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塭仔底濕地生態公園」原名「公兒二公園」,是新北市富含特色的水岸公園,佔地1.6公頃,位於新莊副都心內,為了讓民眾更有親水的機會,配合原台北縣西區旗艦計劃「中港大排的綠廊營造計劃」,規劃為一個可以讓兒童遊戲,人們休閒運動,兼具滯洪和濕地生態、自然生態演替等教育意義的公園,同時也是新北市公告的「無菸公園」。
本公園位在中港大排旁,是中港大排及副都心公共設施的一環,也是新莊唯一兼具親水、生態、休憩、滯洪功能的濕地公園;公園內設有兒童遊樂區、噴泉與造型涼亭、休憩廣場和溜冰場等。
「塭仔底」是由於以前中港大排流域為沼澤地而得名,所謂的「塭仔」就是較低窪的地區,是「坔田」(台語湳田)長年泡在水中;所謂「底」就是最低窪的地方,早期這地方是以種植蓮花、水稻、茭白筍等水生經濟作物為主。
在新北市政府水利局志工、新莊社大濕地服務隊的努力下,進行栽種原生種水生植物、棲地維護、生態復育、製作浮島、淨化水質,營造適合生物棲息的優良環境,使園區原生植物達百種以上,多種水鳥來此棲息或繁殖,如小鷿鵜、紅冠水雞、白腹秧雞等,鷺科鳥類更是常客,多種候鳥和留鳥也常來覓食,蝴蝶、蜻蜓、青蛙、昆蟲等也日益增多。
塭仔底濕地生態公園可說是都會區裡少見具有生物多樣性的濕地生態公園,充分發揮了生態環境教育的功用。
戲水池每年5/1~9/30開放
開放時間:
星期二~星期日9:00~18:00
每半小時噴水10分鐘
(星期一維修保養不開放)
塭仔底溼地公園的設施之一,兒童遊憩池建置後因諸多考量一直未開放,於108年重新修改管路後於5月1日重新開放,開放至今假日幾乎場場爆滿,戲⽔區共分3個區域,彩虹拱門噴霧區-由6支不同顏色圓柱形成拱門,每支圓柱均裝上數顆噴霧頭,啟動時向拱門飄散霧氣製造陰離子,穿越其中,猶如迷霧在陰離子瀑布下。
圓舞台⼤噴泉-圓形大平台,游池底凸昇,有八個水柱噴出口,約可噴出30cm的水柱,小朋友們總喜歡用屁股去測試一下水的推力!圓舞台中心點會噴出強力水花,猶如強陣雨的雨勢,、圓舞台大噴泉是循序漸近式的噴出,八個小噴出孔,先由小水流到大水流噴出,後由中心點接續噴出強力水花水柱。
小噴泉,由八個石砌堆,每個石砌堆中央設一小水柱噴出口,出水量較小適合小小朋友體驗區。
兒童遊憩池水源為乾淨自來水,以防因水質而感染疑慮,噴出遊憩後之水有一部分會回收至儲水槽,用於澆灌塭仔底溼地公園植物,大部分回收水會經涵管排入滯洪池中稀釋及滋養水生植物。Bright
塭仔底溼地公園滯洪池為近似橢圓池,為深水開闊池面,水深極深且池岸陡峭,水生植物生長受到限制,為增加池中棲地之多樣性,以人工方式構築而成的浮島,運用竹子為框架,下鋪椰毯,上鋪泥炭土,並種植各式水生植物於浮島上,以創造小型生態島。
人工浮島功能與應用領域可以歸納如下:
生態功能-提供植物、昆蟲、鳥類及魚類等生物棲地
淨水功能-吸收水中氮、磷等元素,淨化水質
降溫功能-可以讓陽光不直接照射水面,藉由綠色植物吸收熱能,改善溫度
景觀功能-為單調的水平面增加立體面視覺,改善環境景觀綠美化功能
護岸功能-具有消波效果,保護水邊堤岸
教育功能-讓參訪民眾可以就近觀察浮島生態圈,
塭仔底溼地公園的浮島,因不受干擾,已成為紅冠水雞、白腹秧雞的育嬰房,並已繁衍好幾代,成為塭仔底溼地公園新住民。
人工浮島主要係設置浮台供植物植栽生長,植物的根系能深入水中吸收水中的養分(含污染物),以達到淨化水質的目的,這種去除水中污染物的原理與表面流式的人工濕地相似。另外,人工浮島也具有消波功能,可以保護岸邊植物。由此可見浮島若能提供野生動植物良好的生長和棲息環境,便能具有生態、淨水和護岸的功能。Bright
占地1.6公頃的塭仔底濕地公園滯洪池約0.4公頃為可容納超大豪雨量的混和式滯洪池,新北市水利局中港大排志工與新莊社大溼地服務隊志工長期,進行棲地維護、生態復育、製作浮島、栽種水生植物淨化水質,營造適合生物棲息的環境,使園區原生植物達百種以上,並吸引小鷿鷈、紅冠水雞、白腹秧雞等普遍留鳥築巢下蛋,成功孵育雛鳥,讓本處成為都會區裡少見具有生物多樣性的溼地生態公園。
生態疊水區建置以溪流樣態建置,將滯洪滯內的滯流水抽至蓄水塔中,運用重力漫流於生態疊水區中,依水生植物特性,沉水性、挺水性、漂浮性、種植於內,運用水生植物淨化水質特性,達成水循環,避免水質惡化,生態疊水區的不僅可以增加多樣化水生植物種植面積,更有各種的蝶類、昆蟲、蛙類進駐,形成自然生態系,更是民眾參訪的綠色解說自然教室。Bright
關鍵字:占地1.6公頃的塭仔底濕地公園滯洪池約0.4公頃
位於新莊副都心塭仔底濕地公園內的滯洪池,主要的功能為豪大雨時的滯洪空間,
晴天時則為一般植物生長空間,若疏於管理,易造成荒廢,為增加空間多功能使用,
新北市水利局成立新莊溼地服務隊,自2008年(民國97年)起開始培訓志工,
並於2013年加入新北市水利局珍水志工服務行列,
成為新北市水利局志工隊中港大排分隊,至今培訓志工已達300人次以上,
志工定期於塭仔底濕地公園滯洪池內進行植物棲地營造與維護,
環境保育、生態復育,營造出適合生物棲息的環境,
並接受團體預約及定期於中港大排、塭仔底濕地公園、願景館,進行環境、生態導覽,水資源教育,
讓參訪者了解中港大排的前生今世,公共工程建設的理念,水資源的運用,及生態多樣性營造,
至今參與導覽的民眾與學生超過4000人次。
塭仔底濕地公園滯洪池更因志工的積極漆地營造與水生植物培育,
經調查園區內植物已高達300多種,鳥類、蝶類、蛙類、昆蟲更不計其數,慢慢已經營造成一個都會區的自然教室。
110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五月中全國進入疫情三級警戒
由於北部疫情嚴峻,大家減少了人與人的接觸,志工們也停止所有活動
經過一個多月休養與調息,塭仔底溼地公園又更綠意盎然了
在沒有人的干擾下,慢慢進入自然演化,這才是自然的生態
隨著疫情慢慢趨緩,人又慢慢地跑出來了!
又有人跟我們反應,草太長了,影響他們的活動了!!
疫情尚未解封前,我們還是會繼續維持低度干擾
趁客訴還沒有很多
就讓這些植、動物們放縱一下
未施作區塊,雨水漫流,表土流逝,生態破壞殆盡
未能適度引水,經年累月沖刷,產生高地落差,已形成小瀑布
塭仔底溼地滯洪池內設置了人行步道,可做為通行及觀察公園內生態,行道另一邊為斜坡,為滯洪空間,邊坡材質為土質,其邊坡上生長無數樹木,作為護堤、遮陰、及鳥類的棲息空間,逢大雨公園內的雨水漫流經邊坡至滯洪池,常年來水流經過處,造成表土被沖刷後流失,土石裸露,生態產生變異。
為改善此惡劣環境,志工隊申請了新北市社區環境景觀營造計畫-社區規劃師計畫,改善方式為鋪設大小不一石塊,作為引水道,雨天時導引公園內漫流的雨水至引水道,藉由石塊增加阻力,讓表土不再被雨水帶走,非雨天時更可成為昆蟲的棲息地。
最近連雨不斷,塭仔底溼地公園內的土地收納吸了飽飽雨水,多餘雨水則流向滯洪池中,流動過程中,也把表土泥砂、養分也一併帶走,待天氣放晴,日曬表土,環境惡化將會加劇
經過這兩年改善計畫已見成效,雨水不在漫流,表土得以修養,生態得以延展,
邊坡未完成的部分,繼續營造,今年的申請案,經過評比也獲入選,對生態營造有興趣的朋友也歡迎一起與我們守護新莊副都心的綠寶石
一期,導引公園內漫流的雨水至引水道,藉由石塊增加阻力,讓表土不再被雨水帶走,非雨天時更可成為昆蟲的棲息地。
收集雨水,導引至生態排水斜坡
營造二期,底鋪木頭,降低雨水沖刷表土
生態就在縫隙間,慢慢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