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師資:英文-張文忠 物理.化學-林立言 生物.生化-沈浩
一、開頭
給那些正打算開始努力以及還沒有放棄的你/妳,我是張紫煥,畢業於台大森林系以及台大植物科學所,我從三年前的農曆新年後開始準備後西醫考試,因此總共報名了四次高醫的考試,終於在今年正取高醫後醫,我想用幾句話描述這三年的心理變化:最開始我充滿信心,然後我發現完全小看了這個考試而無比焦慮,但現在我想說這個考試其實意外地單純,它向你要求的只有你確實的積累。
二、起點:為何選擇後醫考試
我的報考動機就是面試時所準備的自我介紹,是一個向自己認錯的故事。我從國高中開始的夢想就是成為醫師,但我從來沒有跟誰說過,因為我曾經有特殊的健康狀況,這個狀況讓我認為相比其他人自己輸在起跑線,因此也不必去嘗試比別人更努力,我都已經很辛苦了。而這個狀況在前幾年意外地被解決了,那時候我強烈地感覺到避無可避,這次不努力往後也不再有藉口。當然實際上我有其他嚮往當醫師的具體理由與可以講給考官的自身優點,但我覺得那些對你並不重要,你需要的也是那一個最直接最強烈的動機,是它要推著你前進,不讓你停下。
三、備考過程
1)備考時間安排
我總共準備的時間是三年,前一年半我都有正職工作,因此利用晚間與上班空檔偷唸書,在這一年半我嚴格規劃每天唸書時間要有完整的六小時,後來辭職唸書時嚴格要求自己每天唸書時間至少有完整的十小時,並且每天睡滿八小時。我的進度管理則是最後一年才有的,之前兩年則是照著科目章節慢慢推進,盡量紮實地理解考科內容,也允許自己盡可能去查詢延伸資料,總是有用得上的地方。最後一年我的進度管理是一年內兩個主要科目要各自複習過兩遍,並且兩個科目錯開,英文則是每天固定念2小時。
2)各科準備心得(都是針對高醫考試)
英文:英文是我認為自己主要在策略上成功的一個科目,曾經我聽過一個說法是高醫考上的人沒有人在唸英文的,而我托福曾經考過98分,因此我認為自己也是不需要念英文的那一群人,當然這個想法大錯而之特錯。第一年第二年我都將準備重心放在兩個主要科目,而我的英文成績都只有五十分左右,第三年就我對高醫英文考試的理解而做針對性準備則拿到了72分,接下來我想分享對這份考卷的一些理解:閱讀測驗是佔分的重中之重,絕對值得我們鐘聲一響就翻到閱讀的部分並且花時間確實地完成它,它的文章通常詞彙不是很難但前幾次看到的時候會讓你覺得不好讀懂,這就是它在考驗我們是不是習慣讀這種托福式的學術文章,最後一年我在這個部分得到相當大的進步,主要是靠ChatGPT提供我海量的練習,每天我要求他生成三篇托福等級的全新閱讀測驗,你可以要求字數、主題、每一段落含有幾個GRE難度的單字,並且藉由前一篇為對比在生成下一篇時要求提升詞彙難度、結構多樣化、答案在文章中隱藏的深度等等,請各位試試就知道了;單字的部分大多是GRE難度,每天我會專門花半小時背單字,另外建議在時間允許下,在看到不只英文、還有物化與生物生化的陌生詞彙時,盡量去查詢它的Etymology,搭配格林法則、印歐語系語言的相似性會對自己的單字量有非常大的幫助;作文的部分則是我自己的體感告訴我,把字數寫多最重要,結構不要太差勁拼字不要錯太多就好,像我一樣一開始對作文不擅長的人可以從臨摹範文開始,我的準備大概是前4/5的時間都在臨摹範文,鍛鍊書寫速度,最後1/5才是自己寫考古題的題目,還有大家應該都知道練習作文的重點是手絕對不能停下來;文法的部分我認為除非你英文很好不然就是用來拖你時間的,拖你考試時間也拖你準備時間,準備的CP值我覺得很低,到了考試時題目看完不會就果斷跳過,也沒有多傷。最後要補充我第一年有選張文宗老師的雲端課程,但因為時間不夠所以沒有看完,但張老師給我的一些關於準備方向還有對考試理解的想法在第三年準備時都有不少幫助。
生物生化:生物生化是我的本科,原本就有較高的把握,但其實三年下來花最多時間的仍是這一科,我相信對所有上榜生而言要把生物生化考好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在經典原文書的內容要念得很深,在原文書之外也要涉獵得很廣。我前兩年都是選沈浩老師的課程,沈老師的教材特色是內容很多很廣,因此對我這個本科生而言很適合作為複習生物生化學科的框架,我認為要把高醫生物生化考試範圍的龐大內容記好記熟,自己重新把框架章節下各主題用自己容易理解的方式重新建立一次筆記是很有幫助的,各種表格也很適合自己依照容易自己理解的順序或項目重新畫一次。高醫的考卷全部都是英文,因此生物生化很大的得分是來自對專有名詞的熟記,這部分我的建議同英文科目的部分,在時間允許時去了解詞彙的Etymology ,尤其生物生化很多名詞只是拉丁文或希臘文轉寫的排列組合而已。另外我認為生化部分的得分是比較能紮實取得的,我個人在第一年把最新版Lehninger從頭到尾讀了一遍,每一個看不懂的字都去查,每一張圖的注譯與細節都要了解。最後ChatGPT能提供所有你在一段文本上不完全理解所需的解釋,但要記得在個人化資訊的部分要求它使用來自SCI或是你個人能信任的資料來源,否則他還是容易使用一些知乎百度之類的較次要來源造成混淆,但即使資料來源是可信的資料庫,也要記得就有所矛盾的部分去增加詳細條件加以詰問AI確保正確性。因此我個人認為這個考科必然花費大量的時間,因為其得分重點其一是透徹的理解,而透徹的理解也幫助我們確實地記憶;其二是知識庫要廣,這需要我們保持甚至強迫自己對所有內容的好奇心,並且這樣的好奇心會有正向回饋,了解越多求知慾就會更強。
物理化學:我每一年都選擇林立言老師的物理與化學課程,林老師是我一生遇見過最精擅教學的老師,毫不誇張。普通物理與普通化學是我在高中以後就敬而遠之的科目,我在大學聯考時被這兩個科目擊倒了,後來也是聽到就怕,萬幸大學微積分念得還可以,因此從林老師的先修課出現微積分與指對數時,我的記憶與信心同時開始復甦,到後來上物理課或化學課甚至能感受到一些樂趣,因此我想給看這篇文章的你/妳的第一個建議是在時間還允許時去增加對微積分的理解,在物理化學中它存在於方方面面,你很容易在一個轉角撞上它,要是你還害怕它那就寸步難行了。在林老師這三年課程中我感覺到課程設計的變化,我個人認為林老師希望同學能建立更紮實的理解,我也同樣認為應對高醫的考試模式,需要對各章節的基本概念以及經典例題的邏輯有徹底的理解,因為高醫考試題目不容易快速看出它的題型,除非我們對這些底層邏輯非常熟悉,而林老師的課程就著重於此,就算是一些非理工科學生無法進一步理解的內容,林老師也設法加深我們的理解與想像,否則只記一些關鍵字的話是無從施力的,另外林老師課程還有各種招牌的速解我個人非常喜歡,你/妳也該聽聽看的!考試策略的部分,我認同林老師所說的挑題非常重要,高醫物化考試的模式大家都清楚,的確是太誇張了,容不得我們停下來想一想或把題目再看一遍,今年我從兩分題開始寫,題目看完不是馬上知道要怎麼算的我就跳過了,更不用說題目沒看懂的那些,直接給他吧!但這樣挑軟柿子的我也還是考上了。因此除了對課程內容的徹底理解、基本該背的東西、閱讀能力之外,剩下需要的就是大量的練習,但我特別認為該練習的就是審題挑題以及計算上的技巧,這個技巧部分就是林老師也很強調的數感與篩選法,令我意外的是在應對這個考試的程度上所需的數感,還真的是可以培養的,否則我原本也認為自己是沒什麼數感的那一群人,但需要做的事還是一樣,有多少題目就做多少吧!最後我也很感謝林老師課程中的心靈雞湯,當準備考試到了一個最懷疑自己的階段時,我感覺到對我最有幫助的,的確是清澈見底的雞湯,同時也特別感謝林老師強調在這樣一個生活中只有自己的階段中,要嘗試與自己對話,這不論是維持對自己的推力以及面試階段都有莫大幫助。
3)使用的資源
三元給我的幫助除了上述提到的課程部分之外,我想特別提一些印象深刻的項目,首先是我非常喜歡英文的每日單字平測,這次的考試我對單字的補充基本上就是這些詞彙,我每天花半小時把這些字重複地記熟似乎對考試而言就足夠了,否則GRE單字的範圍是很大的,需要有人幫我們精準地縮小範圍。三次模考以及模考營也都是我很珍惜的機會,如同上面提到過的,高醫考試沒什麼考古題題目也不容易讀懂,因此模考這些老師們出的新題就非常有練習的價值,同時也讓我對時間管理更有概念。試題本的部分我也是全部都做過,如同上面提到的,練習絕對不嫌少!幸好三元提供的量非常足夠,另外也推薦今年林老師額外出版的題庫。我個人有使用的工具包含張文宗老師推薦的歐陸辭典/Collins雙解辭典,非常推薦辭典必須要有英英的部分;另外我是ChatGPT的中高度使用者,非常建議790NT/月的訂閱,相比於免費版的限制與速度提升已經足夠解答這些考科遇到的所有問題,但要記得設定個人化偏好或直接使用Sci推出的插件確保資訊來源正確,並且可以多嘗試它建立表格的功能,對於整理筆記很有幫助。
四、低潮與轉捩點
最低潮的時候:沒有最低潮,但常常低潮,常常會突然覺得,這旅途仍遙遙無期。
怎麼調整心態:明確自己的目標與核心動機,在心中默觀那個動機圖像,然後告訴自己這就跟寫作文一樣,無論如何不要停下來,停越久越難重新出發。
五、考前衝刺 & 臨場應試
考前幾個月的讀書節奏:參考前述,並且我認為這個必須要建立屬於自己的節奏。
如何複習、如何分配各科時間:我只有一直告訴自己,最後一年每一科必須完整複習兩次,其他就讓壓力幫助你調整吧,心不在焉就去背單字或寫題目,再不行就早點睡吧!我常常告訴自己只要目標明確,就沒有任何時間是虛度的,每一刻都有它的意義。
考場經驗分享:多帶一點甜的東西,緊張就吃甜的。有空可以去高醫晃晃,想一下堂間要在哪裡複習,有沒有一個好位置是有差異的。
六、給學弟妹的建議
這場考試最關鍵的成功要素:第一年我認為要有強科,但現在我認為不能有弱科才是真的,而時間花得多自然不會有弱科。
初戰考生 vs 多戰考生應該注意什麼/自己備考最大的收穫 & 心得/一句話送給正在努力的人:這幾題我都想說同樣的話,請你/妳們明確自己獨特的目標與動機,要明確到你會心甘情願、持續地投入,而這些投入永遠不會背叛你,接下來請在屬於你的那一天,相信自己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