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醫成績:筆試282 口試28.1  英文(含英檢)51.75 生物生化112.5 物理化學117.75

 

💪推薦師資:英文/張文忠  物理/林立言  化學/林立言  生物/劉旭  生化/葉仲

 

 📚選擇課程:現場面授+雲端視訊


👉物理:林立言老師

         跟多數考生不太一樣的是,雖然我自己是藥學系,但是物理從高中就是我自己比較拿手的科目,所以像是古典物理的範圍我都還算是可以掌握,基本上老師的授課內容也跟高中差不多,只是有引入一些普通物理的微積分手法,但我自己算是很喜歡老師的電磁學架構,因為在先修課就有先建立一些基本觀念,所以在正課時就不會那麼陌生,公式的推導也很流暢,老師也會幫忙整理一些公式之間的比較,背起來更加得心應手另外有一些快速的解法像是終端速度電路學的充放電,背後其實都是複雜的數學計算,但老師都會整理成快速的解法跟觀念甚至還可以延伸到化學的題型上,這些整理除了可以減少在理解上花費的時間,也為這場分秒必爭的考試爭取很多拿分的機會。老師的課程也是不斷跟著考試的方向在推陳出新,面對這場考試除了努力跟毅力以外,方向感更是重要,跟著老師的課程節奏,不論是基本的觀念題,或是複雜的計算題,轉學考、後西醫考古題、參考書題庫、模考營,都是老師用心為學生精挑細選的題目,基本上跟著老師的節奏上過一輪課整理筆記之後,把課本跟考古題的題目熟悉並熟練之後,都可以掌握住多數的基本分,如果你是對物理很害怕的考生,觀念聽懂想通,考古題勤加練習熟練,一定可以拿到基本分數;如果是對物理很有信心的考生,老師給的題目量一定夠你練習,重點是要在考場上有一定的計算速度跟準確率,才可以用這科拉開跟其他考生的差距。最後也祝福各位考師都能克服這場考試的考驗。

 

👉化學:林立言老師

         老師在化學的教學方面,可能跟一般的化學老師比較不一樣,特別的是後西醫的考試同時有物理跟化學,所以在重複的課程例如量子現象、熱力學,上過兩次課會特別清楚跟印象深刻。跟物理一樣,除了觀念釐清跟公式整理以外,老師很著重考題的題型分類,對於學習統整上我覺得蠻有幫助的,只要掃過題目的標題,大概能弄懂這個單元的架構跟重點是什麼,剩下的就是題目的重複練習跟熟練,雖然老師不是化學系的老師,但一些記憶性質的口訣老師也會用心的幫我們想或是查詢,甚至如果可以老師都會為我們講解,我很喜歡老師說過的一句話是,如果可以解釋我就會解釋給你們聽,可能對我來說解釋跟理解的過程是輔助記憶的方式,所以我對老師在化學方面的教學方式是蠻喜歡的。一樣的風格也是章節後面的各校考古、後中西醫、轉學考、題庫,大量的習題可以確保已經網羅了這個章節90%以上的觀念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年的後西醫蠻常考一些有機化學比較深入的概念,或是像儀器分析比較記憶性質的考題,以我自己是藥學系的畢業生來看,這些是都包含在藥學系的課程內容,或是化學系跟相關科系才會學到的內容,考出來是比較不好準備,所以大家得失心可以不要太重,因為就算學過的同學在沒有複習的情況下是很難在考試高壓的時間壓力下作答的,但補習班方面也有相對應的課程,只要把老師的內容學懂就好,畢竟每年一定都有不會寫或是超出範圍的題目,大家可以不用太過驚慌或是壓力太大,平常心把課程內容分數掌握住即可

 

👉生物:劉旭老師

         生物算是我五個考科中比較不拿手的科目,劉旭老師的課程主要是以Campbell講義為主架構的編排,上課也會補充一些其他原文書的內容,其實邏輯上蠻清楚好懂的,基本上如果是第一年考生或是不擅長生物的考生,可以試試看老師的課程,很好上手,加上老師也會分享一些唸書的技巧跟方法,或是背誦的方式。我自己的想法是生物這科的準備是比較難的原因是,範圍太大不好掌握,可能除了Campbell的內容以外,有時候還會考到其他教科書的內容或是更艱深的專書內容,但我自己覺得如果連一本原文書的內容都還沒辦法完全掌握,一味追求用很多內容或是課文去試圖涵蓋所有考試的範圍,這件事本質上是沒錯但是對於這場考試來說CP值太低,所以我個人的準備方式是,先以老師講義跟Campbell的內容為主,再去練習考古題,如果哪方面不足而且又是出題的熱門考點才會針對單點再做加強,如果是少見的艱深考題我可能也是不選擇深入研究,總而言之,生物科我的準備方式是以老師課本、Campbell的彩色圖片跟考古題做準備。

 

👉生化:葉仲老師

        首先,可能有考生會去看到一些論壇上攻擊老師課程的言論,在這邊幫老師平反,我自己第一年就上老師的課,我第一年就很認真的把老師的筆記整理成冊,幾乎是接近逐字稿的程度,加上生化的基礎內容其實是比較少的,基本分也蠻好掌握的,所以我第二第三年的備考過程幾乎都是以第一年的筆記跟重點去做複習,只有針對新年份的內容多做補充,所以在生化這科的準備上我自己覺得是可以花相對少的時間拿到相對多的分數。而且生化的內容其實跟生物是有重複的,所以基本上生化的內容看完,生物重複的部分都可以直接略過。以代謝為例老師的上課是很有脈絡跟架構,可以去做觀念的連貫,而且老師也會用精簡的板書統整他授課的內容,省去很多自己寫筆記的時間,這點我真的覺得非常方便,第二年跟第三年我也去找了原文書的彩圖(雖然老師講義都有),來幫助自己複習各單元的重點。生化有一些單元像是氨基酸的代謝跟合成,其實內容很多很複雜,老師也會在上課直接用重點的方式去呈現,讓我省下很多時間,同時還是可以了解龐大的內容中有很精簡的考點。在分子生物學方面,我覺得老師授課的不論是深度或是廣度都已經遠超過後醫考試的需求,而且也很有邏輯,也能涵蓋幾乎所有的考題,所以剩下的也是靠自己把重點跟細節重複記憶跟背誦。總而言之,我覺得生物跟生化的準備上,最大的對手是自己,能不能把老師教的有效率的消化完跟很精準的記憶,是這場考試的決勝關鍵,老師教的內容不會不夠,可能難免每年考試會有一兩題超過範圍,但我覺得能把老師整套內容熟練,拿到60分以上基本上都不是問題。

 

👉英文:張文忠老師

        後西醫其實一大部分的內容是在考單字,所以老師的字根字首還有一些語言學的基礎訓練,其實對於單字的記憶上還蠻有幫助的,但再說一次這場考試最大的對手是自己,能不能把每個字的用法記起來,而在考場上臨危不亂才是最重要的,老師說過,不要用中文的邏輯去思考英文,這對我是一個很大的幫助,以前常常發現很多字都是一樣的中文解釋,但是在考題上都會有不一樣的用法,常常會寫錯,聽了老師的話才會用英文的邏輯去思考英文,在學習上給我蠻大的幫助。文法方面老師也花很多時間在解釋邏輯,雖然在後西醫考卷只會出現零星幾題,但我覺得文法是相對比較容易掌握,且出題方向蠻固定的題目。閱讀測驗方面,佔後醫英文的很大一部分,除了用老師教的方式取剖析句子跟文章以外,我自己在生物生化的準備過程也會去簡單翻閱原文書,除了熟悉英文閱讀的語感,也會去感受他們是怎麼寫英文的句子,可能對於閱讀測驗的閱讀也有一點幫助

 

🙌三元在備考的過程,堅強的師資可以讓我很放心的專注在考試上

        雖然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但是在今年還是把老師們的授課內容以及考古題熟悉後上考場,也順利在今年擠進正取名單中,這場考試真的很辛苦很不容易,希望看到這裡的考生都可以想想自己參加這場考試的初衷,一路走來或許很孤獨也壓力很大,但希望你們都可以堅持自己的信念、莫忘初衷,最後都能順利的考上,祝福各位,備考順利,考試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