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堂 P230-244(2/23/2022): 第三组分享资料, 課前預習共學, 第二组复习
Q1. 道宣律祖從哪四個行相來論戒體所緣境之寬狹?四者間的關係如何? 何者為「作」、「無作」、「受體」、「隨行」?
Q2. 「能緣心」指的是什麼? 為何「為戒因本」?與我們持守淨戒有什麼重要關係?
Q3. 「防非止惡」不是要對治當下的起心動念不令造惡嗎?為什麼說「現在無非可防」?
這段師父有許多修持上非常重要的開示,請討論、分享。
「是非」到底在哪裡?作「學問」真正重要的是什麼?什麼是真正的正知見?為什麼師父說 「對治真正用功的方法」 在 「現在無有防義」?
Q4. 如何善用 「思心所」 從初學時的艱苦到生生增上直至成佛?
第93堂 P273-12(3/9/2022): 第五组分享资料, 課前預習共學
Q戒體門的四個章節,偏重點有何不同?對我們學戒、持戒有何意義? 請複習前面章節。
Q2. 得戒與否的決定因素中,有「定」與「不定」的部分,什麼是「定」,什麼是「不定」?各是什麼內涵?
就「分不定:實法宗與假名宗對五、八、十、具戒 所受「戒支」的內容,主張上有何差異?
就「因不定:發戒時,「三善心」與「三品心」本質上的差異何在? 「三毒」與「三善」生起時的相狀有何差異?
Q3. 戒的基本精神是什麼?發戒時為何一定要普遍生境方可得戒? 「戒」、「善」的根本差異在哪裡?
初受戒時要斷哪五種分別?
Q4. 得戒後就能永斷「惡意」了嗎?若不能,該如何才能持續直至圓滿?
反過來說,如果不可能發戒就永斷「惡意」,又為何一定要一開始就發「邊該生境」這麼大的願呢?
第94堂 P12-41(3/16/2022): 第六组分享资料, 課前預習共學
Q1. 1. 前面說「夫論戒者,普遍生境俱無害心」,但是我們凡夫心量不可能遍緣法界,那我們如何能得戒,並依戒究竟成佛?
Q2. 受戒後貪嗔痴習性仍難改,應如何正確作意、行持,讓自己步步增上,並能在末法時代撐持起教法?
Q3. 五戒、八戒的情境與非情境各為何? 五戒、八戒發戒多少之計數,依論與義準差別何在?依業疏與事鈔的義準計數差別又如何?
第97堂 沙彌律儀要略增註 P10 正面 L3 ~P17 正面 L6, 電子版沙 P5 L-4 ~ P9 L9: 第三组分享资料, 課前預習共學
Q1. 請列舉殺生與不殺生/護生 的果報。
Q2. 殺生罪的對象涵蓋範圍中輕重差別如何?可悔之罪如何悔除?
Q3. 如何由三門造作殺生罪業?輕重有差別嗎? 反省自身最易如何造作殺生業?如何避免?
Q4. 佛制殺生戒的基本精神是什麼?依此,對殺生者與遭殺害者應如何發心、如何利他?
Q5. 學習備覽已兩年,宗體篇中前二門「戒法」、「戒體」是後面「戒行」、「戒相」的前行與根本。
現在學習沙彌律儀的內涵,是否能回扣到前面所學戒法、戒體門的內涵而對律儀的精神有更深刻的體悟?
請舉出您由律儀內容所思惟到的前面章節間之聯結。
第98堂 沙彌律儀要略增註 P17 正面 L7 ~P21 反面 L-2, 電子版 P9 L10 ~ P12 L4: 第四组分享资料, 課前預習共學
Q1. 何謂「盜」?所盜物有哪些類別? 最嚴重的罪是盜什麼物? 為什麼?
Q2. 屬於「偷盜」的行為、手段有哪些?犯盜罪有哪些果報? 可以悔除嗎? 反省自己有犯過哪些「盜罪」? 最容易犯的是什麼?
Q3. 「佛法僧物,各有所屬,不得互用」是什麼內涵?哪些屬佛物、法物、僧物?用了如何論罪?「常住僧物,亦各有所屬,不得互用。」又是什麼內涵?
Q4. 造業以意樂為主,為什麼「盜取七果,持奉其師」罪重如此?「著斧刃蜜,盜取食之者」,如果他的意樂只是為了惜福不忍浪費,罪也一樣重嗎? 犯盜罪的主要條件是什麼?
第99堂 沙彌律儀要略增註 P21 反面 LL1 ~P27 正面 L2, 電子版 P12 L5 ~ P14 end: 第五组分享资料, 課前預習共學
Q1. 佛制不婬戒,於在家五戒和出家十戒有何不同?為何有這樣的差別? 佛陀制不婬戒的原因為何?
Q2. 具足哪些條件即破「婬戒」而犯不可悔罪? 什麼情況可悔? 犯婬戒現世與未來的果報為何? 對「雖婬泆而生,不如貞潔而死 。」有何體會?
Q3. 各國多一夫一妻制,若法律允許「多夫多妻」制,會使現今社會「邪婬」熾盛的風氣改善嗎?
Q4. 何謂「妄語」? 有哪幾種? 「善意的謊言」犯「妄語戒」嗎?
Q5. 何謂「綺語」?佛陀為何戒之? 自己是否容易犯此戒或容易隨喜他人犯此戒? 如何避免?
第101堂 孔雀峽說明會,浴佛及園遊會
第102堂 沙彌律儀要略增註 P30(下) 反面 L-2 ~P35 反面 L-2 五曰不飲酒 ~ 并得三十六失是也: 第一组分享资料, 課前預習共學
Q1. 佛為何制酒戒? 為何「自飲猶輕,與他飲犯重」? 為其害何烈於砒霜?又為何齅酒、暫止酒舍都不行?
Q2. 哪些狀況為酒戒所開許?應如何做才不犯?
Q3. 在家人難免有應酬時,或家人聚會時,甚至只是自己獨處時,小酌一些。以自身經驗,對「三十六失,一飲備焉」有何體會可以分享嗎?
Q4. 貪飲之果報為何?
第109堂 7/6/2022: 備覽複習2-上課錄影
第五組: P63 第五項 先後相生 ~ P71 正辨同異
第六組 :P71 第二項 解二無作 ~ P82 戒體門結束
第111堂 7/20/2022: 備覽略編課本 P84 L4 ~ P84 L12, 補充資料 P295 L7~P296 L10
事鈔云 「問、今受具戒、招生樂果為受為隨」 ~ 學者宜知。
手抄稿第七冊 P59 L6 ~ P81 L10 音檔:50B(00:46)~51A(10:00)
第二组分享资料, 課前預習共學
Q1. 「學」的內涵包括什麼?彼此間的關係、次第如何? 學者易犯的過失有哪些? 「若但讀誦, 非本意也」,那麼背誦經典的意義何在?
Q2. 依律學,受戒後要如何做才算是「學」? 哪些行相結犯「不學無知」?開遮上,「不學無知」有那三開? 而其中「未學,謂勤求道果」如何判開遮?
Q3. 受戒後,招生感果主要是靠什麼?為什麼? 受、隨不可偏廢,二者各自的功用與之間的關係如何?
第113堂 8/03/2022: 課本 P85 L2 ~ P87 end,手抄稿第七冊 P102 L11 ~ P127 L4 ; 音檔:51B(20:01)~52A(22:05)
Q1. 圓教戒體「當發心時,為成三聚」, 行者身處五濁,當如何行,才不致「徒務勤劬,終無所詣」?
Q2. 元照律師「每以兩端開誘來學」,兩端各是什麼內涵?祖師倡「歸心淨土」的意義何在? 真正的淨土殊勝、特別之處是什麼?
Q3. 捨戒捨的是什麼? 何謂「已生善」、「未生善」?
Q4. 佛陀為何開許捨戒?何謂「內凡」? 指哪些道位? 何謂「外凡」?又為何稱「退位」?
Q5. 論「戒相」,應依戒法還是戒行而辨?彼此關係如何?
第116堂 8/24/2022:【研討班教育宣導】系列課程(三)
一、主題:【師長送給我們的大禮——學制】
二、講師:如法法師
第117堂 8/31/2022: 課本 P91 L1 ~ P92 end; 手抄稿第七冊 P167 L12~ P197 L14; 音檔:53B(00:00)~54A(15:03)
第一组分享资料, 課前預習共學
Q1. 止犯特別是由於「癡心怠慢」, 最難對治的是什麼?
Q2. 什麼是造成「止犯」根本的問題?為何能擋住止犯, 就能擋住作犯?
Q3. 「單雙持犯」分哪兩方面?各是什麼內涵? 出家、在家戒在單、雙持犯上的差別何在?
Q4. 何為「能持犯體」?身口與之是何關係?為何《成論》說「三業皆但是心」?
「心王」與「意思」, 「體」與「用」之間關係如何? 「一切事法為所持犯體」又是從何角度解釋二持二犯?
第118堂 9/7/2022: P93 L5 ~ P95 L10. 第三章 成就處所 ~ 如下段記文所引。」
手抄稿第七冊 P197 L15 ~ P219 L11. 音 檔:54A(15:03)~54B(06:04)
第二组分享资料, 課前預習共學
Q1. 請以四心說明 持犯是在哪裡成就? 並以「四心三性」說明持犯的體性。
Q2. 「統論四行,止持有二」: 是指哪二種「止持」?
Q3. 古人從何角度,認為「行前三心,得有持義」?道宣律祖持怎樣的看法?
Q4. 「就治行明止持」說明修行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 如何才能做到「離過」?
第119堂 9/14/2022: P94 L-1 ~ P96 L-2. 第 三節 約三業明四行 ~ 第三章成就處所竟。
手抄稿第七冊 P210 L11 ~ P230 L1. 音 檔:54B(06:04)~55A(13:25)
Q1. 大乘圓教一宗,判「瞥爾一念」即成犯,是犯了二犯中的哪一犯?為什麼? 犯了,該如何?
Q2. 「成就處所」究竟在何處成就?什麼才是真正的「法相」?
Q3. 何謂「動身口思」? 以唯識三種思心所來說,是動了那些思? 何謂「重緣」?本宗(四分律)主要是取事鈔或戒疏的定義判意的持犯?
Q4. 為何學戒者應知道大小三宗之判?南山祖師怎麼說?師父怎麼說?
第120堂 9/21/2022: 課前預習共學
中秋聯誼
第121堂 9/28/2022:P96 L-1 ~ P99 L7 第四章 辨犯優劣 ~ 不疑果報
手抄稿第七冊 P230 L2 ~ P257 L9; 音檔:55A(13:25)~55B(27:25)
Q1. 辨持犯優劣,「化制兩教,辨業天乖」,差別何在?對性罪、遮罪之判罪,化制兩教有何異同?
Q2. 廣論上說成業的條件有哪些?與前面「成就處所」如何相應?
Q3. 哪些心相造成「破輕戒得重罪」?「若不由如此心,偶爾破戒,重翻成輕」,但是師父說真正去檢查的話,我們實在是「偶然不破戒」。要如何才能避免這樣的狀態?
Q4. 師父再次提到戒律上的「可學迷」,「不可學迷」是要警策我們什麼?為什麼「善心造業」仍可能對境界造成損害?化教與制教對此情況如何判?
第122堂 10/05/2022:備覽略編課本 P99 L8 ~ P101 L11 第二項 約三性示相 ~ 此不繁引。
手抄稿第七冊 P257 L10 ~ P286 end 音檔:55B(27:25)~56B(13:12)
Q1. 有哪兩種「慈心造罪」的情況? 何者較重?為什麼? 如何才能避免善心造罪?
Q2. 不善心造業的總相為何?別相有哪些? 伴隨不善心造罪根本的煩惱是什麼?如何判不善心造罪的輕重?廣論「五心」的行相與犯罪的三相、三時如何相對應? 這對我們持戒修行有什麼重要?
Q3. 無記心有哪幾種?各是什麼行相?「無記無業」,為何還有「無記感報」? 「不感總報,非不別受」是指哪種無記,此中怎樣的狀態可開不犯?
第123堂 10/12/2022:2022憶師恩法會前行。
第124堂 10/19/2022:宣導迎奉 五方佛唐卡說明與宣導
第125堂 10/26/2022:備覽略編課本 P101 L12 ~ P102 L3. 第三項 結示傷歎 ~ 意復何窮。」
手抄稿第七冊 P287 L1 ~ P295 end 音檔:56B(13:12)~56B(完)
第六组分享资料, 課前預習共學,
Q1. 「結示傷歎」 中祖師是傷歎什麼? 我們覺得自己有祖師所歎的行相嗎?如果有, 該如何努力?
Q2. 為什麼心對境都是造惡居多?對我們積重難返的習氣,應該如何對治、扭轉?如何思惟動轉心意?有什麼方便嗎?有沒有成功的經驗分享?
Q3. 祖師的教誡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如何才能從中得到最大的利益而不對境起迷再造業?當自己遇到困難,覺得自己不行時,應該如何作意?
第126堂 11/02/2022:備覽略編課本 P102 L4 ~ P102 L-2, 第二節 將心望境辨犯 ~ 後三制報俱異,可知。」
手抄稿第八冊 P1 L1 ~ P21 end, 音檔:57A(00:00)~57B(01:24)
第一组分享资料, 課前預習共學,
Q1. 犯戒造業必有哪兩個因素?此二如何決定罪的輕重?
Q2. 造業的境界「人」中,分哪幾類?造罪輕重次序為何?
Q3. 「化制兩教,辨業天乖」,制教如何判重? 何謂「重同報異」? 何為重? 因何而有異? 「五緣成重」、「六相成重」的內涵有哪些? 是從制教還是化教角度判罪之輕重?
Q4. 「具力業門」是對境?還是對心?各含蓋哪些心、境?
Q5. 師父說修行最重要的是「觀心」, 但是為什麼又說初機的人「境」非常重要?如何次第的修持到「境」不再那麼重要?
第128堂 11/30/2022:備覽略編課本 P106 L1 ~ P108 L5 第三節 單心辨犯 ~ 比之自見。」
手抄稿第八冊 P32 L1 ~ P60 L2 音檔:57B(17:39)~58B(01:46)
Q1. 為何戒離不開業?師父說真正想要學、想種善根,有兩種方法,何者為勝?為什麼?這跟「單心辨犯」有什麼關係?
Q2. 單單以心看,如何辨別犯之輕重?如何演生到「八句」、「四別」? 課本P108~109 元照律師所做的表格,整體輕重次第如何?
Q3. 三心之重相,從起心到完成有哪些行相?應如何防範、對治? 從師父「不好意思」的開示,得到什麼警惕?
Q4. 為何大、小乘對「定業」能否懺除說法不同?
第129堂 121/07/2022:備覽略編課本 P108 L6 ~ P110 L10 第四節 有心無心辨犯 ~ 辨犯優劣竟
手抄稿第八冊 P60 L3 ~ P78 L6 音檔:58B(01:46)~59A(02:08)
Q1. 第四節 「有心無心辨犯」與 第三節「單心辨犯」差異何在? 各是從制教或化教的觀點判?
Q2. 第四位「三時無心不犯」,既說無罪, 為何又說是「犯劣」?
Q3. 師父說,「戒相,不應讓人滯礙難行」,卻又說,「教相一點不能動」,到底如何才是正確的做法?
Q4. 「有心無心辨犯」中判罪輕重的次第如何? 針對四戒的判犯,「無心」的標準有無差別?
Q5.對於『「 前方便」、「中根本」都無心,只有「後成已」時有心』的情況,制教、化教的判法有差異嗎?為什麼?
第130堂 121/14/2022:備覽略編課本 P110 L-3 ~ P111 end 第五章 方便趣果 ~ 使無濫用。」
手抄稿第八冊 P78 L7 ~ P101 L10 音檔:59A(02:08)~59B(14:17)
Q1. 佛陀依三時制戒,對我們造業、修行的成敗有何重要性? 對境擋不住的關鍵何在?
Q2. 判犯時, 三時何時最重? 對造業而言,三時中何時最重要? 與十二因緣如何連結?要截斷造惡或推進造善,要在何處下手?
Q3. 怎樣才是「依體起行」真正的行相?師父說,要能做到「依體起行」需靠什麼重要的「工具」?遇到困境無法突破時該如何?
Q4. 「方便」又分哪三時?判罪輕重差別如何?不了解「業」,戒為何持不好? 結根本罪為何「並攬前因」?
第131堂 12/21/2022:備覽略編課本 P111 L1 ~ P114 L2 第三節 後方便 ~ 相局四位。」
手抄稿第八冊 P101 L11 ~ P122 L11 音檔:59B(14:17)~60A(19:38)
Q1. 「後方便」在制教中結罪輕重如何? 從化教的角度,「後方便」對造業之輕重為什麼會有很大的影響?
Q2. 要如何才能找到、認清自己貪的行相? 貪心圓滿的五相,與造業的「三時」如何對應?
師父強調在廣論談貪相與備覽談貪相的內涵如何不一樣?
Q3. 從「趣果」的角度,造業三時中,何時決定所造業是否會增長或淨除? 如何才能「轉過患為勝利」?
Q4. 何謂「闕緣」? 闕緣的「通名」和「別名」各是什麼內涵?
何謂「闕婆塞緣」?主要二緣是以何區分?又各包含哪些闕緣情況?
《事鈔》又再增加哪一緣?
何謂「亦通亦別」?
Q5. 「境強非中罪,中罪由強而生?是什麼意思?
Q6. 「緣差」的總相、別想各包含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