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介紹:在此一主題下,我們邀請到四位專家分享從基礎研究、臨床、競技運動和健身運動不同角度切入的研究方法與發現。人類的動作控制仰賴精準的神經訊號傳遞,傳遞的過程如果出現差錯將導致動作障礙疾病;呂明桂教授將介紹動作控制的神經通路以及臨床上常見的不自主動作表現,以及臨床醫師如何選擇介入性治療方法幫助罹患動作障礙的病人。競技運動選手是將動作控制發揮到極致的特殊族群,王駿濠教授將介紹如何藉由細緻的系統多因子分析技術,了解運動員的知覺決策與訊息處理機制;陳尹華教授則將分享她如何探討優秀運動選手在發揮其專長技能時,其知覺與動作系統如何分析或模擬對手的動作,進而產生決策與反應的認知神經歷程。最後,陳豐慈教授將分享一般人可如何從事各種健身運動來提升大腦健康,以及研究者可以如何發展與驗證運動處方。藉由上述課程內容,學員們將體驗到動作與運動相關研究的精彩多樣,並且也刺激大家思考認知神經科學如何應用於涉及人類與環境真實互動的研究領域。
人類的動作控制仰賴精準的神經訊號傳遞,傳遞的過程如果出現差錯,無論是因為結構或者功能方面的問題,都可能出現動作障礙疾病。診斷上尤其以結構正常但功能不正常的情況較為困難。本次講題會先簡介何謂錐體路徑和錐體外路徑,尤其屬於錐體外系統的幾個重要神經核。之後會介紹臨床上常見的不自主動作表現,例如顫抖症,如何利用不同工具評估這類病人,以及病人在接受某些神經核調控之後的表現。最後會簡單介紹臨床醫師如何根據既有的神經學知識,選擇合適的介入性治療方法幫助這些罹患動作障礙的病人。透過一些臨床觀察,我們也能更了解腦部複雜的神經迴路及調控機制。
雖然有許多研究探討與證實認知功能在競技運動所扮演的角色及可能應用,然而大部分研究皆以組別為單位進行探討,且大多仰賴傳統的測量方法(例如:平均反應時間、正確率)來推論不同專項運動選手之間或與非運動員的認知功能的差異。此類研究因取整體平均,往往忽略了選手之間的個別差異,且無法探究認知功能優勢表現下決策動態機制為何,以致於過去研究在運動員認知歷程的理論建構及實務應用上有所限制。為了解決上述困境,本研究團隊利用系統多因子技術(System Factorial Technology, SFT)的優勢,其具有分析反應時間分布與診斷動態決策歷程之特性,藉此重新檢視運動員的知覺決策與訊息處理機制,提供未來在研究與實務應用上不同的思考面向。
在運動中,為了應對對手、隊友的動作,選手必須提早預測對方的動作結果。為什麼優秀選手能具備這樣的能力呢?「知覺經驗假說」主張選手因長期觀察與應對對手的動作,更能有效地偵測到對方關鍵的運動學前線索;「動作經驗假說」則主張選手因具備大量執行該動作的經驗,更能在觀察動作時、同步在腦內模擬該動作執行,進而幫助預判其結果。本人以系列研究探討此議題,以棒球投球動作為例,比較優秀打擊(具備大量投球動作之知覺經驗)與投手(具備大量投球之動作經驗),在預測投球動作結果(好球或壞球)之差異;並輔以功能性磁振造影探討其相應的神經表徵。系列中另一論文比較初學、中級、優秀打擊,在預判揮棒決策誘發之動作預判神經活動,是否隨技能水準提高而呈線性變化。
本課程將分享有關「運動與大腦」之實證研究,藉此提出「提升大腦」之運動處方。課程將從大腦健康之重要性進行講述,再以過去研究結果解釋「3W+1H」之架構,包含「What:運動對大腦認知功能的影響為何?」、「Who:運動對哪些族群的大腦認知功能最有效?」、「Why:運動改善大腦認知功能之機制為何?」、及「How:如何進行運動才能有效增進大腦認知功能?」。最後,根據目前該議題之研究結果,特別提出未來可能研究方向,以利新興學者在研究上進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