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文:國文是我的相對弱科。上大學後就沒再碰國文,基本的國學常識跟經典古文都忘在高中了,所以一開始沒什麼頭緒。還好有陳元老師,帶我重新來過一遍。老師的課本按照經史子集,選出其中經典的古文當作主幹,並且補充超多背景知識。每次上課都像是在聽故事,很有趣,也讓我印象更深刻。雖然一開始會覺得這很花時間,但把背景脈絡理清,對理解古人的文章很有幫助。此外,醫古文跟論孟也是大重點,只要上課認真抄筆記,複習時把課文讀熟,做題目就不會有太大問題。老師的兩本總複習是精華所在,我在課程尾聲才開始寫裡面的題目,最好是平時就多寫,尤其改錯、讀音等,很多都是重複出現的考古題。把不熟的整理在平板,考前再順過一遍,在考卷上再見到時就會信心十足。國文相對於生物、化學比較沒有進度帶來的壓迫感,所以在備考的前期容易被忽視。確確實實來班上課、做題目(不要求自己寫完,但有寫的題目要確實訂正),保持對國文的熱度。
化學:我的普化跟有機都是選方智老師。老師上課很常用一些傳神的比喻,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老師上課也常串連普化跟有機,有的時候普化不久前才上到的概念,在有機又出現,老師就會提出來幫大家統整,也提醒了我還有哪些部分不熟。《普化歷屆試題》囊括後中西私醫過去數十年考古,基本上寫這本就非常夠了。對第一年的同學來說,題目真的很多,我的作法是不用一次寫完所有進度內的題目,可以按照年份或學校分次寫,每寫一輪都是一次複習,也可減輕最後總複習時前面都忘光的壓力。
有機化學是我認為最棘手的科目。我第一年上到第三章烯類的各種反應那裡就跟不太上了。讀什麼忘什麼的感覺,讓我很挫折,後面幾乎放棄這科。第二年我認為要更積極面對。老師幾乎每次上課都會發小考卷,我的實力尚不足以當天完成,就帶回家寫,下週再找老師檢討。反應題的每個選項都親自推過一次機構,有問題就下課後去請教老師,總之要搞懂每個選項為什麼對或錯。我覺得有機最重要的就是大量做題,藉由題目釐清觀念,所以第二年參加老師的進階題庫班,藉由大量演練題目加深理解。另外,總複習一定要參加,老師會把一整年的內容打散,重新整理,從不同主題切入,加深印象。我在考前衝刺時專注寫總複習題本與題庫班的課本,進步許多,讓我這個有機門外漢也可以一窺有機的奧妙。
生物:生物對我來說是從零開始。我高中念二類,大學科系跟生物完全無關。剛踏入這場考試時連ATP是什麼都忘了。劉旭老師讓我有機會重新認識生物。老師的教學由淺入深,強調每個範圍都要顧到,不會偏重某些章節。生物學的範圍很大,準備起來真的不容易。今年的中國醫出了很多演化跟生態學,前所未見,我自己在考前寫考古題時也忽視了這塊,還好平常上課有跟著老師,才沒有失分太多。所以我覺得最好每堂課都要上,因為老師上課講的一句話很可能會在考場上救你一命,而這是自己讀書讀不到的。很多人覺得生物就是背科,我一開始也是這麼想的。但每次回頭複習,會發現其實生物有很多隱藏邏輯,是之前沒有注意,課本也不會特別提到的。每次多發現一點,都覺得很有趣,死記少了,理解多了,負擔就少一些。不可否認,生物還是需要倚靠大量記憶,所以定時複習、寫題目是很重要的,而劉旭老師的題本就提供很充分的練習。除此之外,對於那些真的記不起來、讀幾遍忘幾遍的內容,我平時就會整理在閃卡,進考場前再拿出來瀏覽一遍,確保沒有漏網之魚。
英文:先講一下我學習英文的背景。我ㄧ直都是接受台灣體制內的英語教育,不曾讀過雙語學校、ESL之類的。大學之後對英文漸生興趣,偶爾看一些英文的小說、非小說書籍等,多益最高到980。
雖然我的英文有一定基礎,但文法一直是我比較忽視的,姜威老師的課幫我補齊漏洞,讓我除了依靠語感解題(有時候會出錯),還可以更有邏輯的去看英文。老師鉅細靡遺的文法教學,讓我可以解構句子,輕鬆抓到重點。有系統的學文法,確實有助於閱讀理解。我通常都是在課堂上把內容消化,回家就不需要再複習。偶爾讀文章會碰到比較罕見的文法或句型,再回去翻課本做確認。
我把重心放在讀文章、查單字、背單字。後中西醫的英文,沒有建構龐大的字彙量是無法考出好成績的。我習慣自己做單字筆記,所以素材很重要。老師會在群組分享很多英文新聞,可以從裡面找到很多單字的用法。另外,我也追蹤很多國外媒體的Instagram帳號,讓這些文章充斥我的版面,沒事就多看,看到不會的單字、片語等就記錄下來,待日後整理。讀文章的時候,盡量訓練自己不要翻成中文,直接用英文理解。一開始真的很難,可能跟背單字的習慣有關。如果是一個英文單字配一個中文解釋的背法,就會不自覺的把句子映射到中文,然後才能理解。這會拖慢閱讀速度,文章越長差距越明顯。
剛開始備考時,我蠻著迷於背GRE單字,這給我一種錯覺—我懂很多母語人士才會的高級字彙。直到我發現自己的字彙呈現M型分佈,簡單的跟冷僻的會,中間的卻不熟,然而這些才是大量出現在文章的單字。他們有些看起來不難,但延伸意思超多。英文一字多義的情形非常普遍,老師上課也常說越簡單的單字用法越多,這種字我會特別留意。他們不太會是字彙題的主角,但可能在克漏字、閱測跟你say hello, 要依據上下文才能判斷文意。相比起來,看似高深的GRE單字實際上反而好處理,因為內涵相對單純。總之,我不會特別偏好某一類單字片語,只要是文章出現,而我不會的,都被納進單字庫。
我習慣用ChatGPT查單字, 以線上字典輔助。ChatGPT給我單字的所有解釋、近義詞、搭配詞、例句。背單字的部分,我用閃卡,其中一面寫單字,另一面是我查到的近義詞、搭配詞或例句,並利用間隔重複(spaced repetition)規劃背單字的進度。根據間隔重複,每次複習的間隔會逐漸拉長。因此,我想到用「費波那契數列」作為間隔天數:1,1,2,3,5,8,13,21,34,55,一回單字走完流程約五個月,可以複習10次。假設1月1號背第一回,複習的日子會是1/2(+1)、1/3(+1)、1/5(+2)、1/8(+3)…一直下去,並預先把日期記下來以利追蹤。同時,每天都會有新一回單字要背,所以時間久了,每天都會複習到10回單字。從最新到最久以前的單字,都會碰到。這是我摸索過覺得既可以兼顧舊的、又背到新單字的方法。當然,可以自己設計任何的間隔長度,不一定要什麼神秘數列,每一回的單字量也可以依照自己可負擔的情況設定。我設在7個,這樣一天就會複習到70個單字。如果有不記得的單字,我會在他旁做一個記號。下次再碰到,如果記得了,我就擦掉;不記得,就再加一。最後一次複習該回單字時,如果還留有做記號的單字,再把他丟到新的一回,重新輪迴,直到記起來為止。每天確實執行,沒有中斷(如果中斷隔天就要背兩天份的量),一年下來單字量會很驚人。
總結我的方法,就是大量閱讀素材,從裡面找不會的單字片語,納入自己的單字庫中,透過一次次複習鞏固記憶。我認為多讀多看很重要,文章(或影片)有上下文(context)、有故事,加深你對單字片語的印象與理解,比起單純背單字書,我認為效果更好。我覺得英文相對於理科,易學難精,而背單字是很值得投資的一件事情,只要有計畫跟堅持下去,不用很強的理解力,也一定看得到成果。
最後,這是我覺得適用於自己的路數,未必適用所有人。因為我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在複習文法、寫題目,所以投入閱讀、查單字的時間就變多。但一般人可能無法花那麼多時間在整理單字,那就直接背單字本裡的單字就好了,但是記得採用間隔重複!此外,如果目前還無法直接吸收文章,需要一直丟google翻譯,表示還是需要多做閱測,藉由題目找到自己的盲點。
一些心態跟方法:
用app追蹤讀書時數,並不是強迫自己得每天讀滿多少小時,而是在念了一整天之後,看到累積的時數又增加了,就是一種鼓勵。這就是《原子習慣》說的「把獎勵可視化」。考前的最後一個月,平均每天讀8到9小時(上廁所、划手機、中午休息暫停計時),對我來說已經是極限了。
把自己最弱的一科設為每天第一個讀的科目,確保每天都充分接觸到他。我最弱的科目是有機,在考前衝刺時,是有機開啟我的每一天。強迫自己正視最想逃避的事物,方能突破。
「初次學習,必會遺忘」。對我們考生而言,最大的敵人就是遺忘。我也很討厭讀了又忘,但我發現遺忘不完全是壞事,我們可以藉此檢視自己沒有充分理解的地方。當初可能是靠博學強記,並不牢固,因此時間久了就忘了。如果一直記不起來,不妨找找看,有沒有另一個面向可以切入,跳出舊思路的迴圈,可能就記起來了。
最後想說:我是一個容易負面思考的人,在備考過程中也有無數次的自我懷疑。尤其是越接近考試,這種焦慮越明顯。還好我有維持穩定的作息,沒有強迫自己熬夜讀書(書是讀不完的,不如早點睡,隔天精神飽滿再讀),最幸運的是找到一起前行的夥伴,互相支援。感謝三元,在準備中國醫面試時,提點我的不足。最後就是謝謝家人的陪伴,你們見證我的起起落落,光明面跟黑暗面,陪我走過這段風雨飄搖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