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堂 P228-252(1/06/2021): 第一组分享资料
Q1. 小乘戒與大乘戒「體同緣異」:體如何同? 緣如何異?
Q2. 得歸依體有不失人天的殊勝功德,但為何不能保證超出輪迴呢?
Q3. 三法印與我們學戒又什麼關係?
Q4. 「依教奉持則受隨相應,約圓開解使域心於處。」師父如何以「八因三緣」的「三緣」闡述「域心於處」但內涵?
Q5. 師父在備覽講解中多次叮囑我們要「常勤觀察」,為什麼這對持戒如此重要?
第42堂 P252-10(1/13/2021): 2
Q1. 「使心心相續,見境明淨」要如何才能生起「心心相續」的現行?真正要見的境是什麼?如何才能「見境明淨」?
Q2. 「若約臨時師授,法相尚自虛浮」:
-「虛」是什麼行相?為何會虛?如何才能不虛?
-「浮」是什麼行相?為何會浮?如何才能不浮?
- 虛浮的狀態如何對治、用功?
Q3. 受戒前應如何用心預習? 與正納戒體時產生的效果如何相關?
Q4. 何謂法身種子? 如何得到?
第43堂 P10-27(1/20/2021): 第三組分享资料
Q1. 受戒前歎功是何用心?
Q2. 「此戒甚難,能為聲聞菩薩而作根本」,戒法難,應該從什麼角度思惟?
Q3. 為何三歸依可以直接受,而受戒要問遮難?
Q4. 五戒可以受一分至滿分,如何抉擇自己要受幾分?要怎樣才能不「虛受」?
Q5. 「先以歸正,心性調柔,堪思我倒。」我們都受過多次皈依,有「心性調柔,堪思我倒」嗎?如果沒有,問題出在哪裡?
Q6. 唸佛與持戒相違嗎?為什麼?
第44堂 P27-51(1/27/2021): 第四组分享资料,
Q1. 受五戒前的懺悔與受三皈時的懺悔,內涵上有何不同?
Q2. 受戒前須懺悔「使心清淨,方堪聖法」, 怎樣才是清淨? 要淨除掉什麼?
Q3. 「若理若事,順違俱罪」,「違」的罪易知,「順」的罪何在? 師父指出我們懺悔應破的現行是什麼?
Q4. 受戒前,我們學了哪些預先的準備? 正受戒時還需「臨時開導」,主要作用是什麼?
Q5. 「當發上心,可得上法」,「上法」的內涵是什麼?
Q6. 要發上品心,「必須運動方堪領納」,如理運心的條件是什麼?要依靠什麼?
第45堂 P51-68(2/3/2021): 第五组分享资料
Q1. 戒為何「非佛莫制」?從中體會到戒的什麼重要內涵?
Q2. 師父舉雷博士的喻,是在告訴我們什麼道理?與持戒有什麼關係?
Q3. 受戒時應如何用心? 「三法次第」的內涵與作用各是什麼?
Q4. 正納戒體前,如何將自己準備好?
第45堂 P68-81(2/17/2021): 第六组分享资料
Q1. 「歸三寶回向境界」的內涵是什麼?受五戒如何使我們「從染改淨」?
複習問題: 受戒前的三歸目的是什麼?與翻邪三歸的三歸有何不同?
Q2. 「為五戒者正立誓」的內涵是什麼? 為何三結最後要強調「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
Q3. 師父為什麼說「我們皈依三寶的根本意趣是離苦得樂」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師父從哪些角度闡述?
Q4. 什麼時候正式得到戒體? 為什麼知道正確得戒體的時間很重要?
Q5. 正受戒時,隨授戒師念時,最重要的是什麼?此中有什麼重要內涵?與我們「預習發戒」所學有什麼關聯?
第47堂 P102-120(3/3/2021): 第一组分享资料,
Q1. 多宗與成宗對五戒/八戒之「延促」和「具支」的制定有何差別?
Q2. 多宗與成宗對「自誓」的規範為何? 成宗開「自誓」的條件是什麼?如何簡別?
Q3. 多宗與成宗對「重受」的規範差別何在?
Q4. 師父在「料簡雜相」結語中,對如何看待佛法不同宗派有何重要的提示?如何避免「修學佛法最大的致命傷」?
Q5. 受戒意樂不清淨會有什麼果報? 五戒與八戒在基本精神上的差異何在?
第48堂 P1-28(3/10/2021): 第二组分享资料,
Q1. 多宗與成宗對五戒/八戒之「延促」和「具支」的制定有何差別?
Q2. 多宗與成宗對「自誓」的規範為何? 成宗開「自誓」的條件是什麼?如何簡別?
Q3. 多宗與成宗對「重受」的規範差別何在?
Q4. 師父在「料簡雜相」結語中,對如何看待佛法不同宗派有何重要的提示?如何避免「修學佛法最大的致命傷」?
Q5. 受戒意樂不清淨會有什麼果報? 五戒與八戒在基本精神上的差異何在?
第49堂 P28-54(3/17/2021): 第三组分享资料
Q1. 八戒之戒相有哪些?內涵為何?各經論中的內容相同,開合稍有不同。我們團體八關齋戒所採取的是出自哪裡?
Q2. 受持八關齋戒的所依境是什麼? 為何要禁「辛肴」、抽煙 與「華香、瓔珞香油塗身」? 「高勝床與故往觀聽」對持戒有何影響?
Q3. 何謂「八難」?與持戒修行的關係?
Q4. 戒真正的中心在哪裡?「自利」與「利他」的標準與內涵為何?如何才能以少功力得大利益?「圓教宗」建立的基礎是什麼?
第51堂 師父開示「戒學班開班」1-3 (3/31/2021): 第五组分享资料,
Q1. Q師父為何在談戒前要談末法?何為在末法?師父用什麼標準來衡準?
Q2. 師父結合廣論學習備覽大用心何在?
Q3. 能將「成佛」從「口號」變成與自己內心及生活真實的結合要靠什麼力量與方法?
Q4. 業力如何形成? 為什麼學佛法,學戒不能忽視業力? Q為什麼生活再忙,也要給自己留時間觀察思惟自己「為什麼這麼做?」
Q5. 師父如何教導我們「思惟」的次第?為什麼能幫助我們學戒、行持?
第52堂 師父開示「戒學班開班」2-3 (4/07/2021):第六组分享资料,
Q1. 師父說在家居士如何修行?要走上去,有怎樣的次第?
Q2. 師父如何以聽聞集的四句偈角度我們如何學戒、持戒?師父為什麼說面對外界時,事相是否改變不重要?重要的是什麼?
Q3. 何謂「止持」「作持」 「止犯」「作犯」?之間的關係如何?
Q4. 宗體是什麼內涵?「今略指宗體行相,令後進者興建有託」這裡的關鍵是什麼?
Q5. 受得戒體後,如何能才能守護?日常生活中怎樣提策、檢查自己的隨行?
第53堂 師父開示「戒學班開班」3-3 (4/14/2021): 1
Q1. 學戒後仍然會犯,有那兩種情況?哪一種情況是學戒應該要遮止的?
Q2. 師父叮嚀我們:要走上去, 檢查自己的意樂很重要。但是檢查過程中,即使理論清楚,卻往往在實際生活中效果不大,要如何才能扭轉?
Q3. 師父為什麼說天下事本身都是中性的,沒有什麼好壞?為什麼這點對學戒非常重要?與戒行的內涵有何關聯?又如何由此「納法成業」?
Q4. 「增上生道」如何才能踏實的產生? 師父如何運用生活中的證據,策勵我們,幫助我們真正的提升?
Q5. 《律海心要攝頌》告訴我們戒體的內涵是什麼? 菩薩戒體的內涵是什麼?師父如何由此引導我們每日行持的重點?
第54堂 P120-145(4/21/2021): 第一组分享资料,
Q1. 戒法的內涵包含哪四樣東西?在行持時一定要記住的話是什麼?什麼意思?
Q2. 戒體的行相是什麼?如何理解「無形的戒體不離有形」?為何必須清楚自己受戒前、後心裡的相狀?
Q3. 何謂「隨相」? 「依體起行」的條件是什麼? 如何才能衡準自己是否具足了條件而能真正「修離」?
Q4. 什麼是戒體? 與「能領之心相」是什麼關係? 任何境界的心境相應中,分為哪些部分?能否持守淨戒的關鍵是什麼?
Q5. 如何才能「善淨心器,必不為惡」? 「測思」為何是「得戒」之因?
Q6. 什麼是「明慧」?什麼是真正的「正知見」? 當遇到「不合理」的境界時,佛法告訴我們什麼是正確的對待方式?請分享自己的經歷。
第55堂 P146-160(4/28/2021): 第二组分享资料
Q1. 為何「法是無情」?對我們修行有何意義? 請配合課本 P2 L4 《濟緣記》所云思惟.
Q2.「法隨心起」告訴我們能持戒、守護戒體的樞紐是什麼?如何透過外境將雜染的業體轉成「必不為惡」的清淨戒體?
Q3. 有宗判戒體是色法,宗大師也判戒體是色法,差別何在?
Q4. 策發戒體的中心是什麼?如何才能檢擇自己有無得到戒體?請配合手抄P136~138 思惟。
第56堂 P160-178(5/05/2021): 第三组分享资料
Q1. 戒體的量如何決定? 戒體總攝有幾種?
Q2. 戒體生起需要哪兩種元素? 請闡述彼此間的關係。 為何戒的功德可以永遠增長?
Q3. 師父說我們現今學佛是處在什麼樣的現況下?怎樣才是正確學習的態度?為什麼「老實」念佛很難? 難在哪裡?
Q4. 何謂「言不一者欲顯相須」? 「作」與「無作」為何不可『「互廢」?彼此如何相依憑?
第56堂 P178-197(5/12/2021): 第四组分享资料
Q1. 什麼是「四心三性」?與我們造業及戒體有和關係?為何「作戒體」一定是善的而「無作戒體」兼含三性?「作戒體」與「無作戒體」的生起/存在有何基本的不同?
Q2. 「一發續現,始末恆有」一發是什麼時候?此時「作」與「無作」是什麼狀態? 之後又是什麼狀態?
Q3. 得戒後,有哪四種情況下捨棄?
Q4. 「三性者別示行陰,三陰唯無記,行陰通三性故。 此句顯非心也。」是什麼意思? 請配合第一節「能領心相」(課本 P42)思惟。
Q5. 師父如何以「等流」及「十二因緣」解釋「無作戒體」?
Q6. 正受戒前為什麼要懺悔?與得戒體有何關係?
第58堂 P201-228(5/26/2021): 第五组分享资料
Q1. 如何從戒的中心意趣的安立上,分出利根、頓根的差別? 發心容易出什麼問題?如何才能正確的發心?
Q2. 發心後,要從何處下手積聚資糧?如何去除障礙?
Q3. 行持要怎樣的標準才能夠達到「攝心為戒」的效果? 如何能加快速度?
Q4. 師父說學佛最容易犯的兩個現象是什麼?如何才能正確的抉擇佛法中的成敗?如何產生法喜?怎樣才算有功德?
Q5. 不論出家、在家,最重要的精神內涵是什麼?
Q6. 師父「常敗」精神的核心是什麼?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心「寧靜、凝細」?
第72堂 P200-224(9/15/2021): 第二组分享资料, 课前共學录影
Q1. 圓教宗以種子喻無作戒體。此處「種子」與世間「種子」有何需要細細簡別之處? 圓教宗主張戒種為「一體三佛之種」,但是行者感得佛果的時間為何有巨大的差別?
Q2. 圓教宗以上品心(菩提心)受戒,感得戒體後,還要再受菩薩戒嗎?原因何在? (也請參考複習前面所學,五戒「預習發戒」之第二支「依境發心的」範圍(課本P24,手抄第三冊P196~252)
Q3. 天台、南山所講之戒體彼此如何對應?有何異同?(也請參考複習課本P54 L7-L10,手抄第五冊P153~P155)
Q4. 師父告訴我們什麼才是「欲了妄情, 須知妄業」真正與圓教宗相應的終極內涵?
第76堂 P288-11(10/20/2021): 第六组分享资料, 課前預習共學,
Q1.「即之一字, 點小為大, 乃是圓宗融會之意。」「即」是出於哪句話?「點小為大」是什麼內涵?如何由此體會圓教宗圓融之意?
Q2. 「故勤觀察、大智由生,即攝善法,名報身佛。」師父引用前面攝律儀戒的句型於攝善法戒:「是故行人常思此行即善法戒,用為報佛方便智慧」。而P57 「立修善誓、受攝善法戒、修方便行。。。名為智德。」受攝善法戒修方便行,為何是「智德」?跟「勤觀察,大智由生」如何連結?
Q3. 什麼是「無分別智」的真正內涵?不了解的人容易犯怎樣的錯誤?如何才能得到「無分別智」?
Q4. 聞思修應以何為重心?否則會墮入怎樣的過患?
第81堂 P76-88(11/17/2021): 第五组分享资料
Q1. 如何破除對大乘難行的怯弱心?師父引廣論「精進波羅蜜」中教授,是如何引導我們由思惟與行持的次第,將畏難變為不難?重點是什麼?
Q2. 來生色身不同了,為何別解脫戒戒體不再有,而菩薩戒戒體卻不會失去?大乘行者也受別解脫律儀,與小乘行者差別何在?
Q3. 聲聞戒與菩薩戒的持犯各以何為主?為何經論上沒有要求六度要做到圓滿?重點在哪裡?
Q4. 菩薩發菩提心何時才能真正究竟?在此之前,嘴上發菩提心,心裡可能還是一片無明,那我們發心還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