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堂 1/4/2023:備覽略編課本 P114 L3 ~ P117 L-4 第四項 境差 ~ 二釋疑
手抄稿第八冊 P122 L12 ~ P150 L8 音檔:60A(19:38)~61A(06:37)
Q1. 「闕緣不成」七項中都是緣差,「境差」特指什麼?分哪幾種? 何謂「隨戒並有」?
Q2. 對於「人異境」,「剋心殺張,王人異境而代張處」之例, 古律師與道宣律祖對「張境」、「王境」的判法差別何在? 原因為何? 與盜罪之「攬過五因成五重果」的判法有矛盾嗎?
Q3. 祖師們於「人異境」通列六緣, 是增加了什麼緣? 判罪輕重分「十八句」是根據什麼經典,如何分出的?
Q4. 「不知者不罪」以戒律的角度,正確否? 如果不,為什麼?怎樣才是正確的理解?
第134堂 1/25/2023:備覽略編課本 P117 L-3 ~ P120 end 第一類 通示 ~ 二釋疑心
手抄稿第八冊 P150 L9 ~ P177 L6 音檔:61A(06:38)~61B(25:25)
Q1. 如何定義「想差」? 「義張八位」是哪八位?全是「想差」嗎?如果不是,祖師為何要列八位?
Q2. 「想差」之判罪輕重,怎樣會因「轉想」而「從輕向重」或「從重向輕」?何種戒「互轉」無非究竟?為什麼?
Q3. 「疑心」分哪「八位」?何謂「單疑」,「雙舉」? 各含八位中哪些?疑心如何成「究竟」?
Q4. 因對境「生善心」而止息造惡,為何稱之為「善心息」?律文對「善心息」如何判罪輕重?有哪些因緣可以另人在「未鄰究竟」時忽起善心?
第135堂 2/01/2023:備覽略編課本 P122 L-2 ~ P125 L10; 第二節 校量 ~ 非人非人疑中罪
手抄稿第八冊 P199 L5 ~ P213 L3; 音檔:62A(26:09)~62B(16:31)
Q1. 「校量者即總料簡前七位也」是指哪七位? 「自造」與「置具」在造罪方便多少上差別何在?
Q2. 「剋心」 「大漫」「小漫」在境差寬狹上,差別如何? 請舉例說明。
Q3. 以「心境分別」校量七種闕緣狀況,哪些屬境?哪些屬心?
Q4. 境想交涉中,應當都有八種情況(八句),為何五、八戒律中,只列四句或五句?什麼情況下一定是重罪?Q
Q5. 請依課本124-125之境想句表,試將五戒之全部八句都列出。
第136堂 2/08/2023:備覽略編課本 P125 L11 ~ P127 L4; 第三節 定四五句 ~ 境想分別竟
手抄稿第八冊 P213 L4 ~ P239 L7; 音檔:62B(16:31)~63A(29:36)
Q1. 何謂「轉想」、「本迷」? 二者關鍵差別何在? 在定罪輕重上之差別如何?請舉例說明。
Q2. 境想分別中「互四五句」分哪兩種情況? 為何會如此互轉?
Q3. 境想五句中,以制教判同屬中罪的境想,以業道來說,卻仍有輕重之分。請就:
a. 疑、想
b. 本境、異境
分辨境想各句之輕重差別
Q4. 為何師父说六道輪迴中, 唯有人能修行? 人最殊勝能力是什麼?對自己有何策勵?
第138堂 2/22/2023:備覽略編課本 P125 L11 ~ P127 L4; 第三節 定四五句 ~ 境想分別竟
手抄稿第八冊 P213 L4 ~ P239 L7; 音檔:62B(16:31)~63A(29:36)
第一組主帶,課前預習,
Q1. 四重戒(殺盜婬妄),以剋漫角度判, 何者犯、何者非犯? 婬為何不論剋漫?
Q2. 心與境交涉時之「錯」與「誤」的差別為何? 對婬戒的判犯而言,有錯與誤的差別嗎?
Q3. 盜以「小漫」意樂,什麼情況不犯,什麼情況又會轉不犯成犯? 若以「剋心」行盜,「錯」與「誤」的情況如何判?為什麼? 請舉例說明「錯」與「誤」的情況.
Q4.《善生經》:「盜金得銀,還置本處,不得盜罪。」但律判,男想盜女物者犯, 理由為何?
第139堂 3/01/2023:備覽略編課本 P125 L11 ~ P127 L4; 第三節 定四五句 ~ 境想分別竟
手抄稿第八冊 P213 L4 ~ P239 L7; 音檔:62B(16:31)~63A(29:36)
Q1. 殺盜婬妄四重戒, 在前方便時以何種剋漫心,令至臨境時不論錯、誤,皆判犯?
殺戒與盜戒, 於剋、漫三心中, 臨境時「錯」或「誤」的情況下, 判犯有何異、同?
剋心造殺,為何「誤」亦判犯?
Q2. 小漫心妄語,臨境,「錯」與「犯」的情況, 判犯為何不同? 為何「增上慢」者說大妄語,不犯重罪? 這是屬於「錯」 還是「誤」的情況?
Q3. 「別簡性重」第二節錯誤、第四項「妄」之科判, 為何「初明三趣」下, 小漫之判犯為「錯犯、誤非」, 為什麼「二對人趣」(亦即小漫) 之判犯卻是「錯誤俱犯」?
「三就凡聖二法」中, 同樣說錯,卻有不同判法,主要分別處何在?
Q4. 「身口互造、兩得相成」,由「口」令他人造殺、盜、婬業, 自己何時罪成? 他人與自己結罪輕重如何? 妄語戒如何「身口互造」? 如何結罪?
Q5. 實法宗與假名宗對身口意三業互造的說法有何不同?
第140堂 3/08/2023:
備覽略編課本 P136 L10~ P138 L12 第四節 教遣 ~ 還成本淨。」
手抄稿第八冊 P292 L9~ 第九冊 P19 L5 音檔:64B(13:32)~65B(00:52)
Q1. 「教」 與「遣」的主要差別何在? 四重戒中, 為何殺、盜二戒「有教無遣」? 婬、妄二戒為何「遣重教輕」?
Q2. 教人殺、盜, 那些情況 「能教者」 無犯戒之罪? 「所教者」 何種情況不犯?
Q3. 「重犯戒」分那兩種? 各是什麼內涵? 《十誦律》與《四分律》的「重犯」各是指那種?
Q4. 受戒時能總發一切靠的是什麼? 為何 「別解脫戒」 是個別、個別結犯? 與道、定共戒的差別何在?
Q5. 何謂「懸擬」? 受戒後到臨境能「欲染不生」, 要靠怎樣的前方便? 若有所犯, 該如何還淨?
Q6. 師父說, 「重犯戒」 章節最重要的重點是在那一段? 請反覆詳細的聆聽、研讀師父對這一段的開示(手抄 P10 - P19), 持戒能否清淨的精要盡在此中.
第141堂 3/15/2023:
灣區大規模的停電, 班上住在停電區的同學很多, 今晚課程就暫停一次
第142堂 3/22/2023: 課前預習
觀看法師 「與智者交朋友」 系列的影片
第143堂 3/29/2023:備覽略編課本 P138 L12~ P139 L3 資持釋云「初二句囑其所吿~ 別簡性重竟
手抄稿第九冊 P19 L6~ P32 L6, 音檔:65B(00:52)~65B(25:57)
Q1. 師父說:整個修行無非「方便、正念」!「止持」即「方便正念、護本所受」,請問「方便、正念」的功效為何? 末法時代的修行人應如何以此修持?
Q2. 煩惱生因的六因中彼此關係如何? 了解後,要如何才能讓自己從煩惱積習中,「日日如新」, 蕭然面對森然萬境?
Q3. 修行為什麼要了解、注意「功德」?
Q4. 由於我們不能努力「攝慮」,故「對境不能不犯」. 「攝慮」是什麼行相? 犯後又不能懺悔清淨的原因是什麼?
第144堂 4/05/2023:備覽略編課本 P139 L4~ P140 L2 第九章 廣斥愚教~ 在心不唯教也。
手抄稿第九冊 P32 L7~ P53 L14 音檔:65B(25:57)~66B(04:08)
Q1. 師父認為學戒之人學習行相的下限、上限為何? 這對自己學律有何啟發?
Q2. 道宣律祖在「持犯總義」之最後「廣斥愚教」的憂心何在? 「愚教」是指什麼樣的相狀? 是如何造成的? 又會產生怎樣的後果?
Q3. 《法華經》化城喻, 《涅槃經》楊樹黃葉止兒啼喻,到最後「決了權疑,同歸常住」, 說明什麼? 不了解此中真意, 對自己造成什麼毀傷?
Q4. 「鹿野初唱」時「說小悟大」和「雙林告滅」時「說大悟小」,證成什麼重要的道理? 「為實施權」的「實」是什麼? 「權」是什麼?
第145堂 4/12/2023:備覽略編課本 P140 L3~ P141 L10; 事鈔續云「故世尊處事~ 持犯總義竟 手抄稿第九冊 P53 L14~ P73 L6; 音檔:66B(04:08)~67A(08:01)
Q1. 律祖從哪些角度說明三學的次第以戒為先?為什麼師父說,真正要學戒,非學論不可?
Q2. 「輕弄真經,自重我教」是什麼行相? 此行相的根本因是什麼?
Q3. 祖師引《百喻經》的譬喻,感嘆學者「相非滅法」. 師父警策我們應如何隨時檢點自己?以辯論教理為例,辨明法理的目的為何?與人爭辯應注意什麼錯誤的行相?
Q4. 師父如何期許這個世代的修行人,從開始時對戒的內涵把握不清楚, 到最終能如理如量行持戒律,進而深入定、慧?
Q5. 修學佛法什麼最難? 遇到不順的境界出現的時候,應如何抉擇、警策自己?
4/19/2023:
有性由法師等五位法師,利用在北加轉機期間蒞臨北加福智
第146堂 4/26/2023:
備覽略編課本 P194 L1~ P196 L10 懺悔篇~ 第一門略分化制通局竟
手抄稿第九冊 P73 L7~ P100 L6 音檔:67A(08:01)~67B(21:21)
Q1. 「懺」、「悔」二字的的義意為何? 為何必須即時懺悔?
Q2. 我們為什麼會造罪? 犯相的根本何在? 又為什麼說「罪根叵得」呢? 如何才能徹底去除罪因、不牽後果?
Q3. 懺悔如何才能得力? 力量從何來? 師父對我們「心提不起來」的相狀有哪些警策? 又如何引導我們在這種狀態下調整自己走上去?
Q4. 佛陀認為犯四重罪的人,在那些條件下不算破戒? 為何真正悔改會「生護法心」? 怎樣是最好的「護法」?
Q5. 師父為何說「善業勝故,犯心輕故」這兩句話要認真仔細檢查? 要檢查什麼? 「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與懺悔何關?
第147堂 5/3/2023:
備覽略編P196 L11~ P199 L8 第二門 別明化教二懺 ~ 第一章對顯二懺竟。
手抄稿第九冊 P100 L7~ P129 L6 音檔:67B(21:21)~68B(04:18)
Q1. 為何「理懺」是對於利根者的? 「理懺」是由何方法、次第遣除罪業? 修「理懺」者,需要「事懺」的形式嗎?
Q2. 「事懺」有哪些懺法? 雖屬頓根, 不需了解教理嗎? 要如何才能依「事懺」令罪業轉報或輕受? 關鍵何在?
Q3. 「理懺」 與「事懺」是二分法嗎? 試以四力懺悔的「對治力」為例, 說明理、事二懺實際的關係.
Q4. 師父說末法眾生最易犯的重罪是什麼?應如何避免? 要如何防範自己犯下「三時俱重」、「三毒具足」的重業?
Q5. 元照律師統攝上、中、下根器眾生對於修行理懺、事懺的行相分為那四種?各個的優劣如何?
第148堂 5/10/2023:
備覽略編課本 P199 L9~ P208 L2 第二章 重廣理懺 ~ 第一門敬佛儀相竟
手抄稿第九冊 P129 L7~ P160 L2 音檔:68B(04:18)~69A(21:25)
Q1. 「事非我生,罪福無主.分見分思、分除分滅.」「見」、「思」、「除」、「滅」 各是什麼內涵? 了知無性空理後, 事相上如何行才是正確的修持? 「如如不動」是怎樣的境界?
Q2. 為何「隨事觀緣」可以「無罪不遣」? 修學佛法,能步步深入、增上, 最重要的是什麼?
Q3. 懺悔要得力重點在哪裡? 末法眾生少有利根上智之人, 無法做到「隨所施為,恆觀無性」時, 該如何入手去努力?
Q4. 別行篇對在家居士修行的重要性是什麼? 為何祖師說「既知多過,彌須大慎」? 我們有自知多過嗎? 有哪些過? 知過後, 應當產生怎樣的心情?應當如何做才能改得過來?
Q5. 為何佛在舍衛城九億人家, 僅「三億見、聞」? 為何廣論精進度中說「於惑業功能,三事應我慢」?
第149堂 5/17/2023: 備覽略編課本 P208 L3~ P213 End 第二門 入寺法式 ~ 第二門入寺法式竟
手抄稿第九冊 P160 L3~ P186 End;音檔:69A(21:26)~69B(完)
Q1. 寺院對我們的意義為何? 進出寺院心裡應行與應遮的行相有哪些?
Q2. 進入寺院, 行為上應行的次第如何? 為何不應見僧過? 若見到有所欠缺之處, 應如何作意? 怎樣才是「真護法」?
Q3. 道宣律祖說保護我們不犯過有什麼重要的方法? 「道俗相資」是什麼內涵? 祖師從何角度引導我們「不拾僧過」?
Q4. 「眾僧良福田,亦是蒺藜園」的內涵,對我們持戒、修行有什麼重要的指導?
第150堂 5/24/2023:
備覽略編課本 P214 L1~ P227 L4 第三門 造像塔寺~ 第四門瞻視病人竟
手抄稿第九冊 P189 L1 ~ P219 L11 音檔:70A(00:00)~70B(19:30)
Q1. 古來造經像能「每發神瑞、光世生善」, 現世造像者與古時造像者之態度、心力主要的差別何在? 師父引「高僧傳」中的公案,是在說明什麼? 又為什麼在此處, 告訴我們真正重要的是懺悔?
Q2. 如何會造成「寺法滅」?
Q3. 佛立制「瞻視病人」用意為何? 應如何做? 為何供養病者可得等同供養佛的利益?
Q4. 瞻視比丘病者, 親疏次第如何?有哪些注意事項? 應如何勸導病者? 應說/不應說的是什麼?
Q5. 瞻病者與餘人對病者勸導主要差別何在? 對臨終者說他一生所修善行目的為何?
第151堂 5/31/2023:
備覽略編課本 P227 L5~ P231 L2 第五門 離諸非法~ 《十誦》通開,諒在於此。」
手抄稿第九冊 P219 L12 ~ P239 L3 音檔:70B(19:30)~71A(14:27)
Q1. 請僧應依何僧次? 為何不當「別請僧眾」? 如何開緣? 如此做法的意義?
Q2. 《五分》、《賢愚》對「惡戒者」有不同的簡擇, 元照律師 對此如何說明? 受供者與施者重要的原則為何?
Q3. 佛法中平等的根據為何? 對於僧物, 出家僧與在家人間之「與」、「受」的軌則為何? 如何避免「壞法」?
Q4. 各論典對「與俗人僧物」,有哪些開緣? 開緣的意趣何在?
第152堂 6/7/2023:
備覽略編課本 P231 L3~ P237 L10 第三節 示污家 ~ 第五門離諸非法竟
手抄稿第九冊 P239 L4 ~ P255 L14 音檔:71A(14:27)~71B(10:16)
Q1. 什麼情況叫「汙家」? 背後主要的意涵是什麼? 有什麼過患? 什麼情況下可開緣?
Q2. 《十輪經》主張破戒比丘, 俗家不可治,且應敬護, 原因何在?
《涅樂》和《大集》卻「勸俗治惡」, 是何道理? 治者與被治者需要符合什麼條件?
Q3. 佛法禁食肉、蜂蜜, 穿蠶衣的原因是什麼? 師父對吃素者的態度有什麼提醒?
Q4. 佛法戒畜養貓狗的原因是什麼? 現在的貓狗只吃貓食、狗食,畜養是否就非惡律儀?
第153堂 6/14/2023:
備覽略編課本 P237 L-1~ P240 L13 第六門 出家宗致 ~ 而己以塚間離著.」
手抄稿第九冊 P255 L15 ~ P277 L14 音檔:71B(10:16)~72A(11:30)
Q1. 《南山律在家備覽》主要是引導在家人如何持戒、走上去. 為何在最後,弘一大師要寫「出家宗致」?
Q2. 沙彌為置的安立,意趣何在? 雖然剛剛捨俗出家,沙彌的心理上與行持上應如何掌握?
Q3. 出家真正的好是什麼? 想出家前應當先仔細思惟哪些問題? 必須先具備的哪兩個條件?
為何要具備這樣的條件才應出家?
Q4. 為何要「出家文證」? 師父說「世間的進步」與「佛法的進步」差異何在? 過程和法上有何不同?
第154堂 6/21/2023:
備覽略編課本 P240 L14~ P242 L11 第二項 引誡勸修 ~ 抑制如王臣禁斷.」
手抄稿第九冊 P277 L15 ~ P295 L4 音檔:72A(11:30)~72B(13:28)
Q1. 出家前未建立正確知見的過患為何? 出家正確與錯誤的所求各為何?
Q2. 何謂「道」? 其真正的內涵是什麼? 為什麼要修道? 如何走修道的路?
Q3. 「染」的根本是什麼? 行相有哪些? 祖師如何勸誡我們對治染著?
Q4. 如何「能於日用所行所學觸境無染」?
第155堂 6/28/2023:
備覽略編課本 P242 L12~ P244 L12 第四節 明出家已行凡罪行 ~ 三 涅槃
手抄稿第九冊 P295 L5 ~ 第十冊 P13 L6 音檔:72B(13:28)~73A(18:56)
第五組主帶,第四組複習
Q1. 出家後為何還會造作種種在家人的不善行?生這些罪的根本是什麼? 出家的目標為何? 怎麼樣才能達到這樣的目標?
Q2. 何謂「師心妄造」? 為何會出這樣的問題?
Q3. 「出家二縛」為何是毀戒的根本? 要如何才能避免這樣的過患? 「二癰」指什麼? 應如何對治?
Q4. 印光大師不贊成人出家的意涵是什麼? 白衣可生天, 出家可墮落的關鍵何在?
第156堂 7/05/2023:
備覽略編課本 P244 L13~ P246 L1 第五節 明出家已行凡福行 ~ 要而言之、不過三種.」
手抄稿第十冊 P13 L7 ~ P34 L7 音檔:73A(18:56)~73B(29:38)
由第一組主帶,第五組複習
Q1. 持戒清淨的必要條件是什麼? 標準如何判定? 是怎樣的心行相?
Q2. 為何即使持戒,未必能跳出輪迴? 甚至增生下業? 問題出在哪裡? 持戒真正的宗要何在?
Q3. 「世禪」與「出世禪」在因與果上的差別如何? 「多聞」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怎樣的偏失會讓「多聞」反成下業?
Q4. 為何「營事」對大乘行者極端重要? 所營何事? 為何同樣「營事」,果報差異極大?要把握什麼原則?
Q5. 為何會「徒行無詣」, 要如何不落為如此? 這一切最重要的是什麼?
Q6. 修行聖道要從修改、反省自己習氣做起,我們常犯的行相是什麼? 師父給我們的的訣竅是什麼?
第157堂 7/12/2023:
備覽略編課本 P246 L2~ P250 L9 《業疏》續云:「一者小乘人行. ~ 第一章出俗本意竟
手抄稿第十冊 P34 L8 ~ P63 L4 音檔:73B(29:38) ~74B(12:30)
第二組主帶,第一組複習
Q1. 聖道行分為哪三種根性? 各自所修行相為何? 南山祖師與與元照律師所依有所相違嗎? 此三種性, 又依何標準分為兩類? 聲聞戒是專為聲聞行人立的嗎? 如果不是, 為何目標而立?
Q2. 修學佛法有哪兩類大犯? 然而判犯與否卻不一定, 所依持的標準是什麼? 請舉例說明.
Q3. 於厭離生死, 聲聞乘最清淨的戒相是如何? 而對菩薩乘人而言, 為何反是最大的破戒? 他們心行上主要的差別何在?要如何才能最後「趣一佛乘」?
Q4. 「二乘戒緣身口」但是為何會淪為「世善法」,如何才是真正持戒精嚴?
大乘戒分哪三品?與小乘戒的重點差別在哪? 要如何才能守護好「大乘行者」的心行?
Q5. 菩薩戒的開合,以何為標準? 要到什麼樣的修行境界,才能「隨所動用皆離過」?
Q6. 為何「持息世譏嫌戒, 與性重戒無別」? 最主要掌握的根本還是在哪裡?
第158堂 7/19/2023:
備覽略編課本 P250 L10~ P252 L6 第二章 先說苦事 ~ 第四別行篇竟
手抄稿第十冊 P63 L5 ~ P92 L10 音檔:74B(12:30) ~75A(18:27)
第三組主帶,第二組複習
Q1. 出家有哪些苦事? 為何想出家,要先為其說苦事? 為何「初雖慈許,終有退敗」?
Q2. 雖說「佛教之中,一食為本」, 但是印度、其他地方,不同寺院,有不同做法, 師父說要把握住的中心是什麼?
何謂「一住」? 為何菩薩行人不准超過七天? 「多學」要學到什麼程度?
Q3. 《四分律》中列出家有哪十苦? 為何有人可以不為這些「身苦、心苦」所障, 全心學習?
Q4. 剛出家的沙彌有哪五德? 這些只是剛出家之沙彌的行持綱要嗎 ?
發心出家最根本應常繫心念的宗要是什麼? 為什麼此項最重要?
Q5. 父母是大恩田,中國文化中將孝悌奉為君子仁道的根本, 與出家「永割親愛」的精神相抵觸嗎? 為什麼?
Q6. 出家五德讓我們了解, 修學佛道的次第與目標是什麼?
第159堂 7/26/2023:
如何護持談持犯 廣論課本 P122 , P195
備覽手抄稿第十冊 P92 L11 ~ P119 L5 音檔:75A(28:53) ~76A(16:39)
第四組主帶,第三組複習
Q1. 戒體與戒行的內涵為何? 為何從業上看兩者是一樣東西?
Q2. 《瑜伽師地論》中業究竟的「五相」, 與《廣論》中的「四相」彼此關聯如何?
不論「五相」、「四相」都將造業之意樂列為抉擇業之輕重的要素, 請問備覽在何處闡述戒之判犯輕重亦由意樂而有不同開合?
Q3. 以「殺」 為例, 請以「戒」 與「業」的角度, 列出各自「究竟」的條件.
試以「四相」的公式, 判別「不告而取他人珍貴物品」之犯相.
Q4. 犯罪四因中, 最根本的問題何在? 行相為何? 對治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精進持戒不放逸的關鍵何在?
第160堂 8/2/2023:
廣論十二因緣 廣論課本 P181
備覽手抄稿第十冊 P119 L6 ~ P138 L13 音檔:76A(16:39)~76B(29:14)
第五組主帶,第四組複習
Q1. 何謂「遮詮」、「表詮」?為什麼佛法上有很多地方都用遮詮而不用表詮?如何才能正確把握比量智?
Q2. 何謂「無明」?如何對治? 何謂「明」?明了的次第與內涵為何? 這樣得到真正的智慧?
Q3. 法稱論師與無著論師對無明的見解有何差別? 「愚蒙」分為哪兩種?分別感得什麼果報?
為何薩迦耶見叫「壞聚見」?
Q4.「識」有哪幾種詮釋?何謂「因位識」?何謂「果位識」?彼此的關係為何?漢系說的阿賴耶識有什麼特徵?
Q5. 「名色」如何形成? 如何由「名色」成就「能受用者」?
「三事和合觸」是指什麼? 如何由「觸」到生出「愛」, 再由「愛」到「有」? 為何 「愛」支是修行關鍵?
Q6. 何謂有為相?不立四相, 只立三相到意趣何在?
第161堂 8/9/2023:
廣論十二因緣 廣論課本 P184
備覽手抄稿第十冊 P164 L2 ~ P186 L11 音檔:77B(13:30)~78A(22:16)
第一組主帶, 第五組複習
Q.1 「識」、「愛」、「取」在有情生死流轉中,如何作用? 「愛」、「取」的行相為何? 根源為何?
Q2. 十二有支與「四相」如何對應? 何謂「因位識」? 與十二有支、四相如何對應? 為何叫「因位識」?
由「因位識」成就為「果位識」需要什麼助緣?
Q3. 十二有支與「惑、業、苦」三者如何對應? 如何輾轉輪轉?
Q4. 「中有」強烈的力量由何而來? 十二有支哪些支次第生成「我愛已生故, 無始樂著戲論已薰習故」的力量? 這給我們什麼警惕?
第162堂 8/16/2023:
廣論十二因緣 廣論課本 P184
備覽手抄稿第十冊 P164 L2 ~ P186 L11 音檔:77B(13:30)~78A(22:16)
第二組主帶,第一組複習
Q1. 請說明「識」在「結生」過程中的功用. 「結生」整個過程的「總相」與「別相」為何?
Q2. 何謂兩重因果? 如何決定識種下一生是否感果? 如何決定兩世圓滿或三世圓滿?
Q3. 為什麼我們一生都在「受」支當中? 「受」支與「愛」支在兩重因果中是什麼樣的關係?
為什麼整個修行的關鍵在此?
Q4. 如何能夠截斷自己隨往昔不善的業習氣流轉,掌握來生增上的因? 這個過程的次第為何?
第163堂 8/23/2023:
廣論十二因緣 溫習南山律 廣論課本 P185
備覽手抄稿第十冊 P186 L12 ~ P207 L 音檔:78A(22:16)~79A(00:27)
第三組主帶,第二組複習
Q1. 造業必感果, 除了哪兩種狀態? 修行過程中如何能保證往昔惡業不感果?
Q2. 為何《毗尼決定經》說人天乘是引誘方便? 不論大、小乘修行, 如何能保證即使一生不能證果, 今生努力不唐捐,來生還可以接續?
Q3. 佛制戒真正的中心是什麼? 團體、善知識對大乘行者的重要性何在?
Q4. 師父為何在南山律在家備覽後面再講十二因緣? 是希望幫助我們修行上達到什麼功效? 十二因緣與戒的關聯是什麼?
Q5. 弘一大師認為學律者「知」與「行」, 孰輕孰重? 佛教破壞正法有哪些現象?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第164堂 8/30/2023:
溫習南山律 備覽手抄稿第十冊 P207 L3 ~ P226 L4
音檔:79A(00:27)~79B(09:34)
第四組主帶,第三組複習
Q1. 持戒為什麼不能未做先畏難?
佛涅槃前開示「自今已去,為諸比丘捨雜碎戒」但是未說「雜碎戒」的範圍. 弘一大師如何指導後人?他所訂的最低標準為何?
Q2. 制教、化教二者關係如何? 為何了解制、化教的關係對大乘行者猶為重要?
Q3. 何謂「納法成業名體」? 與十二因緣有何關係? 從初學戒到能「依體起護」有清淨戒行的次第為何? 什麼是真正的「行」?
Q4. 戒相功用何在? 真正的內涵是什麼? 「法體行相」為何互為因果?
第165堂 9/13/2023:
溫習南山律 備覽手抄稿第十冊 P226 L5 ~ P247 L10 音檔:79B(09:34)~80A(19:43)
第五組主帶,第四組複習
Q1.
第166堂 9/20/2023:
溫習南山律 備覽手抄稿第十冊 P247 L11 ~ P268/End 音檔:80A(19:43)~80B完
第一組主帶,第五組複習
Q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