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育
用心培育。成就教育
第120期 VOL.120 (Publicated at 2024.12)
第120期 VOL.120 (Publicated at 2024.12)
Highlights
【晨鐘暮鼓】
👍Pulling instead of Pushing 以熱情引領教育—嚴大任助理副校長專訪
【多姿多彩】
🎨教師養成之路:從教室到教學現場的實務鏈結
🎨導師生聚會:師生共譜未來教育藍圖
🎨「史」終有你 成就「金」彩—清大師培金夏史懷哲課輔成果展
精彩出擊
🎨要很厲害,也要很會玩—教育實習績優獎金牌心得
【雙語繽紛】
🍭有效促進孩童新語言發展之雙語課程設計
【教育之美】
🖼️華德福教育學程學習共振—用實踐,看見自我的真實
【放眼國際】
✈跨國界教育實踐 以行動與世界對話—美國洛杉磯STEAM教學見習
【化雨春風】
🍧以愛和關懷 耕耘實驗教育創新與社會實踐—新進教師薛曉華
🍧把世界帶給孩子,讓孩子走向世界
【因愛融合】
💕融合教育的現在與未來—2024 TSSE國際學術研討會
【精選TOP1】Pulling instead of Pushing 以熱情引領教育
—嚴大任助理副校長專訪
採訪/謝傳崇(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嚴大任助理副校長(右)提到pulling牽引式的教學更能啟發學習熱情
嚴大任助理副校長(右)詳閱清華教育季刊並給予肯定與鼓勵
清華大學在時尚暖男高為元校長的帶領下,2024年又多了一位帥氣型男助理副校長,相信大家對他並不陌生,他就是擔任全球長六年多的嚴大任教授。師培中心很榮幸於本期清華教育季刊採訪到嚴助副,短短五十分鐘的採訪過程,嚴助副給予我們三個親身經歷且具有啟發性的故事,分享了他對教育的看法。有別於其他受訪者,嚴助副不僅分享記憶中正面的人生經歷,也給予了曾經是負面回憶的故事,但最後都轉化為他為人師表傳道授業解惑的養份,如此風趣、有故事性、充滿記憶點的分享,讓我們一窺嚴助副帥氣顏質背後的俏皮與自信。
他首先提及了一門固態物理的教授,僅僅一學期的相處,教授的熱情與教學能力就深深感染他,記憶深刻的是,如此生硬的課,竟然在學期最後一堂課時,全班同學自發性的為教授鼓掌,當下的感動與震撼在他心中埋下了種子,多年後當他成為清大教授,在同樣生硬的工程數學期末最後一堂課時,同樣的場景被複製了!同學們也為他獻上了熱情的掌聲!這對他來說,是一個珍貴難得的里程碑。第二個故事發生在他大學時一門開在週六的課,當時因為大家無精打采,老師突然抽問,而他偏偏被點到,老師問他對於未來薪資的期望,年少不更事的他講了一個高於社會經驗的數字,沒想到當眾被大潑冷水,年輕的心中被烙印了一個陰影,但也讓不服輸的他轉化為日後奮鬥的動力,如今的他早已遠遠超越當年誇口說出的數字。第三個故事則是一個被誤會的痛苦經驗,他高中時有一次班上同學偷打牌,還誣告教官說他也有參與,身兼導師的教官不但沒有查證,反而因為他堅持自己清白而認為抗拒從嚴必須嚴懲,這不愉快的誤解傷了他,但幸而轉化為他成為老師的自我告誡,提醒自己別重蹈覆轍去誤會學生。
三個故事,三個人生經驗的錦囊。嚴助副總結對於教育的看法,認為要以Pulling取代Pushing,「人跟人的關係是要像線一樣彼此牽引,而不是使用棒子去推。」多麼精闢生動的比喻!無論是教育或是生活,無論是老師的教學或是學生的自學上,皆應以熱情去牽引學習,讓動機與熱情引領突破成長,才能深入久遠且有效。
最後,嚴助副提到當初清華大學和新竹教育大學合校的理念,就是希望從幼兒園教育到中等教育能一連貫地培育人才,清大身為頂大,應培育出各級學校及企業各領域各式各樣的領導人才,樹立典範,他認為這個理念不但已經萌芽,更已見茁壯!嚴助副的分享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啟發,無論是教學專業還是師生互動,他強調的熱情、專注與對學生的理解,都是未來師資培育的重要核心!
【精選TOP2】「史」終有你 成就「金」彩
—清大師培金夏史懷哲課輔成果展精彩出擊
清大師培中心金門史懷哲課輔計畫已行之有年,每年暑假與金門縣多所學校合作,讓師培生在暑期前往進行三週的課輔教學,113年邁入第11屆,師資生們不僅在教室裡傳授課業,還積極參與社區活動,走訪當地景點,與當地老師、家長和學生建立了深厚的情感連結。在與當地人互動的過程中,他們感受到金門獨特的歷史與文化,這些經驗也反過來啟發了他們的教學方式,使課堂內容更加生動有趣。113年10月25日,「113年清華大學史懷哲營隊成果展」將這段旅程的精華匯聚呈現,除了靜態成果展呈現豐富多元的教學成果,並在活動當天邀請了金門縣師長、隊輔學生以及本校師生齊聚一堂共襄盛舉,清華大學呂平江副校長更撥冗蒞臨現場頒獎,一同見證這場充滿挑戰、愛與成長的教育之旅。我們從參與隊輔的孩子們身上看到了熱情與創新,這三周的充實學習體驗,不僅是幫助了金門當地的孩童,也讓這些年輕的教育者在實踐的過程中獲益良多,感受滿滿,接下來讓我們分享其中一位優秀學生的心得,一起為他們的努力與成就喝彩吧!
文/張家翎(清大OO系大O學生/第11屆金門史懷哲課輔多年國小總召)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曾說「一個孩子、一名教師、一支筆和一本書,就能改變世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決定給自己一個機會,參與清大師培中心辦理的史懷哲計畫。實際投入才發現,寶貴的學習自籌備到成果展這長達半年的時間內滿滿不間斷。我這次擔任多年國小的總召,行前教育訓練的豐富課程讓初任總召的我快速進入狀況,小組內的成員也在密集地籌備、議課中,培養出團隊默契與合作精神,建立深厚的情感基礎,成為彼此最可靠的夥伴。
充足準備只為自信地踏上旅程,經歷一學期的教育訓練,我們終於在盛夏來到金門,迎接大家的是一群眼裡閃爍光芒的孩子。三週的時間裡,充滿生命力的孩子們讓教室活了起來,過去所學擺脫書本的牽制,躍上教學現場。儘管教案一修再修、不斷在課室內發現自己的不足,從未有過的充實仍洋溢在我心中。能夠不遲疑地叫出全班學生名字的那天,我感覺到先前對自己能力的質疑,已經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在教學相長中,累積的成長與改變如此鮮明,我相信自己可以持續為教室內所有好的轉變感動。 回歸大學校園後,我仍時常想起多年國小的孩子,而他們也成為我前進的力量。
史懷哲計畫最後的重頭戲,是十月的成果展演。在靜態成果方面,各組精心準備成果冊、行動研究、教具及海報於校園內展示,每每看見有同學充滿興趣地駐足瀏覽,都使我感到驕傲與喜悅。在動態成果展方面,大家從無到有一起籌備了精彩的分享會,由製作邀請卡、宣傳活動、設計紀念小物到當天的分享與表演,所有人都全力參與,只為將教學的喜悅傳遞下去。儘管動態成果展因颱風延期,仍不減我們的熱情,在每一組的分享中,都能看見師培生與孩子間激盪出精彩的火花。活動細節會隨著時間褪去,但感受將永遠停留,史懷哲計畫帶來的感動難以言說,但長存於每位參與者的心中!
參加史懷哲成果展的師生開心專注
作者(右一)為113年多年國小總召
熱情活力的隊輔同學
【精選TOP3】要很厲害,也要很會玩—教育實習績優獎金牌心得
文/劉家妤(清華大學師培校友;現為國小正式教師)
教育實習是成為教師前的重要歷程,提供真實的教育現場觀摩實戰,並練習行政端各項事務,很開心能夠在清華附小與越南胡志明臺灣學校的帶領下,讓我推開教育的大門。在此分享我實習以及榮獲教育實習績優獎實習學生楷模獎全國小教類科第一名的心得,對我來說,這是一份珍貴的禮物,邀請大家一同見證這段重要的生命歷程。
透過見習,看見教學可能:學習的起點都是由模仿開始。
在教育實習的各階段,我從觀摩與記錄學習班級經營與授課方式,觀察學生表現,將每次課程見習統整於紀錄表中,描述教學內容、策略、學生反應與注意事項,以備未來參考。除了國內外班級的導師課程見習,我也參與科任課、外堂課,並觀摩同年段和不同年段的班級,累積教學素材並模仿優秀的教學模組與班級經營方法。
課程設計:翻轉教室,以孩子為主體打造適合他們的學習舞台。
我以108課綱「自、動、好」核心目標為宗旨,達成知識、技能、情意整合的教學。為強化自主思考與批判能力,我運用探究模式和互動辯答,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並與自身學習連結。課程設計上,先研讀教材,了解學生特質與程度,與輔導教師討論適合的教學方式,再依據紀錄進行調整後教學,並利用課後時間請教輔導老師,以改善課程設計。
教學創新的作法:突破框架,持續創變歷程。
在輔導老師指導下,我與學生經歷了多樣學習活動,如「六角視圖」、Padlet資訊融入教學、See/Think/Wonder策略、故事圖(Map)、小組共作與心智圖繪製等。此外,清華附小與胡臺校也安排了非正式課程,提供情境化學習機會,讓學習延伸至課本和教室之外,結合生活化主題,讓學生在玩樂中學習,打破僅靠紙筆的傳統方式。
機會永遠是留給準備好的人:那應該如何準備?
回顧準備實習績優獎的過程,短則一個月,長達十個月。準備不難,只要按實習報告項目一步步完成,即可建立豐富的歷程檔案;但也不易,因為在忙碌中持之以恆十分重要。實習期間,我每天根據課表寫下當日的小紀錄,隨身攜帶筆記本隨時記錄關鍵字,這習慣看似微小,但收穫豐厚。此外,記錄實習中的感動或挫折經歷,將困頓轉化為成長反思,也是寶貴的生命故事。
經歷半年實習,我發現傳統教學雖輕鬆,但用心創造獨特教學能帶來學生的回饋與成就感,也為自己累積無可取代的經歷。我鼓勵自己,不安於平庸、積極爭取機會、把小事做到最好,並專注於美好的一面。參加實習績優獎對我的教甄和教職生涯助益匪淺,這不只是一個獎,更是生命的肯定,幫助我理清教師之路,不忘初衷。感謝實習中的貴人們教會我成為好老師。實習機會難得,希望大家勇於嘗試,不怕跌倒,最終收穫豐盛的果實,祝福大家!
劉家妤與活動海報合影
113年教育實習績優獎清大團隊得獎陣容浩大
教育部頒獎典禮後劉家妤接受採訪
🎊🎊🎊113年教育部教育實習績優獎清大團隊獲獎成果亮眼🎊🎊🎊
【精選TOP4】教師養成之路:從教室到教學現場的實務鏈結
文/戴瑩瑩(師培中心課程組組長)
師資培育中心推動「教學實務鏈結支持方案」,將深耕現場的教學實務人才引進師資職前教育課程,讓未來教師在職前培育階段,即能與授課教師及教學實務人才共同學習,幫助師資生在教育專業理論學習之外,更深入瞭解教學現場的實際運作。
「幼兒觀察」課程(特教/朱思穎老師)帶領師資生進入新竹市香山區親子館及新竹市陽光非營利幼兒園,培養師資生對於不同年齡層幼兒發展的敏感度,以及觀察、評估、紀錄、分析的專業度。
「國民小學國語教材教法」課程(小教/蔡寶桂老師)帶領師資生赴新竹市關埔國小觀課,幫助師資生掌握探究教學和文學圈概念之教學設計與學生表現。
「社會領域教學實習」課程(中教/吳鈺崧老師)帶領師資生接連進入新竹市竹光國中,首先觀摩游涵淑老師議題融入與探究示範教學,接著透過觀課紀錄與反思剖析教學歷程,最後由師資生進行教學演示與觀摩,實踐所學、深化專業。
教學實務的鏈結:教室內外的雙重學習
在第一年的推動期間,共有76門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參與方案,連結近200位教學實務人才,辦理超過114場協同教學及87場觀議課。這些課程透過授課教師系統化的引領,讓師資生能夠將課堂上的理論帶入真實教學現場,進行觀摩、參與、討論與反思,並獲得理論與實務的結合。
一位參與「國民小學自然科學教材教法」課程的學生表示:「我感到非常新鮮且印象深刻的是,老師巧妙地使用麵條來替代傳統的石蕊試紙。這與以往常見的實驗方式截然不同,透過運用日常食材,能夠更生動地讓學生理解實驗原理,這種教學方法令人讚嘆。」,另一位參與觀課的學生也分享道:「這次觀課經驗很特別,更多的是學生實際的動手操作,老師在旁協助學生,以及引導學生能夠得出知識。透過實驗、觀察與師生間的問答討論,取代教師直接教授知識的課程設計引發我未來的教學想像與設計。」這樣的回饋不勝枚舉,顯示教學實務鏈結的學習方式確實有助於師資生對未來的教學方式及教師角色有更深刻的認識。
新課綱與數位素養:迎接未來的教育
面對未來教育的需求,方案不僅在教學實務上有所突破,也積極促進師資職前教育課程融入重大教育議題,並提升師資生數位教學能力,以培養能應對未來挑戰的教師人才。自112學年度第2學期起,已有38門課程將數位教學、本土教育、國際教育及特殊教育等超過20項重大教育議題融入教學內容,讓師資生在學習教育專業知能的同時,也能夠緊跟全球教育發展的趨勢。
「教學實務鏈結支持方案」的推行有賴授課教師的悉心安排與引領,以及各教學現場的支持與協助。相信這段歷程的努力,能夠幫助師資生以更全面的視角看見教學現場,並為未來的教育之路鋪設更堅實的基礎。
【精選TOP5】跨國界教育實踐 以行動與世界對話—美國洛杉磯STEAM教學見習
文/邱富源(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副教授暨師培中心地方教育組組長)
國立清華大學執行的「美國洛杉磯STEAM教學見習計畫」於113年6月29日至7月15日展開,感謝教育部的支持,讓師資生能實地體驗美國的雙語教育,呼應2030雙語國家政策。期間特別感謝多位僑務顧問與當地政要的協助,像是洛杉磯西柯汶納市(West Covina City)市長吳桐淮(Tony Wu)帶領市政團隊,為同學們介紹美國城市運作,還邀請全團參加市府舉辦的國慶煙火活動;洛杉磯托倫斯市(Torrance City)市長陳光豪(George Chen)則帶領大家參觀市政府,深入了解各行政部門的運作,並漫遊城市的精華地帶。
此外,非常感謝僑務顧問葉敏芬校長以及協助USR計畫美國端的Texas Health Arlington Memorial Hospital鄭炯棠Jung Tung (June) Cheng醫師,對團員們無微不至的照顧,讓我們勇於面對任何在美國的突發狀況,圓滿順利完成見習任務。值得一提的是,出發前一天新聞媒體發布洛杉磯市長Karen Bass確診的消息,我們深刻體會到美國學校的應變速度和靈活性,能迅速將室內課程移至戶外進行,確保學習不中斷。
見習團也參訪了美國各類學習據點,像是洛杉磯的Griffith天文台、收藏名畫的Getty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等,進一步體驗美國的多元教育環境。這次合作的學校是一所K-12學校,由於設有高中部,因此與大學有緊密的合作關係。此次行程中,我們有幸參訪美國頂尖的Harvey Mudd College以及被譽為「公立常春藤」的UCS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其中UCSD的Richard Madsen名譽教授不僅介紹了UCSD與台灣的合作歷史,還安排見習團參加了Google Gemini生成式AI工作坊,學習如何運用AI技術設計虛擬夏令營的客服系統。
見習過程中,師資生在當地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雙語教學的沉浸式學習,並與當地小朋友進行跨文化交流,結業後由Cici Yan Yang校長頒發結業證書。這次計畫的目的在於提升師資生的雙語STEAM教學能力,並學習美式課程設計的要領。在當地教師的示範下,師資生不僅體驗到美國班級經營的特色,還學到了課程學習單的設計方式,為未來成為中英雙語教師拓展了國際視野。
這次見習不僅讓師資生深刻體驗美國的文化與政治經濟環境,也讓他們能將所學應用於回台後的教學,具體實踐跨文化雙語教學的理念,呼應當前培育具全球競爭力與移動力世界公民的教育趨勢。鼓勵師資生可以踴躍參與師培中心所舉辦之各項海外見習,拓展自身的國際視野,增進雙語能力。
🎈🎈🎈113年教育部海外教育見習教育實習國際史懷哲計畫🎈🎈🎈
【精選TOP6】融合教育的現在與未來—2024 TSSE國際學術研討會
文/清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特殊教育中心
在當前全球推動教育公平與多元包容的潮流中,由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指導、國立清華大學特殊教育中心主辦之【2024 TSSE(Taiwan Symposium for Special Education)國際學術研討會】,以「融合教育的現在與未來」為主題,於2024年10月29日至31日假新竹豐邑喜來登飯店盛大舉行,為探討融合教育與特殊教育未來發展的一大盛事。特別的是,研討會最後一天遇康芮颱風來襲,研討會仍風雨無阻的以線上搭配實體方式完成議程,為融合教育的現在與未來寫下紀念性的一頁。
臺灣的特殊教育法已走過40年,此次研討會回顧了融合教育政策與實踐的推進,並為參與者探討政策進展、學術研究及實際操作模式提供展望,吸引來自教育界、學術界及治療領域約400人次專家學者與實務工作者參加,共同探討如何創建更友善的融合教育環境,體現了臺灣在落實《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和《兒童人權公約》(CRC)中的融合教育、合理調整及通用設計等理念的決心。擔任主講的國內外知名學者包括了澳洲University of Monash教育心理學與融合教育系教授Dr. Umesh Sharma、新加坡KLC International Institute執行長Dr. Ying-Hwee Chua、加拿大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教育心理學與特殊教育系助理教授Dr. Pei-Ying Lin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吳武典名譽教授,另外也辦理兩場次圓桌論壇,邀請跨領域專家學者擔任各場次主持人及與談人,探討特殊教育法回顧與展望、以及合理調整等議題。
此次研討會涵蓋五個主要議題,包括融合教育的實施現況與未來發展、普特合作的可行模式、合理調整的可能性與可行性、通用設計與學習科技的應用、臺灣特殊教育法40週年回顧與展望。投稿數量踴躍,經審查後最終總發表篇數包含口頭發表22篇及海報發表26篇,從政策、實務操作到科技應用,全面深入探索融合教育的各個面向,包含了融合教育的現有政策和實踐模式,探討如何有效整合資源並強化普特合作,以及探索在各種情境下如何合理調整特殊生的教育需求,因應科技發展,會中也分享交流通用設計的創新科技工具,最後,則對於臺灣特殊教育法進行回顧與展望。
2024 TSSE國際學術研討會不僅是一場聚焦於融合教育的學術交流平台,更是一個凝聚多方資源、推動特殊教育發展的重要契機。隨著融合教育理念的深化和推動,期待這次研討會的成果能為臺灣以及國際教育界帶來新的啟示與發展方向,共同為臺灣特殊教育的未來努力。
【精選TOP7】以愛和關懷 耕耘實驗教育創新與實踐—新進教師薛曉華
文/薛曉華(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兼華德福中心副主任)
我是薛曉華,很感恩今年八月加入了清華大學師培中心。我從台大社會系社工組,及當年「慈幼社山服團」的學生服務社團起,即對兒少教育工作有著理想與實踐著力的盼望。在台師大教育系碩士班與博士班研讀期間,更隨著時代性改革脈動,一路參與台灣諸多重要的教育與課程教學革新。很慶幸自己能隨著指導教授陳伯璋老師等教育前輩,參與公共事務與教育研究,包括十二年國教改革、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理念學校與實驗教育思潮等教育革新工作。另外也與跨校志同道的合師生夥伴,參與了台灣另類暨實驗教育學會的創立,並翻譯 <學習自由的國度:另類理念學校在美國的實踐>一書,一路與不少實驗教育前輩老師一起工作學習,在實驗教育路上,我的參與未曾中斷,特別是在實驗教育與新課綱的對話探究、華德福教育的支持推動等實務工作,今年很高興來到清大師培中心所致力的實驗教育與華德福教育,讓我一路走來的教育理念菜苗,有了更能專注深耕與奉獻心力的土壤。
我擔任過幼兒園教師、台北田園小學課後照顧班教師等基層實務教學工作;在助理教授的時期,我的教學研究與社會服務,聚焦於高中優質化教育革新、「學習共同體」的課程教學革新、108課綱改革推動、實驗教育、大學書院教育與創新教育實驗等。很慶幸如今自己能在清大師培中心繼續著力於實驗教育、課程與教學、另類教育教學、華德福教育等課程;特別是能在華德福中心繼續深耕世界性華德福教育運動的國際網絡與在地實踐。
帶著過去兒少社工實習對脆弱家庭孩子的關懷,及曾於田園學校帶著小學生在大自然健康成長的經驗,大自然的童年沃野與生命愛的教育關懷,成為我的核心信念與實踐道路。這幾年我跟著成虹飛老師學習:將華德福教育的身心靈精神融入在大學教學及社會實踐,以農耕農園場域作為生命化育的學習場域,我們與學生們一起耕耘耕星社及星光班的課後陪伴方案,致力將農園的元素與食農滋養融入教學與USR社會實踐。
未來期待能將農園與兒少課後陪伴的教育實踐養分,在新的教育館周邊環境,種下更新與轉化的種子,與有興趣的師生們一起耕耘,讓排班餵雞鴨鵝、與澆灌菜苗成長的大地守護之愛,成為教育工作裡永續發展的種子,讓大學教育與師資培育能在天地裡呼吸,更祈願教育之愛的種子,在天賜恩典中奉獻自己,帶著身心復育與生態永續的生命力,成長茁壯、成樹成林;教育之愛,以善美真的身心靈生命力、嘉惠社會!
🍀「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 <詩篇>1:3 🍀
【精選TOP8】華德福教育學程學習共振—用實踐,看見自我的真實
文/楊淳百(清華大學藝術設計學系22級;目前於新竹市華德福實驗學校任教)
用濕水彩感受色彩的原理
星光班-華德福學程的教育實作方案
中秋節在農園為小朋友辦慶典
華德福音樂課製作鳥笛
很高興能夠在大學這五年的學習中與華德福教育相遇,我前後修習了18個學分的華德福教育學程。剛開始接觸華德福教育時,我深深被華德福教育中重視「人的感受」打動,了解到教育不僅只是教授知識,而是以人的身心發展需要出發,給予對應的學習內容,不再把知識當成最終目標,而是將得到的知識深化進我們內心,幫助處在不同發展狀態的自己好好地成長。
從一般美術班體制裡訓練出來的我,在「華德福藝術教學」這堂課中,一開始比較難了解老師想帶給我們什麼。老師帶著我們認識三原色的色彩個性、環境季節中的色彩,與了解兒童發展狀態並給予適合的媒材,我逐漸明白:為什麼水彩要這麼濕?為什麼華德福只用六種顏色等等的道理。在認識了這些色彩的原理之後,我能按照溫度、濕度、力量、明亮等詞彙找到相對適合的色彩,過往學習時只能用背的,而不太了解如何運用這些色彩。從修課過程中,我發現華德福教育的重點不在訓練學生的能力,而是希望可以帶給孩子最真實的世界,讓孩子在看見之後以更深、更靈活的角度來看待世界上的事物。
在園所見習時,很難得有一整週的時間進入新竹縣北平華德福實驗學校觀課。我在那裡看見孩子如何得到知識與藝術的薰陶,也看見真實的教學現場裡教師與孩子的互動。我想像著自己未來面對孩子的情況,還有自己個性上需調整的地方。
在大五上學期,我修了《農耕與生命發展》、《戶外探索教學》,老師帶我們使用農耕機具整地,這讓我想起小時候許多在鄉下生活的回憶:農夫牽著黃牛走在田間,清晨騎腳踏車上學偶爾會不小心輾過牛糞,還有讓我感到畏懼的「螢光粉福壽螺卵寶寶」等。這讓長期離鄉的我,漸漸喚醒對於家鄉的思念,那份真實的感受逐漸在我心中萌芽,我似乎找回了長期因獨立而冰封住的自己。
隨著每週課程進行,我與大學同學共同設計陪伴孩子的農園星光班活動。到了學期中,我觀察到環境的療癒力量讓小孩和大人都變得更完整,這種體驗與一般用理論或工具帶我們探索自己的課程是非常不一樣的。上課時,我們看似只是不斷地使用勞力,但這個環境卻在無形之中回饋我們「真實活著」的能量,讓人更有信心地活在世界上。我覺得,一個人若有了信心便能夠實踐出個人的價值與意義。我在這裡學到,除了有理念,最重要的還是要落實在實踐之上,這個過程深深吸引著我。實踐可以看見事件的真實,也可以看見自我的真實。
🍁🍁🍁🍁🍁🍁🍁🍁🍁🍁🍁🍁🍁🍁🍁🍁🍁🍁🍁🍁🍁🍁🍁🍁🍁🍁🍁
【精選TOP9】把世界帶給孩子,讓孩子走向世界
文/周忬宣(高雄市坪頂國小教師/臺北市Super教師評審團特別獎/清大師培USR計劃團隊教師/108級英教系校友)
周忬宣老師帶領學生至郵局寄信
面對全球化與國際化的浪潮,我們都可以逐漸意識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英語是跨文化和國家交流的重要工具。學習英語不僅能使用於國際商業、科學、技術和外交,更能夠透過英語接觸到全球內容,進而加深對不同觀點和文化的理解,培養全球國際觀點與尊重多元文化的態度。
身為富有學習與社會經歷的大人們,可以體會與感受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在臺灣的生活環境中,學生很難意識到英語的工具性與意義性,因為不需要學習英語,也可以滿足生活的需求,像是去便利超商買東西,不需要利用英語也可以成功買到想要的東西。因此,身為學校的教師,使學生意識到英語的重要性,並且啟發學生學習英語是重要的使命與任務。
#先從喜歡開始:推動學生學習英語時,先讓學生從喜歡英語開始!首先可以透過遊戲化教學,包含:桌遊式教學、牌卡、大富翁闖關等方式,使學生透過遊戲學習英語,讓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富有開心與喜悅的情緒,讓學生不排斥學習英語,甚至喜歡學習英語!在進行遊戲化教學時,不僅要使學生邊玩遊戲邊學習,更要讓學生意識到我們是在「學習」,逐漸使學生為自己的學習負責任,使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
#英語的工具性:英語是一個溝通與交流工具,學習英語要使學生意識到英語的工具性。因此,可以透過跨國文化交流的活動,例如:跨國交換明信片、結交國際筆友等活動,使學生能將所學習之英語應用於溝通與交流的情境中。在每年聖誕節慶時,我都會引導學生利用英語介紹臺灣的文化與特色,撰寫一封信給國外的聖誕老人。接著,帶領學生至郵局,親至體驗購買郵票與寄送信件的過程。學生在此課程當中,不僅學習利用所學習之英語進行表達與溝通,更透過親自寄信的過程,替學習留下深刻的印象與回憶!
#連結生活和英語:雖然臺灣並非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但是在生活場域中,仍存有許多英語的告示牌或是招牌等。在過去的經驗當中,我會帶領學生踏出校園,觀察生活當中的英語告示牌與招牌,使學生覺察生活場域中的英語,連結課堂中所學習之英語和學生生活場域,提升學生對於生活英語的敏感度。在走讀社區,觀察生活英語的過程中,許多學生的回應是:我從來沒有發現這個招牌裡,有我學習過的英語!其實,英語就在生活當中!
最後,想要鼓勵各位教育路上的夥伴們!我們一起利用英語將世界各種特色與文化帶給孩子,也透過英語,讓孩子走向世界,享受探索世界的樂趣!
【精選TOP10】有效促進孩童新語言發展之雙語課程設計
文/周秋惠(英教系副教授/雙語教學研究中心計畫共同主持人兼英語教育中心主任)
🍒🍒🍒🍒🍒🍒🍒🍒🍒🍒🍒🍒🍒🍒🍒🍒🍒🍒🍒🍒🍒🍒🍒🍒🍒🍒🍒🍒🍒🍒🍒🍒
如何設計一節有效的雙語課讓孩童可以同時學習語言和學習學科內容?一堂好的雙語課程可以從學習動機開始,使課程引人入勝。老師可以建立情境脈絡,利用提問喚起孩童的背景知識,透過關鍵詞彙與其生活經驗連結,建立學習的情境。
課程設計
本文案例分享四年級的一節40分鐘的雙語的社會領域課程,課程依小學生的教科書內容做規畫,內容著重於如何將學科內容結合英語學習並促進學童的語言發展。
教學流程
當天課程先詢問學生是否有手機,父母如何與老師聯絡?英語提問,引導學生對課本四個情境圖做回應,以情境圖的內容,介紹各種訊息傳遞的方式,再慢慢地加入可以傳遞訊的載具,讓學生認識工具,教學過程中將單字寫在黑板上,並帶學生一起唸。在情境圖的教學中學生反應好,老師製造機會來引起孩童語言自然產出的回應。教學過程中,學生也會想嘗試唸出簡報上比較簡單的句子。
接著運用圖表讓學生複習先前教授的訊息傳遞的方式及所運用的工具,並統整概念。我們將統整圖表分成With the internet 和 Without the internet兩大項;在工具類別上,以顏色區分不同載具,並將單字卡設計成相對應的顏色,讓學生能快速分類、看圖並找到相應的地方貼上。
老師帶領學生對完心智圖的答案後,進行了延伸應用的活動:Let’s think! 透過活動讓學生想想看:一個工具其實有不同的方式可以訊息傳遞。老師先示範了一題後,讓學生嘗試完成剩下的部分。老師走動觀察學生自己練習的情況。幾分鐘後,老師再帶領學生一起看答案,有些程度好的學生能自己完成所有的格子,程度不好的學生需要老師再輔以中文講解。最後,老師邀請學生回答他們填上的答案。在這部分,老師花點時間聽聽學生分享的答案,可以增加多一些師生的互動。
結論
這些孩童口中所說的語言及流露出的學習態度,讓我覺得給予學生機會及時間,循序引導語言自然的產出,在其語言的發展中,便能撒下一顆自然反應的語言學習種子。我相信給予孩童快樂有意義的雙語學習課程,我們的孩童便能有信心地邁向更多的雙語課程。
【精選TOP11】導師生聚會:師生共譜未來教育藍圖
文/戴瑩瑩(師培中心課程組組長)
小幼學前特教程聯合導師生聚會
中等教程聯合導師生聚會
師資生用手寫的溫暖表達對學程導師滿滿的感謝
新進公費生說明會暨導師生聚會
為全面提升教育學程師資生學習成效與生涯發展,師資培育中心積極推動學程導師制度,不僅由中心主合聘專任教師擔任學程導師,還邀請桃竹苗地區K-12各級學校的資深校長、主任及園長擔任業界導師。每學期初舉辦的「教育學程聯合導師生聚會」,更是加強師生情感連結、助力未來規劃與專業深化的關鍵契機。
↗️ ↗️ ↗️ ↗️ ↗️ ↗️ ↗️ ↗️ ↗️ ↗️ ↗️ ↗️ ↗️ ↗️ ↗️ ↗️ ↗️ ↗️
走向堅定的契機
一位剛進入教育學程的師資生表示,這場聚會是他收穫最豐富的活動之一。剛踏入師培的他,對於課程架構感到陌生,且因沒有相同任教科目同學同行,倍感徬徨,然在導師生聚會中,導師與學長姐都非常熱心的傾囊相授,讓他迅速理解課程架構,並獲得選課與時間規劃的寶貴建議,他分享道:「當我坐下後許多學長姐與老師主動來關心,並詳細地說明師培課程的架構、熱心地推薦課程,並提醒我許多選課的注意事項與時程,前輩的提點使我獲益良多,也十分感動學長姐對於後輩的熱心。」我們可以發現,在導師生聚中,感受到的不只是經驗傳承的溫暖,更能產生與相同目標的朋友並肩一同前行的向心力。
🎯 🎯 🎯 🎯 🎯 🎯 🎯 🎯 🎯 🎯 🎯 🎯 🎯 🎯 🎯 🎯 🎯 🎯 🎯
跨越書本的智慧
「導師生聚讓我有機會更多去瞭解整體教育政策與趨勢(如雙語教育),也使我有機會瞭解其他師培生的個人規劃、課程收穫,以及交流教育資源。」一位多次參與導師生聚的師資生分享著。此外這位師資生也提及,與導師的談話是其收穫最多的部分,因為導師會在聆聽他的生涯規劃後,並給予個人化的意見,讓他深刻認知在大學的學習中,真正的知識不一定出於書本或單向式的傳授,也可能發生於同儕或與師長的談話之中,特別是導師所給予之教學實務現場的洞察與建議,深深影響其對於教育議題的理解。
師資生的分享與回饋讓我們更加看見導師制度及導師生聚會的價值。在導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因著與導師、學長姐與同儕的深度互動,師資生擁有更清晰規劃個人學習和職涯目標的機會,這個寶貴的平臺也發揮了情感支持與實務建議的雙重功能。
【清華教育電子季刊每季給您熱情無限、多元精采的活動報導】
Welcome to join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