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大排-中港廣場位於新莊中華路二段與自立街交接處,整治前為蓋在中港大排上的停車場,整治後為中港大排起點,設置迎賓入口,為開放性的大型廣場空間。
親水城市花園為設置主題,廣場鋪地上繪製前台北縣縣花(杜鵑花)及升轄後的新北市市花(木棉花)結合造型圖案,並設置數座花台及植物造景,營造都市叢林,並增加綠意,廣場周圍並配置花造型設計藝術景觀燈。
廣場中央白色洞洞景觀建物內,為倒伏霸油壓設備,並設置投射燈,夜晚時更增添視覺效果。
廣場後端空間設置數座不規則台座,仿溪流中凸出的溪石,廣場末端設置一公共藝術-澄-光之柱,站立於前可近眺中港大排廊道。
廣場側邊設置銜接人行步道為坡道空間,順坡道可進入親水區,坡道兩旁設置大型彩繪及光雕牆,以增加多樣性的視覺效果。
中港大排功能主要以汛期時轉換成滯洪池,增加排洪量,比改善前的中港大排增加了五十八%的滯洪空間,避免洪水溢出河道而淹水,而讓民眾的財產損失與生命危險,晴天時開放河廊環境營造為輔助設施,讓民眾可以親臨遊憩,及水質的改善更是附加價值。
晴天的中港大排,汙水會由兩側箱涵截流,截流方式於中港廣場下方設兩座水閘門,連接四支油壓桿,油壓桿斜立於地表,周圍以白色簍空建築物包覆,當強降雨兩側箱涵滿水位時,則啟動油壓桿使水閘門倒伏,讓洪水流入中港大排河廊內,進行滯洪功能,以減經兩側箱涵的飽和量,依據氣象局數據統計,一年約會有三次打開倒伏壩機率,倒伏壩倒伏的角度不採一次倒伏,而是採取循序漸進角度倒伏,為免倒伏壩一次倒伏過多,而讓上游底泥衝入中港大排河廊,增加清汙困難度。
與河流息息相關的新莊,不論是民間信仰、傳統工藝,都與河川文化緊密結合著,土地公不只是土地的守護神更是河川的守護神。
中港大排公共藝術之二,作品名稱:守護者,是一件多元素,多組複合媒材的創作品
創作理念: 係以龍、河神、新莊廟街、傳統圖像、水資源為元素,堆疊於中港大排地景上,象徵風調雨順、守護中港大排、水資源的循環利用。
位於中港大排中段的結點,設置於斜面的堤壁上,以俯視大排的地景圖作為基礎,依附著河道宛如河神游動、彎曲的體態,並採用中港厝官將首的臉譜色為主要色系,運用複合材質及馬賽克拼貼,象徵新莊的族群融合,運用不銹鋼管將中港大排的水資源循環利用於身體中顯現出來,將新莊的與中港大排元素融合於創意中。
新莊老街廟宇林立,亦吸納了多元文化與多元藝術風格,但因世代演替,珍貴的文化與技藝也慢慢地被替換、被遺忘;藉由老照片與圖騰創作,開啟新莊的記憶之窗
中港大排公共藝術作品之三,作品名稱: 《溯》新莊之窗
創作理念:成立社區工作坊,開放新莊區民眾參與,運用集體創作產出七大主題圖騰,並將圖騰製作成拓印板,安置於80公分圓柱上,以供民眾拓印用及老照片收集,製作成老照片磁磚,鑲崁於150公分方柱上,兩柱呈現高低落差排列,並安置於七座橋邊,可藉由探訪得以連結新莊的舊記憶。
設置地點:1.龍舟競賽/二號橋2.水圳灌溉/七號橋3.農於之樂/人行橋4.運河津渡/昌中橋5.河港市街/昌隆橋6.風華替移/幸福橋7.河岸橋梁/自信橋
中港大排公共藝術之一,創作者田原桂一,創作理念是將光結晶化,利用光的折射展現出形體,如同水在結冰時,將時間與光凍結在一起。
光學玻璃普遍運用於鏡頭或眼鏡,是絕不容許有氣泡的產生,原本不可以存在的物質,田原桂一卻將它運用在藝術的創作中;生產時,於光學玻璃柱中注入細緻的氣泡,而產生了無數的折射體,就如同將新北市的光凝縮在光柱中,強調光澤、澄清,在戶外與陽光互動,產生光波與折射之效果,呈現水的意象與水的多樣性,象徵中港大排的精神柱。
田原桂一1951年生於京都(2017年歿),自幼受到攝影家祖父的影響,
習得許多攝影技巧,9歲時在白色的病房中待了八個月,每天都盯著由窗外投射進來,而不斷變化的陽光,與日後參訪烙印在廣島核爆遺跡石牆上的人影,便踏進了「光的旅程」,光影運用手法常見於作品中。
材質:高密度光學玻璃、大理石、不銹鋼
台灣早期的農業社會,在進入5月時節,家家戶戶開始準備包粽子過端午。而端午前後,在淡水河、新店溪、大漢溪上,都有盛大的龍舟競賽,俗稱(扒龍舟)。
新莊附近的艋舺大溪口一帶,則會有人搭蓋冰棚,民眾可以在這棚子上,邊喝水邊看龍舟比賽,還有人會雇舟遊蕩河上,稱為遊江。
新莊地區早期盛產稻米,在今日新莊路387巷處仍可見昔日(米市巷)的痕跡。
除了中港大排所流經的新莊、泰山及五股等地區外,鄰近的三重、板橋、蘆洲一帶,也大多利用自然河川、人工水圳來作為農田水利灌溉,所生產的稻米、農作物等,都匯集至新莊老街後,再經船運出口販售。
早期鄰近中港大排的地區,幾乎都是沼澤地,當地人俗稱(塭仔圳)。
當時僅有些許農漁家居住在此,屬於新莊街郊外的偏僻地區。
人口雖不多,但也跟沿淡水河畔其他傳統聚落一樣,在地農家除種植農作物外,也因溪河之便,在埤圳、溪流上飼養一些鴨、鵝等,以助農家經濟。
台北、板橋、新莊、三重等地區,在尚未蓋建台北大橋、中興橋、大漢橋、新海橋之前,往來交通均靠淡水河、大漢溪上的渡船,這因河運津渡而出現的渡船頭…’渡船,在當年有如今日的公車站與計程車。新莊早期也有兩處渡船頭。
新莊市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市鎮之一,
因河港商運而興起的新莊老街,總長度約200多公尺,
昔日船商、店鋪雲集。即便是現在,
新莊老街也是新莊地區歷史文化、民俗活動、古蹟建築、百年老店、地方美食的聚集地。
清領時期1740至1770年間,由於動亂較少,
淡水河畔的新莊因大漢溪與淡水河船運之利興起,
取代了原先八里坌的商港地位,
但到嘉慶年間因大漢溪淤積而逐日淡化,
因而船隻集中於艋舺,新莊河港市集因而沒落。
從清末淡水河面上的台北鐵路木造橋,乃至於日治時期至今,
陸續在淡水河與大漢溪上設置的台北大橋、中興橋、忠孝橋、大漢橋、新海大橋等橋樑,不僅取代了原有渡船頭、渡船的河運津渡功能外,也縮短了縣市之間的往來。
1989年中港大排工程完成後,現有中港一橋、中港二橋、中港三橋、中山、中央、富貴、人行、中原、昌中、昌隆、昌盛、幸福、自信等橋梁。不論是世居在新莊老街,或是中港大排沿岸的居民,一生似乎與橋梁脫離不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