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育
用心培育。成就教育
第123期 VOL.123 (Publicated at 2025.09)
第123期 VOL.123 (Publicated at 2025.09)
Highlights
【晨鐘暮鼓】
👍戴念華資深副校長談清華大學的近期重要發展
【化雨春風】
🎓為原住民族孩子點亮科學之路──傅麗玉教授專訪
【多姿多彩】
🎨在清大師培 「預」見更好的自己
🎨山與海之間的教學旅程──我的史懷哲課輔經驗
🎨從清華到偏鄉:讓教學力量不再孤單
【放眼國際】
🌏清華之「光」「罩」耀愛媛──跨文化見習與深度教育實踐
🌏逐日追光,映照多元:清華大學師資生的全球教育力培育之旅
【創新科技】
📈從5G新科技計畫來看沉浸式教育帶來的學習轉變
【教材教法】
📚素養導向的英語教材教法
【遐邇聞名】
🎉實習績優獎暨教師甄試成果亮眼
【搬遷公告】
📣遷入竹師教育學院新大樓──開啟清華師培新篇章
【精選TOP1】戴念華資深副校長談清華大學的近期重要發展、挑戰與社會責任
訪談人:師資培育中心謝傳崇主任 紀錄人:師資培育中心鄭蓉組員
戴副校長期望清華應持續在學術卓越與學生全面發展之間保持平衡,成為對社會具高度責任感的大學典範。
清華大學作為臺灣頂尖學府之一,近年來在校區擴張、學院整合與人文教育等方面皆有積極進展,背後也面臨不少挑戰與考驗。戴念華副校長在訪談中分享了這些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思維與實踐經驗。
因應碳中和與產業轉型的社會趨勢,清大從舉辦永續議題研討會與校內碳盤查起步,最終決定創設永續學院。這是清大三十多年來首度從零設立新學院,過程中歷經縝密規劃與校內共識凝聚。目前已在校本部設立「永續科技學位學程」,並於高雄校區設立「永續經營與氣候政策研究所」,不僅回應全球永續議題的需求,也期望未來能走向國際化。
而高雄分校的設立則源自高雄市政府的產業政策規劃。因應半導體大廠南進設廠的需求,市府希望有高等教育機構能共同參與在地人才培育。清大因此受邀設立分校,雖然過程中遇到部分在地大學對於競爭的疑慮,但戴副校長強調,培養人才應是集體責任,而非排他行為。清華期望透過這個機會,促進產學合作,讓更多南部學生能就地接受優質教育與就業,不必北上求發展,這也是清大所認定的重要社會責任。
針對與中華大學的整併,則是清大回應少子化挑戰下所做的策略選擇。中華大學面臨經營壓力,創辦人希望能將學校交由理念相近的單位接續發展。清大評估後決定接手,並規劃將該校園轉型為「清華科技園區」,成為支援新竹科學園區與校務發展的新基地。這不僅延續中華創校精神,也讓清華可以拓展校地空間與加強產學整合機會。
在教學理念上,戴副校長指出,清大在重視國際排名的同時,也致力於人文素養的培養。吸引國際學生、提升學術能見度固然重要,但他更強調,一所大學若只著重專業而忽略學生的整體發展,將難以真正實現教育的本質。因此清大積極推動通識教育與藝術教育,期望學生在追求專業能力的同時,也能拓展興趣、建立價值觀與社會關懷能力,成為具備人文氣質與公共責任感的現代人才。
面對教育公平議題,清大也展現行動力,近期師培中心推出「偏鄉教師自強計畫」,透過線上指導與實體工作坊協助偏鄉教師精進教學。副校長認為,教育是改變命運的力量,清華願意投注資源,協助偏鄉師資成長,也希望進一步帶動學生自我肯定與自立精神。
談到對未來的期待,戴副校長強調,清華應持續在學術卓越與學生全面發展之間保持平衡。他期望學校不僅在科技與研究領域領先,也能成為對社會具高度責任感的大學典範,尤其在偏鄉教育、人才扎根與公平正義上持續投入。唯有如此,清華大學才能真正落實「頂尖大學」的社會意涵,持續為國家與世界培育有能力、有視野、有溫度的優秀人才。
【精選TOP2】為原住民族孩子點亮科學之路——傅麗玉教授專訪
文 / 師資培育中心地方教育組
被譽為「科普快樂的老師」的傅麗玉教授,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主任,是我國原住民族科學教育的先驅。她以推廣科學知識、發掘原住民生活中的自然智慧為己任,二十八年來深入原鄉與偏鄉部落推動科學教育,讓許多孩子在探索中看見文化與科學的連結。
傅教授自師大化學系畢業,初任教職即展現對教學的熱情與創意,從設計教具到自學實驗室倉儲管理,展現解決問題的行動力。公費留學返國後,她自中學教職轉入清華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任教,堅信「Teachers teach in the way they were taught(老師以他們被教導的方式教導他人)」持續培育具有教育熱情與責任感的新世代專業師資。曾獲二次本校傑出教學獎。
她的研究之路始於一場親身到部落的演講,部落的文化還有與族人的互動讓她深受感動而決心投入原住民族科學教育研究。自1997年起,長期奔走於部落之間,舉辦超過兩百場科普活動,並於2022年促成清華大學「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清大竹屋」的成立,成為融合傳統與創新的原住民族科學教育基地。清大竹屋累計已吸引超過2000人次參與。
傅教授在推動科普創作上也成果豐碩。自2005年起主持國科會「科普產品製播推廣產學合作計畫」,製作《再探飛鼠部落》與《吉娃斯愛科學(Go Go Giwas)》系列動畫,兩度榮獲電視金鐘獎,並在全球23國獲得超過120項獎項,行銷至60餘國。該系列以動畫形式傳達原住民族的文化智慧與科學精神,成為台灣科普教育的重要代表作。
傅麗玉教授於今年榮獲教育界最高榮譽之一「師鐸獎」,她將這份榮耀獻給所有支持她的族人、夥伴與學生。展望未來,她將持續以「原住民族是天生科學家」的信念,以原住民族文化為基礎,推動原住民族科學教育,讓更多孩子在學習中發現自身文化的力量,並以喜悅與創意照亮科學之路。
傅教授製作《吉娃斯愛科學(Go Go Giwas)》系列動畫獲得第51屆金鐘獎-動畫節目獎。
傅教授深入原鄉與偏鄉部落推動科學教育。
傅教授擔任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主任,致力打造完善的研究與教學環境。
【精選TOP3】在清大師培 「預」見更好的自己
分享「與師資培育課程學生共學」的感動
文 / 何奕慧(師培中心約聘助理員)
堅定的目標 單純的初心 多元的人才 一致的志業
〈師資培育法〉源至民國68年11月公布的〈師範教育法〉,而現行的〈師資培育法〉是在83年2月公布,自此開啟了多元化、儲備制的師資培育新世代;接續於107年6月公布〈中華民國教師專業素養指引-師資職前教育階段暨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基準〉強調落實以學習者為中心,並以尊重多元差異、社會關懷及國際視野作為師資培育規範1。法規的演變與時俱進,「培育優良師資」的目標卻始終堅定,初衷也依舊單純。這不僅造就出堅定且溫柔的師資培育之特殊風貌與氛圍;也涵養出有著堅定的教育信念與單純的教育愛初心的教育人。
清大師資培育中心,有來自不同學院系所、來自不同學位層級的學生,因著對於教育的熱忱與想望,有志一同,期許著也勉勵著自我「認真修習教育專業、努力取得教師證,並且成為正式教師」。
不同的背景、不同的領域、相同的志業、相同的理想,多元的人才,一起相遇在清大師培,彼此激盪,豐厚自我,也成就美好!
未知的未來 專注的當下 相遇在師培 預見新美好
儲備制的師資培育制度,讓修習師培課程的學生們面對未來,充滿「未知」,帶著不確定、也帶來挑戰,但也激發了鬥志、引發了動能。所以師培生們對於修習教育專業知能與體驗教育實務經驗的期待愈加提升,也更加地專注於每一個學習的當下。
專業知能與實務經驗是一點一滴長期積累的成果,無法一蹴可幾。在師培一堂一堂的課程裡,最令人感動的,是課室裡專注求知的眼神、是小組討論時此起彼落的聲音、是演示或是模擬活動時全力以赴的認真模樣、是進入小學課室時的仔細觀摩與覺察、是帶著探究與省思的筆記與回饋、也是互動時大方的分享與勇敢的提問……。
衷心佩服師培生們用具體行動,浸潤於「迎接教學現場」的360度全方位學習思維中。種種的學習展現,正是學習者為中心的具體作為,同時也力行自發、互動、共好的未來實務教學的核心素養。
未來雖不可測,但相遇在清大師培,只要專注於當下的學習,持續充實與精進,就會「遇見」更美好也更有能量的自己,也能「預見」成為正式老師的理想未來!
1國家教育研究院(2025.04.08更新)。師資培育Teacher Cultivation。教育部部史。網址:https://history.moe.gov.tw/Policy/Detail/edf02291-dc30-43f4-acdc-58fd8ab8f750
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教育服務學習專案創意發想前,先瞭解使用者的痛點和亮點經驗,讓服務的設計更符合使用者需求。
教學設計:教學實習(雙語)數學教案書寫前,先釐清教學目標、教學素材和雙語使用的搭配情形,有助於教學設計更有邏輯、更易執行。
教學省思:兩週教學實習活動結束後,小組成員透過ORID,引導成員有系統地深入回顧歷程與探討未來的可能作為。
教材評選:教材評選是探索「國語教材教法」的起步。認真的檢視、用心的評比,透過民主參與的程序為接續的教學設計與演示選出適合教材。
【精選TOP4】山與海之間的教學旅程——我的史懷哲課輔經驗
文 / 魏家貝(教科系學生 / 114年度教育部史懷哲課輔計畫-述美國小與尖石國小組)
今年的史懷哲課輔計畫我參加了七月的金門組與八月的尖石組,體驗了山與海的兩種隔絕,也收穫了新鮮的教學體悟。雖然尖石國小不需要搭飛機,但因為地處較偏遠的山區,和金門一樣都有離家很遠的感覺,這樣的處境使我更專注在每一日的教學生活節奏中。
參加課輔營隊,除了想了解不同地方的教育型態,也想增加自己在教學實務上的經驗。營隊過程中我認為最大的挑戰是要在三週內認識學生、調整課程、經營班級,在對學生的習性還不熟悉的狀況下,較難抓住每節課的節奏;然而,經歷磨合以及和夥伴檢討修正後,一次次的經驗使我慢慢能抓住其中訣竅,慢慢理解不同區域、不同年級學生各自的程度與需求。
成果展的籌備,像是一次回望的旅程,我感受到彼此對教育的熱情與嘗試,也看見自己在營隊中的轉變,不僅是在展示成果,更是在提醒自己心中的理念。
回顧兩次史懷哲的經驗,我能探查自己喜歡的教學模式,也漸漸摸索出自己的教學優勢與需要改進的方向,透過參加營隊的實務經驗,我才有機會看見自己在現場的樣子,也才有機會更深入的了解自己成為老師的路上有哪些阻礙與助力。我很慶幸自己參加了這兩次的史懷哲計畫,使我對於成為老師更有藍圖也更有信心。
山與海之間的教學旅程——我的史懷哲課輔經驗
低年級生活課,以呼拉圈發展動態活動
【精選TOP5】從清華到偏鄉:讓教學力量不再孤單
文 / 師資培育中心地方教育組
近年來,偏鄉地區學校普遍面臨教師流動率偏高的挑戰。交通不便、生活條件受限、行政負擔沉重與專業支持不足,使教師在教學現場容易感到孤立與疲乏,導致留任困難與師資斷層問題日益嚴重。
在自然科教學領域,這樣的困境尤為突出。許多偏鄉國小教師原本專長於語文、藝術、數學或輔導等科目,卻因人力不足而需兼任自然科教學。儘管他們懷抱熱忱,卻常在科學探究、教材設計與概念教學上面臨挑戰,影響學生學習,也增加教學壓力。
為回應這樣的教育需求,國立清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自114學年度起推動「偏鄉教師自強計畫」,以「連結、支持、共學」為核心理念,結合大學師資與教育專業能量,協助偏鄉教師建立自然科教學信心與專業能力。計畫內容涵蓋線上講座、即時諮詢、實體工作坊與顧問團指導,打造兼具理論深度與實務支持的教師成長平台。
自今年9月起,開始辦理第1場「帶你重新閱讀動物世界教材」線上講座,參加教師來自澎湖、金門與綠島等,許多並非自然科背景。他們的回饋令人動容:「偏鄉學生的資源真的太少,這樣的課程讓我們更有方向。」「感謝清大團隊提供支持,讓非專長教師也能增能。」這些回應顯示出計畫在教育現場引發真實的改變。
未來,師培中心將持續辦理每月一次的主題講座,並於寒、暑假期間舉辦實體工作坊,讓教師能進行教學操演與實地觀察。同時,透過LINE群組與線上表單建立「即問即答」的諮詢機制,協助教師釐清教學疑難,並整理成資源文件,形成可長期運作的專業學習社群。
本計畫預計每年服務約400人次教師,間接惠及超過3,000名學生。這不僅是對偏鄉教育現場的支持,更展現清華大學落實教育公平與社會責任的實踐決心。
在教育的路上,清華選擇與教師同行,讓知識的力量延伸到山海之間,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在學習中看見更廣闊的世界。
114年9月22日,本校顏士清副教授針對國小五年級的生物領域進行演講。希望透過專業解說,讓參與教師教起來更有信心!
【精選TOP6】清華之「光」「罩」耀愛媛──跨文化見習與深度教育實踐
文 / 顏廷愷(經濟學系 / 中教學程師資生 / 光罩第二屆成員)
歷經近半年的扎實培訓,第二屆「光罩國際師資培育計畫」師資生們在計畫主持人洪瑞璇教授的帶領下,於今(114)年六月啟程前往日本愛媛大學,展開為期三週的深度教育與文化交流之旅。這趟旅程不僅是跨文化的相遇,更是一場教育理念與實踐的淬鍊。從課程共備、入班教學,到專業課程研習與跨國對談,學員們在陌生的環境中不斷調整與學習,並在歷程中深化對教育的理解與反思。
跨文化協作:共備與議課
在正式進入當地教學現場前,清華與愛媛的師資生需共同準備課程,並於教學後進行議課。這些跨文化的協作討論,讓雙方能交流不同教育體系下的理念與策略,並在教材設計與課程安排上激盪出新的火花。
深度實踐:走進日本小學教室
本次見習的核心亮點,是師資生親身走入日本小學課堂,將共備成果付諸實踐。學員們突破語言隔閡,與小學生直接互動,真切感受日本教室中獨特的學習氛圍。這段經驗不僅檢驗了自身教學設計的可行性,也提供了跨文化班級經營的寶貴體驗。
專業學習:日式教育的深度理解
課程安排亦涵蓋愛媛大學教授的專業授課。白松教授引領學員體驗以「民主式教育」為核心的課堂,引導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與公共參與的能力;班婷教授則從教育史的角度,帶領學員理解日本教育制度的發展與轉型。透過這些課程,學員們得以從制度與理念層面更全面地理解日本教育。
研究探索:質性訪談與成果發表
除了教學實踐,學員們也透過與日本師資生的質性訪談,探討教師專業成長、社群支持及個人信念等如何影響教師能動性。見習最後一天,學員們進行成果發表,呈現跨文化交流下的省思與收穫。
見習成果:教育視野的拓展與回饋
這段跨國見習歷程,讓學員們不僅獲得跨文化的學習經驗,更拓展了教育視野,使其能以更宏觀的角度思考教育的本質。此行的圓滿成果,背後更要感謝光罩基金會吳昭宜執行長、清華師資培育中心謝傳崇主任、洪瑞璇教授,以及愛媛大學白松賢教授、班婷教授等師長的全力支持,讓學員們能毫無保留地投入學習。
此次見習不僅是一段短暫的國際交流,更是一股持續推動專業成長的力量。未來,他們將把這份經驗帶回台灣,在教學生涯中以更宏觀的視野與深刻的教育信念,陪伴學生的學習與成長,並將所學回饋社會。
【精選TOP7】逐日追光,映照多元:清華大學師資生的全球教育力培育之旅
文 / 曾文鑑(師資培育中心約聘助理研究員)
國立清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為拓展師資生的國際視野與專業素養,於今年6月啟動「逐日追光」國外教育見習計畫。此計畫呼應教育部108課綱與「國際教育白皮書2.0」之精神,由謝傳崇教授與曾文鑑老師帶領九位師資生,前往日本大阪中華學校進行為期17天的深度沉浸式課程。計畫旨在透過實地觀察與參與,培養未來教師的反思能力、跨文化教學設計及創新思維,強化其在全球化脈絡下的教育專業。具體收穫如下:
教學專業的深化:借鏡日本「授業研究」
本次見習的核心收穫之一,在於對日本「授業研究」(Lesson Study)的深刻體驗。大阪中華學校高度重視此一由教師主導的專業發展模式,透過系統性的「備課、觀課、議課」循環,持續精進課堂教學品質。師資生在此過程中,不僅學習到如何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更在團隊協作的氛圍中,建立了對自身專業成長的信心。此經驗為臺灣師資培育提供了具體且可行的教學反思與精進模式。
多元文化的融合:建立兼容並蓄的學習環境
在見習過程中,師資生觀察到大阪中華學校如何在異國環境中,成功傳承臺灣文化課程,並與日本在地文化和諧共融。學校將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正式課程與校園活動,引導學生欣賞不同文化背景的價值觀,從而培養其全球公民素養與跨文化理解力。這啟發了見習團隊反思如何在未來的教學中,打造一個既具文化包容性又鼓勵多樣性表達的教室環境。
雙語教育的啟示:探索三語共構的教學模式
大阪中華學校獨特的中、日、英「三語共構」教學環境,為臺灣推動雙語及多語教育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師資生深入學習了該校在「各學科領域教學設計」上的策略與實踐,見證了學生在多語環境中自然的溝通與應用能力。這段經驗促使師資生思考,如何在臺灣的教育基礎上,借鏡其成功模式,開發更符合在地情境的多語教材與教學策略,有效提升學生的跨語言溝通能力。
結論:邁向全球視野的教育新篇章
此次由教育部支持的赴日見習計畫,讓清華大學的師資生深入理解了日本在多元文化、多語教育及國際教育的實踐經驗。見習師資生拓展了自身的國際視野,堅定了「培育全球公民、促進教育國際化」的目標。
如同曾文鑑老師在交流會上所言:「這趟跨越國界的見習之旅,不只開拓了國際視野,更擴展了思維的疆界,讓師資生在異國文化的碰撞中成長,感受到教育的溫度與力量。每一次交流都深深觸動彼此的心,為師資生未來的教學生涯注入無限靈感與希望,引導他們走向更寬廣的未來。」
【精選TOP8】從5G新科技計畫來看沉浸式教育帶來的學習轉變
文 / 吳聲毅(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教育部在前瞻基礎建設的經費挹注下,110-114年推動5G新科技學習示範學校計畫。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利用5G網路高頻寬、低延遲的特性,支持虛擬實境及教育元宇宙等新興科技在各級學校的應用。透過建構沉浸式、互動性強的學習環境,期望能突破傳統課堂在時間、空間與操作安全上的限制,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並培養他們適應未來社會所需的數位素養與創新能力。參與計畫的學校涵蓋國小至高中,橫跨多種學科領域,共同探索科技如何為教育賦能,創造嶄新的學習典範。在這五年的推動過程中,作者以推動計畫辦公室計畫主持人的角色來看出沉浸式教育帶來的四大學習轉變。
打破時空疆界,創造「身歷其境」的學習體驗
傳統教學依賴課本與靜態圖片,許多抽象或危險的概念難以真實呈現。沉浸式科技改變了這一現況:
跨越時空與地理限制:學生可以「進入」遠方或難以到達的場域,例如潛入深海探究海洋生態、飛向太空觀測行星運行,或穿梭歷史場景親歷古文明。部分國小教師利用VR引導學生虛擬走訪河岸地形,彌補實地考察的限制。
安全模擬高風險情境:沉浸式模擬可讓學生安全體驗地震、土石流等災害,學習正確的防災行動。在自然科學課中,學生能進行酸鹼實驗或觀察物質受熱變化,降低危險操作的風險。技職教育也能透過虛擬工廠練習電焊、工業配線等高風險技能。
具象化抽象概念:原本無法直觀看到的磁場線、原子結構或聲音傳遞過程,在虛擬環境中得以具體呈現,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科學原理。
激發學習動機,提升參與度與專注力
沉浸式體驗帶來感官衝擊與高度互動性,顯著增強學習熱情。多所學校的回饋指出,學生對於沉浸式課程普遍抱持高度期待,學習參與度與課堂專注力明顯提升。就連過去學習意願較低的學生,在VR體驗中也展現更積極的投入。
從被動吸收到主動創造,培養高階綜合素養
沉浸式教育不僅提供體驗,更重要的是促進「創造與探究」:
促進協作與溝通:常見的雙人協作模式(一人操作、一人紀錄)讓學生練習表達、傾聽與合作。
賦能數位創作:學生能透過3D建模、AI生成工具、元宇宙平台建構虛擬世界。例如,有高中學生創作VR立體繪本,也有國中團隊設計互動式學習場景。
推動問題導向學習(PBL):學生在沉浸式情境中探索真實議題,像是模擬環境變遷、城市規劃或永續發展目標(SDGs),練習數據分析、提出解決方案,培養批判性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可量化的學習成效與多元評量
為檢驗沉浸式教育的有效性,教師採用前後測、問卷、作品展示、口頭發表等多元評量方式。研究數據顯示,沉浸式課程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理解度、記憶力及學習遷移能力。與傳統紙筆測驗相比,結合實作與創作的評量方式更全面反映學生的能力發展。
沉浸式教育正在重塑台灣的教學場景。從單純的內容呈現到主動的知識建構,學生在虛擬與真實之間自由探索、創造與合作,逐步培養跨領域思維與數位創新能力。這不僅是技術的導入,更是一場教育觀念的翻轉。台灣在此領域的實踐經驗,為未來教育數位轉型提供了可借鏡的模式,也預示著更具互動性、沉浸感與創造力的學習時代正加速到來。
【精選TOP9】素養導向的英語教材教法
文 / 周秋惠(英語教學系副教授兼英語教學中心主任)
緣起
本次文章來分享2025年的英語教材領域的計畫,「素養導向的英語教材教法及影音製作計畫」的一份成果。本次計畫的內容包含課程設計、教案製作及教學示範。我邀請兩位英語教師參與拍片計畫,組成教師成長團體,一起討論及設計課程。
新竹國小的英語教師林郁媗設計了一節六年級的英語課程,在秋季班的課程中執行。透過不同的教學活動,一節課能提供學生聽、說、讀、寫的機會並活用目標單字及句型,讓學生有真實情境學習語言的體驗。課程設計之內容,包含圖片的選用、活動指導語、課程進行流程皆經過計畫成員備課會議的討論。
在課堂觀察中,我和授課老師能感受到學生專注地聆聽學習及熱情的參與。在議課會議中,我們能分享教學的喜悅,是一段共同成長的快樂旅程。
教學活動設計
六年級的課程設計安排在期中考前,因此,課程內容以複習學生課本的第一單元:Free Time Activities 及第二單元:Dream Jobs 為主。老師設計素養導向的統整性複習活動,設計有意義的情境,讓學生熟悉單字及句型。第一單元的單字複習,老師使用黑色陰影圖片,讓學生猜測休閒活動之單字,接著使用 Bingo 遊戲複習句型 What do you like to do in your free time?(見圖一)。這個簡單的活動主要是讓學生依自由意志以英語回應自己的想法並運用課本句型。
第二單元複習職業的單字時,老師使用真實人物的圖片,準備教材及活動時兼具真實性(authentic materials)引導學生依生活情境回答職業的單字。人物包含歌手、運動員及畫家等。接著,老師使用當下流行的AI生成圖片,運用 ChatGPT 生成圖片,內容包含課本中的職業(見圖二)。此活動讓學生根據圖片人物,選擇一個想從事的職業,同時複習課本句型 What do you want to be?
最後,老師進行整節課的統整活動,讓學生做英語練習的產出。活動結合兩單元主題,請學生完成 All about Me的小卡寫作,學生可以使用iPad 輔助自我探索(見圖三),完成後邀請學生上台分享,老師同步使用Padlet 做教學輔助工具,投射分享學生的作品到大螢幕上和全班分享(見圖四)。
學習成效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們教師成員團隊也注意到學生英語能力的差異。因此,我們提供差異化的鷹架、使用多模態策略輔助低成就學生,確保每位學生都能理解並完成課堂的任務。學生在課後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老師隨機採訪幾位學生,學生回應這節課程很有意義,能夠在課堂中思考自己未來想從事的職業。
結語
當學生教科書課本內容是既定的,老師們可以運用一些簡易的學習活動,結合自己的英語專業知識及理論,善用科技做教學輔助工具,必能設計一節讓全班學生都可以專注學習的素養英語課程。
【精選TOP10】實習績優獎暨教師甄試成果亮眼
本校長期深耕教育實習三聯關係,透過實習指導教師、實習機構與實習學生三方建立起扎實且具支持性的實習體系。本次榮獲114年度教育部教育實習績優獎各獎項,除多位教育實習學生表現傑出外,實習指導教師與實習機構等合作團隊亦獲肯定,共同展現清華教育專業培育與實務導向的卓越成果。
這份榮耀屬於清大師培中心教育實習輔導團隊共同協作與教育理念實踐的具體展現。本校將持續強化實習制度,深化夥伴連結,培育更多優秀教育人才,厚植未來教育現場的專業力量。
【精選TOP11】遷入竹師教育學院新大樓──開啟清華師培新篇章
114學年度第1學期,師資培育中心正式自南大校區搬遷至校本部,進駐竹師教育學院大樓,邁入全新階段。
新大樓外觀簡潔明亮,設計融入自然光與綠意,中庭環繞著植栽景致,傍晚時分可從走廊遠眺霞光,讓學習與交流在靜謐中更添詩意。室內空間明亮舒適,辦公與會議設施完善,為師長與師培生打造更優質的教學與研究環境。
無論是課程討論、專業研習,或跨校協作與教育創新,這裡都將成為孕育教育創意與合作能量的核心場域。師資培育中心期待藉由新環境的啟動,凝聚更多教育夥伴的力量,持續推動以人為本的師資培育使命,培養具創新思維與實踐力的教育人才。
【清華教育電子季刊每季給您熱情無限、多元精采的活動報導】
Welcome to join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