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以多種不同的型態無時無刻、無所不在的影響個體生活。藉由各種被覺察到或是未被覺察到的經驗累積,個體得以因應當下環境中的各種挑戰,並以此預測未來可能遭遇的生存問題。由於記憶的重要性,長久以來人們對於記憶的本質以及運作方式有各種疑惑與關注。記憶如何形成?哪些經驗會被記得?記憶存在什麼地方?記憶與其他的心智活動已有何關聯?記憶為何出錯、如何出錯?最早探索這些問題的是哲學,許多哲學家對於記憶與意識的關係、知識的獲得各有不同的想法;而後認知心理學家利用實驗方法探討記憶,提出多種不同的模型與理論描繪記憶的心智結構與運作歷程。另一方面,神經心理學家探索不同腦傷病人顯現的各種記憶缺損,藉以建立腦神經與記憶功能的對應;而近卅年來各種認知神經科學與腦科學研究的快速發展,讓我們對於記憶的正常與異常運作的認知與神經生理機制有更深入的了解,並應用於臨床、老化、教育等不同層面。
本年度暑期學校邀請張玉玲、林君昱、林映彤以及鄭仕坤四位講者提供基礎與進階課程。基礎課程的部分將概述當前對於人類記憶結構與歷程的了解;而進階課程則將會涵蓋以下議題:(1)認知神經科學如何利用腦造影工具探討情節記憶的形成與提取機制。(2)不為個體覺察的內隱記憶的運作機制,以及記憶研究在日程生活中的應用。(3)臨床神經心理學如何以神經解剖位置、訊息處理觀點、與行為分類等面向評估記憶功能。(4)心智與記憶哲學如何看待認知神經科學對於記憶研究的建構觀點以及記憶與想像的區辨。
帶有記憶問題的病人,為臨床神經心理評估中最常面對的病人類型之一。涉及記憶問題的臨床疾患面向廣泛,包括兒童發展性疾患、成人常見的腦傷、中風、癲癇等,高齡者常見的神經退化型疾患(如失智症),或是精神性疾患(如憂鬱問題)等,都需要考量記憶功能的評估。在此課程中,我們將初步介紹從臨床神經心理學的觀點,評估記憶功能會考量的三大面向: 神經節剖位置、訊息處理觀點、與行為分類。課程也會初步介紹一些臨床上常用的記憶測驗類型,以及臨床上在做記憶評估時會考慮的面向。
本課程將從心智哲學 (philosophy of mind) 與記憶哲學 (philosophy of memory) 的角度,探討記憶與想像之間的關係。首先,我們會先對記憶哲學進行簡單的介紹,讓同學們對此領域有初步的認識。記憶哲學為新形成的研究領域,涵蓋範圍包括記憶的形上學(記憶本身是什麼?)、知識論(記憶能告訴我們什麼?)與倫理學(我們有哪些與記憶相關的道德責任?)等議題。第二部分則聚焦在記憶與想像的關係。近期記憶的認知神經科學逐漸以建構式的觀點看待記憶的本質。然而,若以建構的歷程看待記憶,我們要如何分辨哪些認知歷程為記憶,哪些為想像?如何區分記憶與想像呢?本課程將以認知科學研究為背景,從記憶哲學的角度探討此問題。
科學家們對學習與記憶做了那麼多研究,但,知道了這些可以幹嘛呢?這些知識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真能有什麼貢獻嗎?有什麼真的可以幫我們有更好的學習成效,或更能容易的記住想記得的資訊嗎?
本單元就將奠基在其他講題的基礎知識之上,特別以「記憶策略」中的最知名的其一 ,「位置記憶法」(Method of Loci),來做介紹。
位置記憶法又叫做「記憶宮殿」或「羅馬房間法」,雖然有悠久的歷史,但卻是「世界記憶大賽」多數選手所使用的主要方法,也是心理學教科書大多都會介紹到、但實際上卻少有人真的熟悉其精要,並且善用於生活之中的。
本單元就將會介紹它的使用方法與原理,一些相關的認知與腦造影研究,以及這樣的策略可能有什麼意義與應用。
在看完此單元以後,你可能會發現,自己雖然沒有刻意死記硬背,但卻已莫名其妙的能說出圓週率的小數點後 40 位數字了!
最重要的是,希望大家能屆此認識到記憶運作的機制,以及不只有一種「不斷覆誦」的直覺學習法,還有靠聯想、想像、編故事等更有效率的策略的位置記憶法等,因此我們是需要「學習如何學」的。這也同時讓我們認識到了大腦的神奇以及人類的各種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