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新莊之窗
新莊老街廟宇林立,亦吸納了多元文化與多元藝術風格,但因世代演替,珍貴的文化與技藝也慢慢地被替換、被遺忘;藉由老照片與圖騰創作,開啟新莊的記憶之窗
龍舟競賽(中央橋)
台灣早期的農業社會,在進入5月時節,家家戶戶開始準備包粽子過端午。而端午前後,在淡水河、新店溪、大漢溪上,都有盛大的龍舟競賽,俗稱(扒龍舟)。
新莊附近的艋舺大溪口一帶,則會有人搭蓋冰棚,民眾可以在這棚子上,邊喝水邊看龍舟比賽,還有人會雇舟遊蕩河上,稱為遊江。
水圳灌溉(富貴橋)
新莊地區早期盛產稻米,在今日新莊路387巷處仍可見昔日(米市巷)的痕跡。
除了中港大排所流經的新莊、泰山及五股等地區外,鄰近的三重、板橋、蘆洲一帶,也大多利用自然河川、人工水圳來作為農田水利灌溉,所生產的稻米、農作物等,都匯集至新莊老街後,再經船運出口販售。
農漁之樂(龍骨人行橋)
早期鄰近中港大排的地區,幾乎都是沼澤地,當地人俗稱(塭仔圳)。
當時僅有些許農漁家居住在此,屬於新莊街郊外的偏僻地區。人口雖不多,但也跟沿淡水河畔其他傳統聚落一樣,在地農家除種植農作物外,也因溪河之便,在埤圳、溪流上飼養一些鴨、鵝等,以助農家經濟。
河運津渡(昌中橋)
台北、板橋、新莊、三重等地區,在尚未蓋建台北大橋、中興橋、大漢橋、新海橋之前,往來交通均靠淡水河、大漢溪上的渡船,這因河運津渡而出現的渡船頭…’渡船,在當年有如今日的公車站與計程車。新莊早期也有兩處渡船頭。
河港市街(昌隆橋)
新莊市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市鎮之一,因河港商運而興起的新莊老街,總長度約200多公尺,昔日船商、店鋪雲集。即便是現在,新莊老街也是新莊地區歷史文化、民俗活動、古蹟建築、百年老店、地方美食的聚集地。
風華替移(幸福橋)
清領時期1740至1770年間,由於動亂較少,淡水河畔的新莊因大漢溪與淡水河船運之利興起,取代了原先八里坌的商港地位,但到嘉慶年間因大漢溪淤積而逐日淡化,因而船隻集中於艋舺,新莊河港市集因而沒落。
河岸橋梁(自信橋)
從清末淡水河面上的台北鐵路木造橋,乃至於日治時期至今,陸續在淡水河與大漢溪上設置的台北大橋、中興橋、忠孝橋、大漢橋、新海大橋等橋樑,不僅取代了原有渡船頭、渡船的河運津渡功能外,也縮短了縣市之間的往來。
1989年中港大排工程完成後,現有中港一橋、中港二橋、中港三橋、中山、中央、富貴、人行、中原、昌中、昌隆、昌盛、幸福、自信等橋梁。不論是世居在新莊老街,或是中港大排沿岸的居民,一生似乎與橋梁脫離不了關係。
(資料來源:迴計畫)
中港大排的拓印柱,佇立在中港大排十餘年
鮮少人問津,更多的是沒人知道那是什麼?
我們藉由工作坊,帶領著參與的大、小朋友尋找拓印柱的位置
在拓印的過程中,看看拓印的內容,聽聽與中港大排,與新莊的關聯
並在最後做成一把2面都有拓印的扇面
在炎熱的天氣中消消暑氣
經由這樣的工作坊,將乏人問津的設施活化
由活動過程中了解中港大排的設施與新莊故事
並拉近社區與中港大排及新莊的連結
讓我們新莊的在地文化不斷擴展與延伸
跟著拓印趣時空旅行工作坊,開放線上報名3天就額滿
沒有參加到的朋友真是抱歉,請密切關注我們的訊息
活動一放送請手刀報名
雖屬免費活動,志工規劃活動不易,請報名斟酌當天是否可以出席
以免佔用名額,造成志工熱心被澆熄
本工作坊為110年新北市政府文化局社區營造基礎型
蛻變.共融 中港大排2.3/ B中港大排集拓GO
因疫情,限制了聚集人數,增加了人與人的距離,
人與人的溫度也因疫情不斷降溫中,
社區的連結與互動更是急踩煞車中。
活動前老天爺
把中港大排沖洗了一遍,也幫中港大排降降溫
吹著微微風,讓我們在活動中稍感涼意
中港大排整治已十餘年,
每天來來往往散步、運動的民眾
交織穿梭於中港大排的河廊
總是走過、路過,錯過
中港厝的母親河
早期水源引自後村圳
灌溉著阡陌良田
滋養大地,孕育在中港厝生活的住民
隨著時代變遷
良田上本種植可以溫飽的作物
改種可以遮風避雨的房子
引清水灌溉的溝渠慢慢因民生廢水排入
失去的灌溉作用,轉做為排放汙水功能
中港厝 排水溝
漸漸成為住民的共同記憶
也因髒、噁、臭
成為嫌惡設施
中港厝後段因常淹水
為了改善淹水,中港大排進行第一次整治
更因新莊副都心的規劃,進行第二次整治
而成為如今的樣貌
充滿歷史演變的中港大排
有著無數故事的中港大排
在兩小時的走讀中
讓參訪者可以了解中港大排的前生今世
中港厝的母親河一直都在
她只是換另外一種方式呵護著中港厝
其中有位大哥說
以前朋友來,都會帶朋友在中港大排走走
下次他也要把這些故事說給他的朋友聽
小插曲
為了要模擬以前中港大排漫佈螢火蟲
我們發給來賓一隻發光棒
結果照完相大家紛紛地把開關關掉
因為大家擔心回到家會沒電!
原定7/31日的外帶中港大排工作坊,
因連日的午後雷陣雨
被迫緊急改為線上導覽
免於活動延期或因雨而讓參加民眾淋雨
疫情期間無法進入餐廳用餐,大家改為外帶
我們也讓參加的民眾外帶中港大排的前生今世
新莊的母親河,後村圳讓新莊成為北部的大米倉
中港厝的母親河中港大排讓中港厝生生不息
但隨著時間的演替
原本需要溝渠,引水灌溉滋潤植物的農田
慢慢良田內種滿了高樓大廈
排出的生活廢水,污染了河川溝渠
原本賴以為生的母親河,轉變成大家嫌惡的臭水溝
中港.大排水溝
又因新莊副都心都市重劃
重新被整治,並再度把活力找回來
轉變成遊憩休閒空間
在滴滴答答的雨中,
我們藉由科技
運用簡報、Google地圖、故事地圖
將中港大排的前生今世介紹給螢幕前的民眾
讓民眾透過照片、地圖,瀏覽中港大排的景象
可以了解中港大排的用途及功能
雖然無法實際聞聞水溝的味道
走在水溝底的感覺
下次我們再一起去實際體驗水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