實施的探究式教學之食農課程,臺灣的探究式教學則常見於自然領域的教學中;而相同之處則為師資生們對教育都共同保有熱忱,大家的目標一致都希望未來能為教育盡一份心力。
接著於輕沙龍舉行臺灣師資生研究發表活動,本次的研究邀請苗栗信德國小在職教師,以及日本愛媛縣各中小學教師,分享其在教師能動性中的經歷與收穫,此外也比較了臺日教育的異同。透過質性研究的分析,讓師資生們從議題的釐清與整理中,更清楚且深入的探討,以及強化自我研究量能。
交流活動於最後的頒獎、感謝與傳承中圓滿落幕,感謝臺灣光罩基金會的大力支持,讓光罩國際計畫能順利的進行第一年的交流學習;感謝苗栗縣信德國小的教師們,在師徒制中扮演重要的引導與啟發角色;感謝謝傳崇主任與洪瑞璇老師兼計畫主持人,在計畫中的每個環節都盡善盡美的讓學習最大化;感謝第一屆的光罩師資生,強大的向心力與團隊合作讓第一屆畫下完美的句點。
然而,光罩國際計畫並未結束,第一屆的畢業典禮也同時為第二屆的始業式,如同臺灣光罩基金會吳昭宜執行長在致詞中所引用的經文:當種子灑下時,有的落在石頭地上,有的被太陽曬焦了,有的落在荊棘裡。但有的落在好土裡結了果實,有的一百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三十倍。相信光罩計畫所埋下的每顆種子,都落在土裡成長茁壯,結實累累。
【精選TOP7】兒時純真的夢想 終身力行的理念
新進教師何奕慧 重啟教學新旅程
文 / 何奕慧(師資培育中心約聘助理研究員)
小時候,最愛玩的扮家家遊戲便是「老師和學生」;長大後,「學生」與「老師」正是我在生活中一直交互扮演的角色。「教」「學」相長,「師」「生」共創,悠遊教育天地,感恩際遇機緣!
回首以往,嘉義師專(現為嘉義大學)引領我初探教學樣貌,臺灣師範大學進修部教育系滋養我教育知能,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引領我入門研究,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原新竹教育大學)豐厚我研究能量。在師長們的接力提攜中,奕慧得以將「學理、哲思」與「教學、生活」相對應、相結合,不斷地提升教育專業成長。
而秀朗國小(1980年代世界最大的小學)、屏師實小(實驗學校)、華山國小(九年一貫課程試辦中心學校)以及清華附小(實驗學校,原為竹大附小),則是落實教育理念、實踐教學作為的優質場域。許多教學現場的優秀教師同路偕行,許多教學實務的可貴經驗激盪創生,鼓舞著我不斷精進教學專業知能。
教與學,總是帶著無比的魅力、無限的想像……
即使,2023年8月從清華附小以小學教師身份退休了,但心裡仍堅信著:在教與學的天地裡,我仍然可以是永遠的學習者,也可以是熱忱的教學者。於是,開始挑戰新事物的學習,並且嘗試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只因為,兒時心裡的純真「教學夢想」仍然清晰,依舊鮮明。
感恩機緣,2025年2月將進入清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得以在教育天地持續貢獻己力;能再和「對教育有興趣」的大孩子們一起共學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同心協力為未來教育一起盡心力,是很幸福、也是很有意義的!
人生際遇的轉變,都是經驗的積累、能量的開展、生命的圓滿。每個際遇,都是喜樂、也是承諾、更是希望!學習,一直是我最大的興趣;教育,是我最愛的志業。一個兒時純真的夢想,一個終身力行的理念,重啟教學新旅程,感恩教育新機緣!
鏡頭前,喜樂自在、暢談教育的主任(「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優秀社群分享影片 )(影像來源:https://cirn.moe.edu.tw/TAPE/TapeInfo.aspx?tapeid=26&cid=8 )
課室裡,樂於陪伴學生學習的老師(本土雙語教育模式之建構與推廣計畫)(影像來源:https://cirn.moe.edu.tw/tape/TapeInfo.aspx?tapeid=3927&cid=271)
宣導時,認真分享、細心溝通的中央輔導員(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影像來源:https://cirn.moe.edu.tw/tape/TapeInfo.aspx?tapeid=1976 )
生活中,美學的學習者與實踐者(個人網站 ~美在日常 go enjoy arts,網址: https://goenjoyart.com/ )
【精選TOP8】來一場實地介紹家鄉景點的雙語營隊
文 / 周秋惠(英語教學系副教授暨英語教育中心主任)
小朋友在牧馬侯祠的實地英語解說
小朋友在牧馬侯祠的英語介紹
小朋友在莒光樓前向一團觀光客做英語的景點介紹
小朋友在珠山聚落進行英語解說
2025年的一月,應金門賢庵國民小學黃芸芸校長及董烱靈主任邀約,我們系上四位大三學生去一趟金門進行寒假的雙語營隊課程。課程包含兩天的英語景點導覽活動,由大學生引導小學生以英語學習金門四個景點內容,並練習使用英語來做景點的導覽解說。導覽的景點包含:牧馬侯祠、莒光樓、燕南山書院與珠山聚落。
星期日,一台遊覽車載著小小導覽員出發,前往四個景點進行實地導覽解說活動。第一個景點是學校附近的牧馬侯祠,黃校長選擇這一景點是因為在小朋友的社區,希望大家都能認識家鄉的歷史景點。在莒光樓時,我們遇見了一台遊覽車的觀光客,他們來自廈門,剛好整隊要進行團體拍攝,校長便邀請他們留在原地聆聽我們小小解說員的英語導覽。結束後我們的小小導覽員獲得了熱烈掌聲!這次經驗讓小朋友得到很好的英語使用機會。在燕南書院,我們也邀請正在參觀的遊客一起參與小朋友的解說,遊客給予小朋友的掌聲,讓小朋友很有成就感。
此次的家鄉景點英語戶外解說營隊,不論是室內的學習活動或戶外的實地解說,都讓小朋友體驗到使用英語的機會並能勝任英語的解說任務。
下午行程中,主任和幾位學生聊聊這幾天的心得。小朋友的分享如下:
【精選TOP9】以大自然與彼此為師
-記精進師資素質與特色發展計畫【清晨營隊】
文 / 王智弘(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兼華德福教育中心副主任)
「清晨營隊」是清大師培生與雲林晨光治療教育學園學生共同參與的營隊,「清晨」象徵著希望的初生。
🍀🍀🍀🍀🍀🍀🍀🍀🍀🍀🍀🍀🍀🍀🍀🍀🍀🍀🍀🍀🍀🍀🍀🍀🍀🍀🍀🍀🍀🍀🍀🍀🍀🍀🍀🍀🍀🍀
2024年7月,清華大學師培中心舉辦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營隊,一群清大師培生與來自雲林晨光治療教育學園的高中生,共同度過了充滿生命力與自然元素的5天。從最直接的人的交流互動,到深刻地親炙自然,每個人都從心底深處對自身、對生命、對教育,有了新的感受與體悟。
華德福教育在臺灣已歷經近30年的深耕發展,蔚為實驗教育的重要運動之一。清大師資培育中心是臺灣極具創新性與前瞻性的師培機構,將華德福實驗教育素養融入師培過程,這次嘗試將華德福教育最核心的意志鍛鍊、情感體驗與思維提升的教育性原則融合在一起,帶給師資生極其珍貴的一次學習經驗。
在雲林進行預備營活動時,我們藉著優美和諧的歌舞與節奏,讓學生放下平日緊繃的頭腦與身體,打開內心,與身邊夥伴融合在一起。在鄉間午後的滂沱大雨中漫步,走在深邃青綠的竹林間,雨水浸濕了身體,彷彿也洗去了每個人身上的偽裝與壓力。
正式營隊來到新北市外雙溪的中坑古道。我們背著帳篷與行囊,徒步到荒山野嶺間美麗的草地上紮營。野外的生活並不舒適,生活點滴都需要親手張羅,在最原始的物質條件中,享受最單純而豐盛的心靈饗宴,這是依偎在大自然母親懷抱裡最舒服自在的深眠。
短短3天裡,師資生跟華德福高中生親密無間地分享彼此的人生經驗,對教育的體驗與思考,勾勒著一個理想社會的樣貌,以及生命的種種課題。在營火、星光、溪水、森林的洗禮下,在一次次的內在對話、獨處、激辯與思辨中,對教育與生命的想像,經驗的激盪與拓展,正漸漸地、鮮活地在每個人心中萌芽。
這群未來教師的分享呈現了他們心中的美好轉變與對教育的熱望:
「我們的心裡有火,就像教育是一個火種,讓我們保持對世界的熱愛,找到自己的內心,找到真正的自己。」
「人可能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渺小,直到他走進山裡,看見山很大,河很大,螞蟻也很大,才發現自己有多小。教育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需要很多力量的合作;像植物的成長一樣;然後會開花,而每一朵花都會發光,就像夜空裡的星星。」
我們期待清大培育的未來教育工作者,都可以是飽含生命力、有感有愛、有智慧有活力的教師;因為健康的教師才能培育出健康的孩子。
在百年古厝前的肢體課程
簡單而滿足的山中生活
靜謐的山中營地
清晨的靜心活動,舒展肢體,感受自身與自然
清晨站在溪流裡靜心舒展
拔營準備下山,向天地敬禮感恩
【精選TOP10】證據本位豐富學習,推動學生自我倡議
-跨專業團隊實證本位之特殊教育海外見習計畫
文 / 朱思穎(特殊教育學系教授暨系主任)
2024年的秋天,國立清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的六位師資生,帶著滿滿的學習熱忱與好奇心,在朱思穎教授的帶領下,踏上美國麻州波士頓的土地,展開為期兩週的NECC海外見習之旅,這不僅是一趟教育學習之旅,更是探索特教新視野的豐富體驗。走進New England Center for Children (NECC),師資生們親眼見證了自閉症學生如何在跨專業團隊的合作下,透過證據本位策略與創新的科技輔具,跨越學習的障礙,找到屬於自己的成長路徑。
NECC是一所專門服務自閉症學生的非營利學校,從課程設計到師資培訓,每個環節都充滿了專業與愛心。這裡的學生能選擇「住宿服務」或「日間課程」,兩者都透過應用行為分析(ABA)的理念,量身打造每位學生的學習目標。NECC最特別的地方莫過於設置了游泳池及模擬牙醫診所等特殊設施,目的在幫助學生克服生活挑戰,像是看牙醫這樣的小事,也可以變成「練習」與「適應」的機會。此外NECC透過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與教師的協作,每個人都能清楚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展,進一步調整教學策略。尤其令人讚嘆的是,學校運用了The ACE®軟體追蹤學生的IEP(個別化教育計畫)目標,每一步進度都井然有序,科技的力量讓教育變得更有效、更全面!NECC的課程並不死板,師資生們驚喜地發現,學生在音樂課上可以透過音樂創作App主動參與學習,語言治療師則用不同的輔具,幫助學生克服溝通障礙,打破無聲的孤獨。「原來科技輔具能讓學習如此活潑生動!」一位師資生分享時,眼神閃爍著亮光。
除了NECC本身,師資生們也參訪了Sudbury學區內的國小、國中與高中。原來,NECC還會協助當地學校建立Model ABA Classroom,讓自閉症學生在一般學校中也能享受融合教育的環境。「這樣的合作模式,讓學生既能受到專業的支持,又不失與同齡孩子互動的機會。」師資生們看著孩子們在教室裡自信學習,內心深受感動。
從下飛機後走訪波士頓的街頭,最讓人驚豔的莫過於隨處可見的無障礙公共設施,實際呼應了CRPD的精神。波士頓機場內設有由NECC協助設計的感統室(Sensory Calming Room),裡面配備有聲光刺激設備、搖椅和飛機模擬室,幫助自閉症者提前適應飛行中可能產生的不適感,讓自閉症家庭能更輕鬆地享受旅行。走在波士頓的街道上,路口都設有為盲人設計的警示鈴,根據不同狀態發出不同速度的鈴聲。而在購物中心的入口處,則有自閉症友善的標示和感應門,為自閉症者提供感官友好的購物環境,同時呼應了通用設計的理念。
這趟海外見習讓師資生開啟寬廣的國際視野外,也體驗到要為身障者提供教育服務從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如同我們見習課程講師所說的: We must all face the choice between what is right and what is easy. 也深刻相信這次的見習體驗,讓世界看見臺灣,更讓師資生思考著如何提供有品質的教育服務給現場更多特殊需求學童。
【精選TOP11】有愛無礙融合之愛
文/周文聿(師資培育中心特殊教育中心研究助理)
於1998年成立迄今已逾27年的特殊教育行政系統融合教育支援網站-有愛無礙網站(網址:https://www.dale.nthu.edu.tw/),是以融合教育理念為發展主軸,包含了四個子網站,各子網站之間可以互相點選連結,且子網站之間的內容與功能分立卻能互相支援的,四個子網站分別為提供特教新知給家長或社會大眾參考的For General網站、提供特教相關法規、鑑定流程與工具等讓教師們參考的For Teachers網站、提供教師們特教教材協作交流平台的For Content網站,以及因應適性課程調整需求,提供老師們簡單易學的互動式IEP運作,輔助教師撰寫學生個別化教育/支持計畫的For IEP網站,也是目前全國教師使用率最高的網站,藉由系統性的支持與服務進行融合教育理念的推廣與實踐。
有愛無礙網站長期致力於知識與資訊的傳遞及普及,提升大眾對融合教育的接納度、強化親職教育校能,同時提升教師融合教育知能及行政系統執行校能,讓有特殊需求的學生能擁有平等的學習機會、發揮自己長處。特殊教育法(教育部,2023)第12條將特殊教育的服務範圍向上、向下延伸,從學前到高等教育,各就學階段學生只要有特殊需求,皆可提供完整的特殊教育服務,保障更多有特殊需求的學生。為符合目前融合教育的潮流與十二年國教的實施,以及十二年國教課綱中身心障礙相關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有愛無礙網站積極開發素養導向融入身障及資優課程之相關教材,並於每年11月辦理成果發表,2024年11月9日有愛無礙團隊人員於發表會上發表所研發的教材有依據十二年國教融合教育課程調整、合理調整的示例,包含適用於身心障礙學生的數學二步驟應用題解題攻略、學習策略融入語文教學、通用設計教學、中/英文文本分析系統,以及資賦優異學生的情意、創意教材與資賦優異學生個別輔導計畫(IGP),期望能夠讓老師們方便參考使用,讓每一位有特殊需求的學生融入班上,並在特殊教育與相關措施上納入合理調整與通用設計,讓學生得以有充足的機會發揮潛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而特殊教育中心連續八年與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學習障礙協會(簡稱學障協會)合作辦理「超越自我幸福繪愛~Love to Draw~學習障礙者聯合畫展」暨頒獎,藉由畫展活動能讓本校學生更深入了解學習障礙者的困難及運用不同才華的可能(以繪畫為例),透過此活動提升家長及社會大眾對學習障礙的認識,更進一步喚起對學習障礙者的關心與耐心,陪伴學障者在遇到的困難時給予其適當的幫助及持續的鼓勵,使其能發揮潛能、跨越障礙的限制,進一步得以提升自信心並發展出適合自己的一片天。
【清華教育電子季刊每季給您熱情無限、多元精采的活動報導】
Welcome to join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