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品釋文檔稿 google doc :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_Cm7rpY0KkhrkFxkh0lkMBdE53ItDU9p
10/11/2023: 菩薩戒品釋 P1 L1 ~ P4 L3 第一組ppt
Q1. 宗大師是造《菩薩戒品釋》的傳承出處是哪位菩薩, 哪部著作? 皈敬頌禮讚文殊菩薩、世尊、慈尊、無著菩薩的內涵各是什麼?
Q2. 宗大師在《菩薩戒品釋》破斥了那個時代修行人的哪些行相?為什麼宗大師覺得這些人不會喜歡此教授? 什麼樣的人才會歡喜呢?
Q3. 具大乘根器的行者有哪些特性? 法王期許21世紀的佛教徒應具備哪三個條件才算真正的成就者?
Q4. 宗大師著作論點必以何為目的? 大師如何破斥密乘行者不注重顯教律儀、菩薩學處?因果?
10/25/2023: 戒殊勝, 菩薩戒品釋 P9 L1 ~ P13 L6. 第三組ppt
Q1. 聲聞與菩薩自利的修行內涵各為何? 菩薩利他時,對有種性與無種性眾生的方式、目標差異何在?
Q2. 大乘何以名為大乘? 何為大果、大勝利? 從善的角度, 菩薩與聲聞的功德差別如何?
Q3. 菩薩淨戒的二分法依何而分? 為何惡趣天趣的戒只會是在家戒,而欲天及人的戒會有在家、出家二分?
何謂由法性所得菩薩律儀? 為什麼能具有法性所得菩薩淨戒? 判在家、出家應以何為依? 此二身的戒體有無差別?
Q4. 菩薩淨戒的三分法依何而分? 宗大師所立菩薩唯二所作為何? 與上三種淨戒如何對應? 三種淨戒次第決定的理由為何?
11/1/2023: 儀戒自性 菩薩戒品釋 P13 L7 ~ P18 L9,第四組ppt
Q1. 宗大師認為具菩薩律儀的出家眾、在家近事男女,與天人的「律儀戒」同異何在?
Q2. 「有依家」的主張為何? 宗大師如何破斥? 「無依家」的主張為何? 宗大師如何破斥?
Q3. 《菩薩地》說「七眾別解脫律儀」俱通哪二分? 以何次第受菩薩律儀最為圓滿?
Q4. 以小乘意樂或大乘意樂受「小乘律儀」主要的差別何在? 判別不清「小乘律儀」與「小乘意樂」會產生什麼過患?
11/8/2023: 儀戒自性 菩薩戒品釋 P13 L7 ~ P18 L9,第五組ppt
Q1.攝善法戒總說可由哪三個角度說明? 攝善法戒廣說分哪八項應修對內涵?攝善法戒只有身語對內涵嗎? 為什麼?
Q2. 律儀戒與攝善法戒彼此的次第關係為何? 為何行善法需具「三慧」? 如何生起三慧?內容次第為何?
Q3. 為何要成辦增上生? 增上生最大的障礙時什麼? 為何要修堪忍與隨喜?如何修?
Q4. 如何迴向發願?如何修供養?何謂「下劣供養』? 不放逸的內涵為何?修資糧道所依之善的內涵為何?
11/15/2023: 饒益有情戒自性 、律儀戒圓滿因 菩薩戒品釋 P25 L-2 ~ P38 L5,第一組ppt
Q1. 菩薩饒益有情戒具哪十一相?各對何種對象作義利?
Q2. 菩薩律儀戒圓滿因中,不樂著過去、未來、現在諸欲是指哪些欲? 對物質之欲應如何對治? 菩薩於獨處時及處眾中時, 應如何行以守護律儀清淨圓滿?
Q3. 菩薩應如何培養自信而不自輕? 如何令心調柔? 如何能堪忍怨害?
Q4. 菩薩五不放逸行中, 何為根本? 次第為何? 軌則正命清淨的內涵分哪二種? 何謂五種邪命?
Q5. 由哪些因緣使菩薩不得善護律儀?
11/29/2023: 攝善法戒圓滿之因, 饒益有情戒圓滿之因(一) 菩薩戒品釋 P38 L6 ~ P51 end 由第二組主帶
Q1. 菩薩住攝善法戒者,具哪十種相? 五種慧是哪五種? 漸次的內涵是什麼? 菩薩如何能迅速在相續中成就六度/圓滿攝善法戒?
Q2. 菩薩應如何助伴「心苦」有情?
Q3.「 饒益愚於正理者」有哪些做法? 根本的精神是什麼?
Q4. 「饒益求依止者」意樂上應如何安立? 以法攝受有情包括哪些內涵?
12/06/2023: 饒益有情戒圓滿之因(二) 菩薩戒品釋 P53 L1 ~ P59 L2。 第三組ppt
Q1. 菩薩要利益有情時, 應先對有情有怎樣的了解?
Q2. 菩薩利益有情時,最根本的立意是什麼?
根據此心, 應哪些考量的角度, 抉擇是否應「隨他心轉」或「不隨他心」?
Q3. 菩薩在勸諫有情時應注意什麼? 應以何心態與有情談論慶慰?
在與有情相處時, 有哪些情況應努力 將護有情心,不令生恐怖, 並守護自心之慈悲寂靜?
Q4. 與有情之係屬關係應如何掌握?
與有情的交往中, 言談中有何注意事項?
與沒有交情的人應如何應對?
對他人的邀約、餽贈應如何處理?
12/20/2023: 饒益有情戒圓滿之因(三), 攝義. 菩薩戒品釋 P59 L3 ~ P68 L10 第四組ppt
Q1. 菩薩「饒益正行」包括哪些功德? 這些「正行」為何應讚揚?
Q2. 「過失」與「違犯」差別何在? 菩薩對上、中、下品邪行有情如何對待?用心為何?
Q3. 發心利他的菩薩分那三種層次? 三種律儀何者最要? 菩薩應如何次第成就一切種饒益有情戒?
Q4. 菩薩修攝善法戒應該善觀察哪「六心」? 此六心現起後,如何決定有罪、無罪?
Q5. 菩薩行利有情,當觀哪六處?判有罪、無罪主要以何為依?
1/3/2024: 釋受戒法(一)菩薩戒品釋 P68 L-1 ~ P74 L5 第五組ppt
Q1. 菩薩「饒益正行」包括哪些功德? 這些「正行」為何應讚揚?
Q2. 「過失」與「違犯」差別何在? 菩薩對上、中、下品邪行有情如何對待?用心為何?
Q3. 發心利他的菩薩分那三種層次? 三種律儀何者最要? 菩薩應如何次第成就一切種饒益有情戒?
Q4. 菩薩修攝善法戒應該善觀察哪「六心」? 此六心現起後,如何決定有罪、無罪?
Q5. 菩薩行利有情,當觀哪六處?判有罪、無罪主要以何為依?
1/10/2024: 釋受戒法(二) 菩薩戒品釋 P74 L6 ~ P81 end 由第一組主帶
Q1. 授菩薩律儀的師長在為學者受菩薩律儀時,應如何策勉、確定學者意樂堅固?
Q2. 以意樂及加行而言,受持菩薩律儀者及授菩薩律儀的師長各需具備哪些條件?
Q3. 請述說護持淨戒的勝利與不護的過患. 何謂「實諦」?
Q4. 受別解脫律儀與受菩薩律儀時的所對境差別何在? 何種情況下可從在家前受菩薩律儀?
1/17/2024: 釋受戒法(三) 菩薩戒品釋 P82 L1 ~ P88 L4 由第二組主帶
Q1. 「問障難」的意義何在? 菩薩所有學處、所有淨戒,含攝什麼內涵?
Q2. 菩薩律儀較於其他律儀有哪些最殊勝處?
Q3. 傳授菩薩律儀儀軌圓滿後,會出現什麼徵兆得知已得戒? 為何要「請證」? 為何「不應率爾宣說律儀」?
Q4. 《律儀二十頌》的二十個偈頌, 各收攝菩薩律儀的哪些內涵?
1/24/2024: 釋受戒法(四), 總明守護法 菩薩戒品釋 P88 L5 ~ P93 end 第三組ppt
Q1. 受菩薩律儀如何抉擇採取「有師法」或「無師法」?
Q2. 初發業的菩薩受了菩薩律儀後, 應學習什麼內涵? 如何守護菩薩淨戒?
Q3. 菩薩學處,如何判斷「有犯」、「無犯」?
Q4. 總的來說,菩薩成犯,有那兩類行相? 於自他苦樂應如何觀察抉擇應行、應止?
1/31/2024: 他勝自體 (一) 菩薩戒品釋 P95 L1 ~ P99 end 第四組ppt
Q1. 菩薩律儀違犯與無違犯各需具備哪些條件? 菩薩律儀罪分哪些類別?
Q2. 何謂「他勝處法」? 「中下纏犯』在菩薩律儀罪犯中如何歸類?
Q3. 何為「第一他勝處法」? 判別此罪成立的條件有哪些? 決定是「第一他勝處法」或「第一同他勝處法」的關鍵何在?
Q4. 何為「第二他勝處法」? 判別此罪成立的條件有哪些? 於「所求物」一律皆應施嗎? 有何例外? 為何?
2/07/2024: 他勝自體 (二). 菩薩戒品釋 P100 L1 ~ P104 L-2. 第五組ppt
Q1. 菩薩戒第三條他勝罪 「拒他懺罪忿不忍」最主要的動機是什麼?
菩薩戒四種他勝罪各為何意樂所攝, 根本何在?
Q2. 菩薩戒第四條他勝罪「疑拒大乘菩薩藏」就「所謗事」言, 需具備什麼情況才會觸犯他勝罪?
就「誹謗之理」言, 最主要是指何種邪見? 「宣說相似法」包括小乘法嗎?
Q3. 為何稱 「他勝罪」? 何謂「上品纏犯」?
犯比丘戒的他勝罪與犯菩薩戒的他勝罪結果有何不同?
視菩薩律儀的根本墮罪與比丘律儀的根本墮罪為「同他勝」之原因為何?
Q4. 四種菩薩戒他勝罪為何又說為八種? 各如何分為二?
2/14/2024: 餘論所說 (一). 菩薩戒品釋 P104 L-1 ~ P113 L5 由第一組ppt
Q1. 《虛空藏經》所列之第一他勝罪「不與取三寶物」中之「三寶」為什麼內涵? 僧寶之條件如何簡別?
犯不與取三寶物他勝罪之對象(物主)需要三寶具足嗎? 「施僧」含攝哪些內容? 「能盜人」應具何條件?
以何意樂、加行成犯? 「不與取量」以何條件決定成犯?
Q2. 第二他勝罪「誹謗正法」中, 「所謗正法」包含哪些內容? 定罪(他勝或惡作)之軌則為何?
Q3. 第三他勝罪「損害出家」之對象包含哪些? 主要是以怎樣的意樂損害而成犯? 此罪「加行」分哪二類?
其中何種狀況為第一他勝罪所攝?
Q4. 第四他勝罪「作無間罪」含攝哪些重罪? 與「五無間罪」之差別何在?
2/21/2024: 停課
2/28/2024: 餘論所說 (一). 菩薩戒品釋 P104 L-1 ~ P113 L5 由第一組ppt
Q1. 《虛空藏經》所列之第一他勝罪「不與取三寶物」中之「三寶」為什麼內涵? 僧寶之條件如何簡別?
犯不與取三寶物他勝罪之對象(物主)需要三寶具足嗎? 「施僧」含攝哪些內容? 「能盜人」應具何條件?
以何意樂、加行成犯? 「不與取量」以何條件決定成犯?
Q2. 第二他勝罪「誹謗正法」中, 「所謗正法」包含哪些內容? 定罪(他勝或惡作)之軌則為何?
Q3. 第三他勝罪「損害出家」之對象包含哪些? 主要是以怎樣的意樂損害而成犯? 此罪「加行」分哪二類?
其中何種狀況為第一他勝罪所攝?
Q4. 第四他勝罪「作無間罪」含攝哪些重罪? 與「五無間罪」之差別何在?
3/06/2024: 餘論所說 (二). 菩薩戒品釋 P113L6 ~ P118L3 由第二組ppt.
Q1 第五 「持邪見他勝」的邪見主要是指什麼?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就犯此他勝?
Q2. 第六「壞處所他勝」主要成犯的條件是什麼? 《集經論》中對「國王罪」、「大臣罪」如何解釋? 佛經當中為何取此二名? 此他勝與菩薩地中之他勝罪有哪些交錯處?
Q3. 第七「對非法器者所甚深法他勝」 成犯需哪些條件? 主要是針對說者什麼樣的疏失?
Q4 第八「遮止大乘他勝」 此罪對象為何? 成犯的條件為何?
Q5. 第九「謗別解脫他勝」 此罪之對象為何? 如何成犯?
Q6. 第十「謗聲聞乘他勝」之對象為何? 成犯的條件為何? 此處「亦令他受持」是必要的條件嗎?
3/13/2024: 餘論所說 (三) 菩薩戒品釋 P118 L4 ~ P124 L3 第三組ppt
Q1. 《虛空藏經》 第十一「自讚毀他他勝」罪之「對說之境」與「所說事」包含哪些?
此他勝與《菩薩地》第一他勝罪「自讚毀他圖利敬」的差別何在?
Q2. 第十二「妄說上人法他勝」之「對說之境」需具備什麼條件?
如果宣說者為持菩薩戒之比丘, 則加犯何罪?
Q3. 第十三「取三寶物他勝」與第一條「不與取三寶物他勝」有何不同?
日宗仁波切如何解釋「與取」? 在何狀況下, 國王大臣同犯根本重罪?
此他勝又與哪些他勝罪有交錯的內涵?
Q4. 第十四「立惡制等他勝」的內涵為何?
「不與取修定資材」之物主具何條件則成犯第一根本重罪?
3/20/2024: 餘論所說 (三) 菩薩戒品釋 P124 L4 ~ P128 L1 第四組ppt
Q1.《虛空藏經》 第十一「自讚毀他他勝」罪之「對說之境」與「所說事」包含哪些?
此他勝與《菩薩地》第一他勝罪「自讚毀他圖利敬」的差別何在?
Q2. 第十二「妄說上人法他勝」之「對說之境」需具備什麼條件?
如果宣說者為持菩薩戒之比丘, 則加犯何罪?
Q3. 第十三「取三寶物他勝」與第一條「不與取三寶物他勝」有何不同?
日宗仁波切如何解釋「與取」? 在何狀況下, 國王大臣同犯根本重罪?
此他勝又與哪些他勝罪有交錯的內涵?
Q4. 第十四「立惡制等他勝」的內涵為何?
「不與取修定資材」之物主具何條件則成犯第一根本重罪?
3/27/2024: 餘論所說 (三) 菩薩戒品釋 P128 L2 ~ P134 end 第五組ppt
Q1. 何謂見為功德?如果見到過患,為何不生羞恥之心,為何仍能生愛樂?
Q2. 若犯根本罪仍可還淨之戒,是指菩薩律儀還是菩薩身中別解脫戒?宗大師的論點有哪些?
Q3. 為何不捨願心可以還淨,已捨願心不可還淨,差別何在?又,大小乘別解脫之差別何在?
Q4. 上品纏當中所不具足的哪兩個條件?又一定要有哪兩個條件?不具足以及具足的時間範圍為何?
4/24/2024: 可還淨之殊異、捨戒因緣 菩薩戒品釋 P135 L1 ~ P139 end 第一組 ppt
Q1. 菩薩與小乘比丘違反根本墮, 對各自戒律的影響有何不同?
Q2. 《菩薩地》中捨戒因緣有哪些? 與《攝抉擇分》中所列有何異同? 彼此有無相違?
Q3. 受菩薩律儀後可以生捨心嗎? 若生捨心, 有何後果? 如若受持後未捨菩薩律儀, 對來生有何影響?
Q4. 為何「棄捨願心」與 「發起菩提願心卻不行利益有情之菩提行」 二者之過患相同? 初受戒時應善觀察的內涵為何?
5/01/2024: 惡作類(一)菩薩戒品釋 P140 L1 ~ P144 L5 第二組ppt
Q1. 根據科判,「惡作罪」主要是從哪兩種戒闡釋出來的? 違犯「布施」之惡作分哪幾類?
Q2. 第一惡作「不三供三寶」中的兩個「三」各指什麼、其內涵為何?
構成違犯第一惡作罪的條件是什麼? 不違犯的最下邊際為何?
Q3. 第二惡作罪「隨逐欲心轉」之體性為何? 如何構成「染違犯」?怎樣屬「非染犯」?
Q4. 第三惡作罪「不敬諸耆德」之「耆德」之具何條件之對象? 應如何恭敬、否則成犯?
5/08/2024:
1. 浴佛前行: 如俊法師引導學習老師的浴佛開示 暨 浴佛示範影片
2. 心經共業計畫--僧團法師版7遍心經
3. 班級實體浴佛
5/15/2024: 惡作類(二) 菩薩戒品釋 P144 L6 ~ P149 L3 第三組ppt
Q1. 「染違犯」與「非染違犯」惡作之「二心」各為何?
Q2. 第四惡作「不正答他問」是違犯「饒益有情戒」的哪一條? 在哪些情況下屬「無違犯」?
Q3. 第五惡作「不受他所請」之「無違犯」的情況有哪些?
Q4. 第六惡作「拒不受金等」是違犯「饒益有情戒」的哪一條? 何種情況屬「無違犯」?
5/22/2024: 惡作類(三) 菩薩戒品釋 P149 L4 ~ P153 L8 第五組ppt
Q1. 第七惡作「不施於求法」在哪些情況下屬「無違犯」?與他勝罪裡⾯的「慳吝財法不惠施」有何不同?
為何將法施於鈍根者可能衰損惱壞對方?
Q2. 違越布施的七條惡作中,哪一條是作不應作?為什麼宗大師說對這條「尤應多起防護之心」?
Q3. 為什麼菩薩不可棄捨暴惡犯戒的人?緩學處的人,雖輕棄捨,在哪些情況下屬「無違犯」?
為何此處棄捨暴惡犯戒者是犯惡作罪而非他勝罪?
4. 佛建立遮罪的目的為何? 何謂「護他心」? 什麼情況下會違犯第九惡作「不學令他信」?
為何菩薩不共學聲聞學處是有違犯?是違反什麼戒律? 在家出家一切菩薩皆犯嗎?
5/29/2024: 惡作類(四) 菩薩戒品釋 P153 L9 ~ P156 L10 第四組ppt
Q1. 何謂「四聖種」?
Q2. 世尊為小乘行者「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建立之戒條有哪些? 菩薩為何不應共學這些?
Q3. 菩薩對以上聲聞乘「少事少業少希望住」戒條之做法上有何不同? 在開遮上的原則為何?
Q4. P156 L3 「以此三種, 能攝一切別解脫故.」 是指哪三種?
八「棄捨犯戒者」、九「不學令他信」、十「於利他少事」三惡作,各壞何種律儀?
6/05/2024: 惡作類(五) 菩薩戒品釋 P156 L11 ~ P160 L-2 第五組ppt
Q1. 何謂「開許」? 菩薩戒對身語意之惡行,哪些有開許? 開許的條件是什麼?
對出家和在家菩薩有何差別?
Q2. 佛為何唯獨對非梵行特別分部出家/在家菩薩? 對出家菩薩而言,四根本墮可否開許?
在特殊情況下須行惡但會犯別解脫根本罪時應如何行?
Q3. 在「惡行」開許的情況下, 菩薩可以選擇不造作嗎? 不作會犯何罪?
請以實例解釋為何什麼不造作反而犯惡作罪?
Q4. 要具備何等修行條件的菩薩才能被開許作殺生等業, 開許殺生的「境」與「意樂」為何?
正殺當下菩薩那些應是何種狀態?
6/12/2024: 惡作類(六)菩薩戒品釋 P160 L-1 ~ P165 L3 第二組ppt
Q1. 菩薩戒對哪些境可開許不與取? 菩薩應以何意樂行不與取才不犯戒?
Q2. 菩薩戒開欲邪行的對境條件為何? 欲邪行所開對象的限制與其意樂應如何安立?
Q3. 妄語與離間語如何才能開許? 菩薩的根本意樂應為何?
Q4. 菩薩遇到為利他而應該開所受持之戒律時, 是一定要依所開許而行嗎?
6/19/2024: 惡作類(七) 菩薩戒品釋 P165 L4 ~ P169 L7 第三組ppt
Q1. 菩薩對何種境可以開許說粗惡語? 出口前, 意樂應如何安立?
Q2. 菩薩對何種境可以說綺語而不犯戒? 應以何意樂而說?
在身口惡業之開許上, 有什麼規範?
Q3. 第十二惡作「忍受諸邪命」: 有哪幾種邪命? 各為什麼內涵? 染違犯與無違犯如何判別?
Q4. 第十三惡作「掉舉輕躁等」: 何種現行是染違犯? 哪些「所為」屬「無染違犯」?
6/26/2024: 惡作類(八). 菩薩戒品釋 P169 L8 ~ P173 end 由第四組ppt
Q1. 第十四惡作 「思一向流轉」: 何種見解造成此惡作的「染違犯」?
「菩薩愛樂生死、非樂涅槃 」 真正的意涵是什麼?
Q2. 第十五惡作 「不避護惡稱」: 對他人的批評, 如果屬實應如何行? 如不屬實,為何應該澄清?
哪些情況屬無違犯?
Q3. 第十六惡作 「雖有惑不治」: 見他人有重大過失時, 菩薩應如何令其改善?
為了怕對方生煩惱而不想辦法令其改善為何亦犯菩薩戒條?
Q4. 第十五,十六惡作是犯攝善法戒及饒益有情戒的何戒條?
與持戒相違品有關的惡作罪有哪幾條?
7/3/2024: 法師關懷
7/10/2024: 惡作類(九) 菩薩戒品釋 P174 L1 ~ P178 L2 由第五組 主帶
Q1.何謂四沙門法?第17惡作「他罵報罵等」與他勝罪之「捶打傷害損惱有情」有何不同?
Q2.如何算是違犯第18惡作「輕捨諸恚者」?哪些情況不算違犯?
Q3.第19惡作「棄捨他諫謝」與他勝罪之「不受諫謝」有何不同?
如何突破不堪忍的稟性而能堪忍?
請舉例「不如法謝」的行相?對方隔太久才來悔謝,我不接受,有沒有違犯「棄捨他諫謝」?
Q4.違犯忍辱的四條惡作中,失壞律儀戒和攝善法戒的分別為哪一條惡作?
哪一個是失壞希求利他?哪一個失壞不忍受本隨煩惱?為什麼?
7/17/2024: 惡作類(十) 菩薩戒品釋 P178 L3 ~ P181 L-2 由第一組 主帶
Q1. 第二十一惡作「為供事御眾」: 菩薩在管教弟子時,應防範何等下劣加行?
Q2. 第二十二惡作「不除懈怠等」之「等」字包含哪些內涵? 自己有這些現行嗎?
何謂「非時」、「非量」? 為什麼睡眠的時段這麼重要? 哪些情況雖似懈怠但無違犯?
Q3. 第二十三惡作「貪說無義論」: 菩薩戒開許綺語的條件為何?菩薩在度眾時, 如何拿捏與世間人談論世間無意義的言論?
Q4. 第二十四惡作「不求三摩地」: 菩薩要觀修奢摩他的必要條件是什麼? 怎樣會造成此惡作之染違犯?
Q5. 違犯精進的三個惡作,各自會失壞哪個戒律? 原因為何?
7/24/2024: 惡作類(十一) 菩薩戒品釋 P181 L-1 ~ P186 L4 由第二組 主帶
Q1. 第二十五惡作「不捨靜慮障」: 障礙靜慮的五蓋中, 自己有哪些現行? 有何對治方法?
「依自增上淨治」、「依法增上淨治」是靠什麼力量來對治五蓋?
Q2. 第二十六惡作「見味靜慮德」: 為什麼行者這麼精進努力修持、得到真實奢摩他後, 不能樂著其中?
過失何在? 得奢摩他後可能生起哪些障礙行者相續的煩惱?
Q3. 第二十七惡作「毀謗聲聞乘」與第十他勝罪「謗聲聞乘他勝」差別何在?
Q4. 違犯靜慮的三個惡作各失壞律儀戒、攝善法戒中的哪些戒條?
7/31/2024: 惡作類(十一) 菩薩戒品釋 P181 L-1 ~ P186 L4 由第三組 主帶
Q1. 第二十八惡作「有自法勤彼」: 「自法」與「彼」是指什麼?
大乘行者應以何種心態看待、修學 小乘法類?
Q2. 第二十九惡作「勤非勤外論」: 何謂「外論」?
達賴喇嘛法王研閱、講解聖經有犯此惡作嗎? 菩薩行者什麼情況下可以研閱外道論典?
Q3. 第三十惡作「精勤復愛樂」 : 為何對外道論典「應如辛藥」?
對「下劣境」所造四惡作中, 前三惡作各失壞攝善法戒中的什麼戒條?
Q4. 第三十一惡作「誹謗大乘法」 : 什麼情況可能會對「甚深|」、「最甚深」境生出誹謗?
誹謗的方式有哪幾種? 誹謗二因, 自己比較容易犯哪個?
對「甚深」、「最甚深」之法難以信解時, 應如何作意?
8/7/2024:憶師恩法會前行課程 (一), 本週觀功對象: 王麗娟 (Ong)
8/14/2024: 惡作類(十三) 菩薩戒品釋 P191 L1 ~ P195 L-2 由第四組 主帶
Q1.第三十二惡作「自讚而毀他」與第一他勝罪的自讚毀他,差別何在? 我們有可能自讚毀他而無違犯嗎?
Q2. 第三十三惡作「不往聽聞法」: 自己犯過此惡作的染違犯或非染違犯嗎? 什麼情況下?
就自身無犯的七種條件中, 自己比較可能會符合哪些狀況?
有什麼情況可能為「將護說法師心」而不往聞法?
Q3. 第三十四惡作「毀師但依文」: 為何不依止「義善文不善」或依止「義不善文善」為染違犯?
這與師父、老師教我們學廣論時常叮嚀的什麼教授相同?
Q4. 第三十五惡作「須伴不往助」: 無違犯的情況, 就「境」有二, 此二境會不會常成為自己不用積極助人的藉口?
應如何判別?
8/21/2024: 惡作類(十四). 菩薩戒品釋 P195 L1 ~ P199 end. 由第五組ppt
Q1. 哪幾類的病人你不去供事不會違犯第36惡作「不供事病人」?
就自身而言,在哪些情況下無違犯?
Q2. 世上苦難眾生那麼多,這樣菩薩會不會很容易就違犯第37惡作「不救拔眾苦」?為什麼?
Q3. 第38惡作「不誨諸放逸」主要是針對不教誨什麼樣的有情而說的?
如果遇到這類有情,應從哪些角度來觀察對方,進而決定是否該上前勸諫教誨?
Q4. 何謂「不知恩惠」?何謂「不了恩惠」?檢查自己有沒有犯第39惡作「於恩不報恩」。
如果檢查發現有「於恩不報恩」該如何?
8/28/2024: 惡作類(十五). 菩薩戒品釋 P200 L1 ~ P204 L4. 由第一組 主帶
Q1. 第四十惡作「不解他愁惱」: 於他憂惱不開解中,於他事業不為助伴,此中事業為何?
Q2. 第四十一惡作「不施求財者」: homeless 於獲財後,購酒買醉,乃至吸毒違律,然施者不曉,違犯否?
Q3. 第四十二惡作「不利諸徒眾」: 寺院中師長對其攝受的徒眾應如何利益? 哪些情況不利益卻不犯惡作罪?
Q4. 第四十三惡作「不隨他心轉」: 隨順他心而轉與普賢十大願王之“恆順眾生” 範圍相同嗎?
我是一個隨順他人,配合他人的家人/朋友/同行嗎?在平日的生活/義工中,怎麼樣檢查自己是一個重視和合的佛弟子?
9/04/2024: 憶師恩法會前行影片 - 「念恩二」
9/11/2024: 惡作類(十六) 菩薩戒品釋 P204 L5 ~ P208 L3 由第二組 主帶
Q1.第四十四惡作「不讚揚功德」: 哪些是應讚揚的「功德」? 請舉例說明身、口、意的清淨功德.
對「性好少欲」不喜歡別人稱讚的人, 我們應該如何做?
Q2. 第四十五惡作不稱緣降伏: 見有情「應可訶責、應可治罰、應可驅擯」,應如何抉擇是以慈悲、寬容還是責備、處罰?
要不犯此惡作(不做降伏)時,覺得會遇到什麼困難?
Q3. 何謂鬥訟諍競? 現實生活中, 有無因訶責引發「鬥訟諍競」或「令僧喧雜破壞」的例子?
Q4. 第四十六惡作「不現通怖攝」: 「引攝」是什麼內涵? 菩薩現神通應以何意樂? 什麼情況會「信施難消」?
Q5. 總說菩薩惡作罪, 什麼情況會「有現行而無違犯」?
9/18/2024: 中秋潽茶
9/25/2024: 憶師恩影片
10/02/2024: 惡作類(十七) 菩薩戒品釋 P208 L4 ~ P212 L3. 由第三組 主帶
Q1. 要如何才能完整受持菩薩律儀?
Q2. 怎樣才能成為真實菩薩?
Q3. 菩薩違犯上品纏犯他勝處法,如何還淨? 中、下品纏犯、惡作之悔罪還淨之方式與對象條件為何?
10/09/2024: 菩薩戒品釋 P212 L4 ~ P215 end 由第四組 主帶
Q1. 對中下纏犯及諸惡作,犯已還出之方便, 有各家不同說法, 宗大師以何出處為準? 此說的主張為何?
Q2. 犯中下品纏後,找不到可以發露懺悔的對境,為何以自誓心懺悔仍能還出還淨? 自誓心的核心內涵時什麼?
Q3. 以貪瞋痴心犯罪,何種最重? 依據為何?
Q4. 為何三十五佛懺是《三蘊經》? 它有什麼內涵?
10/16/2024:
10/23/2024: 菩薩戒品釋 P216 L1 ~ P219 end 由第五組 主帶
Q1. 佛說菩薩行菩薩道時所犯的戒,多分是與瞋所起犯.非貪所起,這其中的密意為何?是否貪相應犯,皆非有犯?
Q2. 什麼樣的人貪相應犯並非有犯?同樣是為了利益有情而起的貪與瞋,犯不犯有何差別?如果是對菩薩起貪與瞋,結果有何差別?
Q3. 菩薩軟中上犯有哪五緣?就對境而言,如何判別上中下品罪?
Q4. 犯戒四因及其對治法分別為何?四因中,哪兩個是染污違犯?哪兩個是非染污違犯?如何判別由此四因所犯之罪的輕重?
10/30/2024: 菩薩戒品釋 P220 L1 ~ P223 L1 由第一組 主帶
Q1. 菩薩於現法中安樂而住的內涵為何? 由何因緣成就?
Q2. 菩薩如何能「加行圓滿」? 菩薩「意樂圓滿」的內涵為何? 菩薩精進若雜揉「惡不善法」有何過患?
Q3. 菩薩要如何行, 才能於未來世「宿因圓滿」?
Q4. 何為菩薩第一難行戒?
11/06/2024:
憶師恩法會系列講座 師長功德 ( 如法法師 講述 )
11/13/2024: 菩薩戒品釋 P223 L2 ~ P225 L8 由第二組 主帶,由第一組 複習
Q1. 三難行戒中, 分哪兩類? 何者更難? 「依諸學處及一切時難守護」的內涵是什麼?
Q2. 何謂「五不放逸」?
Q3. 「一切門戒」為何是趣入一切戒之門? 此四戒中, 哪些要靠不止一生的造作? 這給我們什麼啟示?
Q4. 請觀察並分享自己於「四攝」中最易與最不易做到的是什麼?
11/20/2024: 法師關懷
11/27/2024: 11/27/2024 課程進度: 善士戒/一切種戒/遂求戒
菩薩戒品釋 P225 L9 ~ P229 L7 由第三組 主帶
Q1. 何為「善士戒」? 其內涵中哪些是自利? 哪些是利他?
Q2. 「廣博戒」如何能圓滿? 菩薩如何才能持清淨「無罪戒」? 何謂「染污樂」?
Q3. 菩薩「一切種戒」中, 「六種」、「七種」各在說明什麼?
「七種」之分類中, 哪些是由自性、果相區分? 由「戒果」又如何分類?
Q4. 菩薩應以何意樂持守「遂求戒」? 師父有教我們嗎?
12/04/2024: 菩薩戒品釋 P229 L8 ~ P233 L2. 由第四組 主帶
Q1. 請問菩薩「此世他世樂戒」分有幾種?與六度有何關聯? 為何名為「此世他世樂」?
Q2. 菩薩十種清淨戒中,「不太沉戒」及「不太舉戒」有何不同?
Q3. 又,十種清淨戒中,「離二邊戒」是離哪二邊?
Q4. 請問十淨戒之違品過失為何?
12/11/2024: 尸羅勝利/尸羅總攝/尸羅所作: 菩薩戒品釋 P233 L3 ~ P237 end. 由第五組 主帶
Q1. . 菩薩尸羅具哪些現時、究竟勝利? 這些勝利,哪些是與其他波羅蜜多不共的? 多生不失律儀之緣為何?
Q2. 德光論師將持戒五種現時勝利結合到哪五果? 宗大師如何闡釋「離繫果」?
Q3. 一切尸羅皆為哪三種律儀所收攝? 三者間的次第關係為何?
Q4. 尸羅所作有哪三件事情?各由何種淨戒成辦?
12/18/2024: 12/18/2024 課程: 2024 唐卡宣導
由第五組 複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