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育
用心培育.成就教育
第119期 VOL.119 (Publicated at 2024.09)
第119期 VOL.119 (Publicated at 2024.09)
Highlights
【精選TOP1】你我都必須知道的永續觀~~讓戴念華資深副校長說給你聽!
採訪/謝傳崇(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戴念華副校長期許清華師生協力推動永續發展,培育清華永續領導人才
2022年清華大學在國際高教永續促進協會舉辦的STARS大學永續評比榮獲金質標章,成為全亞洲第一所獲得金獎肯定的大學,而自2021至2023年更蟬聯三年台灣永續典範大學首獎,時任本校永續長的戴念華副校長,一直以來都是本校永續發展極為重要的推手。本季清華教育季刊很榮幸邀請到戴副校長,以本校近期最夯的話題—高雄校區為題,談永續、在地化人才培育與師培教育的關係。
「永續的深耕與發展需要從個人習慣改變做起!教育是關鍵!」戴副校長提到,清大2018年成立區創中心開始推動永續發展並從2022年開始從事碳盤查作業,其實各種硬體措施如冷氣更換為變頻、電燈更換為LED燈管等都已經逐步推動,但最根本的還是個人習慣,是否能將永續發展的觀念深植自心,是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關鍵。戴副校長認為應該在大學部以通識課程推廣永續發展觀念,並且加強與教師的對談,鼓勵教師在研究及課程融入永續的概念,例如在課程的規劃與研究題材的設計中,思考如何跟SDGs的17個項目指標做結合,將永續落實到課程以及研究中。戴副以自身的研究,監測病人呼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以應用於慢性肺阻塞病患者之病情監控為例,一個工程的問題轉個彎,就可以與SDGs當中的項目三「良好健康與福祉」對應。而對於師培中心來說,可以進一步在課程設計中提供師培生未來在中小學及幼兒園教學上融入永續教育的相關題材與內涵,簡言之,大學部的通識課程讓學生認識永續,而師培的課程則可以讓師培生了解未來如何教永續。
談到清大2024年最夯的題材—高雄校區正式設立,負責規劃的戴副校長談到高雄校區即將在10月起開設學分班,未來他也會跟高雄市政府洽談,除了將清華科技面的課程帶到高雄,也希望有機會將清大的人文以及師培教育帶到高雄,例如STEAM、華德福與雙語教育,以互補共利的方式帶動當地的人才培育與發展,希望藉此將清大永續發展的精神從新竹校本部帶到高雄校區。
戴副校長期許即將成立的清大永續學院成為清華的嶄新亮點,希望培育出更多具有永續領導力與執行力的人才,並通過大學部通識課程的紮根與師培教育的協力,讓永續發展往下傳遞並深耕到各年齡層的學生,不只讓每位清大人從自身成為永續執行者,也為世界培育具有全球視野的永續人才。
【精選TOP2】新進教師介紹-STEM專家吳聲毅教授!
文/吳聲毅(師培中心教授)
👍狂賀113學年度起本校師培中心新聘兩位優秀教師,分別為專長STEM教育的吳聲毅教授及深耕華德福教育的薛曉華教授,我們欣喜期待新進學者為師培中心注入創新能量、提升人力資本及研究動能,讓師資生擁有更多面向專業知能的學習機會。期許師培大家族共同努力,共創未來。感謝吳聲毅教授為本期【清華教育】提供精簡自我介紹!
🔻🔻🔻🔻🔻🔻🔻🔻🔻🔻🔻🔻🔻🔻🔻🔻🔻🔻🔻🔻🔻🔻🔻🔻🔻🔻🔻🔻🔻
我是吳聲毅教授,很高興八月一日到清華大學師培中心服務。我碩士班畢業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碩士班,博士班畢業於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並且有國小教師證。我的專長是數位學習、STEM教育、元宇宙教育與AI教育。這幾年獲得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全國社會優秀青年與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等榮耀。
這幾年擔任教育部計畫主持人/協同主持人,協助教育部輔導全國5G新科技學習示範學校,讓一些較難體驗的教學內容,透過VR融入教學、元宇宙融入教學與XR共學中心,讓孩子們以沉浸的方式進行學習。因應生成式AI的落地應用,擬訂中小學人工智慧素養白皮書…等。特別在這裡想跟大家分享STEM教育。STEM教育其目的是希望培養我們的孩子透過跨領域的學科知識去解決生活問題。這是一件很難推動的事情,因為臺灣的教育長期都以考試為主,孩子們追求的是正確答案,因此喪失了許多探究與嘗試錯誤的機會。因此在國科會計畫的支持下,我們正在編撰國小四至六年級的STEM教科書,希望學生透過該年級的先備知識,應用所學進行跨學科的問題解決活動。
因應目前時代的發展與需求,雙語與數位乃是現今中小學教師很重要的能力,而這些能力之所以重要,因為它們能讓我們的孩子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而適應未來的社會。因此希望清華培養的未來老師們,能在師培階段增進雙語與數位的素養與教學能力,以培養孩子未來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
在此也特別恭喜
吳聲毅教授榮登「2024 Stanford University 全球前2%科學家」榜單
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發表了近日第七版全球前2%科學家名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4) ,該榜單透過 Scopus 的學者檔案以引用次數、h-index、第一作者等等標準來衡量學者的長期及近期的研究影響力, 本校師資培育中心吳聲毅教授因其在STEM學術領域的成就及影響力,自2023年起榮登「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今年(2024)更繼續登榜,恭喜吳聲毅教授研究量能及成效被國際看見,並連年獲得榮耀肯定,本中心全體師生恭賀!!
專長STEM教育領域的吳聲毅教授將帶給清華師培跨學科的創新發展
吳聲毅教授於5G新科技學習計劃會議分享VR、情感與教育元宇宙融入教學的未來
【精選TOP3】光罩日本活力四射-愛媛國際專題研究成功!
文/施芷妤(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學生)、洪瑞璇(師培中心助理教授)
清華大學努力培育國際化教師,提升師資生國際競爭力,經常提供海外見習機會,帶領師資生至國外教學場域學習他國之教育經驗,開闊視野、活化專業反思。這次由財團法人台灣光罩慈善基金會補助的第一屆「國立清華大學光罩國際師資培育計畫」,前往日本與愛媛大學之師資生交流教學現場經驗,並參與國際研討會議。同時還有日本中小學校、幼兒園觀課及雙語授課行程,並針對日本「地方創生」課程進行觀察。11天的見習中,師資生與台灣教學現場教師進行師徒共學,透過議課討論激發不同的學習觀點。
台日文化交流:與卡哇伊日本小學生互動
有趣豐富的地方創生-魚食文化課程
與日本高校生學習海釣技巧
精彩的活動包含以下幾點:
🎨 愛媛大學鄰近小學教育見習:在這次的觀課經驗中,發現日本小學老師給予學生很大的討論空間,不論是主科課程抑或是科任課程,皆會給予學生「自主式、對話式」的學習空間,培養學生自己思考、反省及與他人溝通的能力,在校園內也隨處可見「Self-study」的裝飾,可見日本對於學生自主學習的推動。而教具的使用在日本也十分常見,日本愛媛當地的教師研修中心也有提供各種器材使教師使用及製作教具。
🎨 日本幼兒園、國中小入班雙語教學:師資生分別在在日本天使幼兒園、久萬中小學進行日英雙語授課,利用英語及日語教導學生台灣油桐文化、傳統歌謠或是台灣特有種動物等課程,促進台日交流之餘也將台灣特色帶給日本學生,與日本當地學生留下深刻的回憶。
🎨 日本愛媛大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師資生論壇:首先在上午聆聽來自廣島大學、愛媛大學及清華大學的教授們針對授業研究或是現場教學現況進行研究報告,下午則針對台日教師國際比較研究做台灣部分的報告,並把握機會與多位日本在職教師進行訪談,是十分難得的經驗。在訪談過程中發現有些概念可能是台日之間有差異或是衝突的,希望能夠將這些豐富的研究成果撰寫成小論文,在回國後所舉辦的台日師資生論壇上發表。
🎨 四國地方創生教育學習:「地方創生」是希望透過提升在地文化,將文化與新創結合幫助地方特色發展。日本將地方創生融入教學現場,幫助中小學發展特色課程。除了學校自主推動地方創生課程,亦有日本地方政府合作設計的地方創生巡迴課程,如:日本愛媛縣的魚「食」文化課程,透過「食」字在日本片假名的不同音義,帶領學生認識漁業的不同職業相關課程,透過感官學習與職業體驗,了解當地漁業文化課程。藉此,可以發現日本對於體驗學習的重視,幫助學生體驗的同時進行反思。
為期11日的海外教學見習,除了留下深刻記憶以外,也幫助師資生用不一樣的視野去觀察課程活動的進行,體驗多元化雙語課程設計。這趟學習之旅將幫助18位師資生在未來進行教學活動時有更加靈活的設計,帶給學生有趣、多元的課程!
【精選TOP4】幼兒STEM課程Easy go-幼教師資專業培力!
文/辛靜婷(幼兒教育系教授暨系主任)
幼兒STEM教育是近年新興的教育議題,學者提倡在幼兒階段實施STEM課程,暨符合幼兒天生對環境好奇的天性,也對日後幼兒在各發展領域的學習及進到小學的學習有助益。然而本人近6年講授「幼兒STEAM教育」一課了解到,師培生不想選修幼兒STEM教學相關課程的主要原因是,過去學習STEM經驗較少,甚至是不好的學習經驗,認為自己對這些學科是不擅長的。師培生自己對學習STEM都沒有興趣或信心,更遑論要教幼兒STEM了。
提升師培生的STEM教學效能,認為自己有能力達成設定的教學目標,將能增加其日後實施STEM教學的頻率。本人根據增進教師STEM教學效能的文獻,設計「幼兒STEAM教育」課程,該課程有以下特點:
增進STEM內容知識:了解適合幼兒的科學、數學、科技及工程概念有哪些;區分要探索的科學問題(scientific question)及要解決的工程疑難(engineering problem);和學生研討其產生的科學迷思概念,並教導如何進行跨域合作以設計STEM教案。
學習STEM教學法:教導探究環(inquiry cycle)的課程設計原則,並實際讓學生操作運用探究環的教案,從自身探究STEM問題和疑難的經驗中了解到怎麼教幼兒學習STEM。課程設計又可以分為活動、主題、方案、文化融入等各有不同課程設計特徵。此外,也要了解教案設計如何符合《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的學習目標和指標。
提供精熟經驗:提供替代的精熟經驗,例如教學示範影片及教案範例;及增加實際的精熟經驗,先輔導學生進行教案設計,接著讓學生到幼兒園進行教學,教師在教學當中及教學過後給予鷹架及指引。
提供人際支持及正向學習STEM經驗:教師、助教及現場教師適當鼓勵及正向指引,累積學生對學習及教導幼兒STEM的正向經驗和增進信心。
了解STEM學習對幼兒的重要性:課程中講述學習STEM對幼兒的重要性及國際趨勢,以增進學生學習如何教幼兒STEM之動機。
了解多元背景幼兒家庭的STEM知識:學生須培養運用或融入多元背景學生家庭知識以設計課程的能力,讓幼兒能立基於在家庭已累積之知識,再學習更進階的STEM知識。
增加國際資源及視野:課程以英文授課,並加入國際課程及研究資源,也會邀請國際幼兒STEM學者演講。雖過去增進教學效能文獻並沒有提到此點,但我相信開闊的國際視野將有助專業教學能力的提升。
幼兒STEM實作課程:從實作中探索學習超有趣
辛靜婷老師指導學生實作課程
學生在上完課後給予很多正向的課程回饋,其中最讓我開心的是,很多學生原先很害怕學習STEM,上完課之後覺得STEM學習很有趣。學生了解到要教導幼兒的不是困難的STEM概念,而是帶領幼兒進行和日常生活有關的STEM探索,自己不用甚麼STEM概念都懂,可以和幼兒一起探索和學習STEM。很多學生提到最喜歡實際操作教具的課堂活動,藉由探索式的教案活動,學生學到怎麼教幼兒透過操作學習STEM概念及實作。而課程中學到的「探究環」課程設計步驟,讓他們更有信心可以參照設計出有探究精神的STEM課程。
【精選TOP5】操作「視覺」的力量!華德福資訊媒體工作坊超有趣!
文/葛雅琴(師培中心教育實驗組)
「藍圖」曬圖顯影原理實作
創作停格動畫短片拍攝
媒體教育Media education是一門不斷發展與轉型的課程,它在數位時代的變化速度甚至遠遠超過了其他學科。德國斯圖加特自由大學Dr. Robert Neumann老師與歐洲的華德福學校聯盟投入媒體素養課程研發多年,建立K-12不同年段的媒體課程,今年暑期應邀來到清華辦理四天的工作坊,帶來非常豐富而生動的媒體課程設計實作。
「聽覺與聲音」,以感官媒介來做為課程設計主題,利用校外參訪、閱讀報導文章、操作實驗,讓學生合作2~3分鐘的廣播節目,扮演主持人及被訪問的專家來賓,學生要自己設計橋段、撰稿、錄音、配樂、剪輯並與全班分享,用聲效作品取代傳統書面報告,學生必須消化和表達他所學到的知識、濃縮大量資訊、學習使用程式工具、設計對白,練習溝通與傳達重要的媒體素養,這有趣的課程可以與語文、歷史、數學、自然、音樂等各領域學科結合。另一個關於「顯影成像」的課程設計也令大家印象深刻,數位原住民的孩子善於使用手機及後製,但對傳統顯影技術很陌生,當六、七年級孩子已發展出初步的因果關係概念後,可讓學生動手體驗藍圖顯影的過程,將欲成像的東西放在藍圖紙上在太陽下曬,圖紙上的感光原料和紫外線作用再沖水後就能顯像,圖像固定後無法修改,這就是傳統工程和建築設計中應用的「藍圖」,動手實作相當有感。
「視覺與影像」的主題可以在不同年段課程中繼續延伸,讓青少年學習不插電手作翻頁動畫書,進階利用停格動畫APP製作短影片,可以實際體驗多個靜止畫面經過快速翻動,視覺殘留產生動態的效果,藉此了解動畫和影片製作的原理。學生分組自編劇本、製作拍攝的背景和道具、分工拍攝並使用軟體編輯影像和音效,一門課程中可以置入層次豐富的媒體素養。
Dr. Robert Neumann還運用數字圖卡、黑白棋、撲克牌和自製的教具,設計出不同難易程度的活動和遊戲來帶領學生了解二進位制、0與1的電腦語言、ASCII碼和模擬神經網路等等,讓學生能夠了解到電腦和網路的發展史以及背後的技術結構和運作方式,而不僅僅只是教會孩子使用數位產品。在華德福學校中,普遍較晚才開始讓學生使用電腦、平板等3C工具,但並不能簡化為華德福教育反對資訊科技與電子媒體,媒體教育的課程必須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階段來設計,從感官經驗的整合、與人溝通、創作、接收與分析資訊以及批判性的反思都屬於媒體素養的不同層次,最終目標是幫助學生能適當的運用媒體持續學習並且與社會互動。
【還有更多精采有趣的內容 ⬇️⬇️⬇️~詳細豐富的完整內容請詳閱清華教育電子季刊!!】
「2024有效教學的現在與未來」激發學術思辯的盛會
【校長陪你學】談課程與教學融入重大教育議題
【雙語課程與在地化的創意交融:雙語學習家鄉特產So Fun
人權與美感的跨域學習之美
實習績優獎/教師甄試成果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