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黑霧〉
曲:黃友棣(1912~2010)
黃友棣出生於廣東,1934年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1949年移居香港,1987年退休後遷居高雄。黃友棣畢生創作樂曲超過兩千首,擅長文學歌曲與宗教歌曲,代表作為1941年所創作之抗戰歌曲〈杜鵑花〉。
本曲是許建吾(1903~1987),全曲的原意是為了找尋思念的人而反應出來的心境。本曲從一開始上天下地的追尋卻苦尋不著,而感到失落與痛苦,但是曲末卻又恍然大悟「原來那人就在心中」,是一種從黑暗到光明、從茫然到開朗的感覺。音樂本身亦採用類似的方式,一開始的強音代表歌者努力追尋、中段連續下沉音代表歌者的無助,而末段則利用短音和高音來代表作者雀躍與開心之情。
東邊看不見太陽,
西邊找不著月亮;
橫斷在天地間,
一片黑霧茫茫。
這混沌的宇宙中,
何處是影子?影子在何方?
不在天上,不在地上。
我閉起我的肉眼,
打開智慧的軒窗;
看見了!找著了!
我那親切的影子,
笑立在我的心上。
2. 〈送友人〉
曲:屈文中(1942~1992)
屈文中出生於桂林,1966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1975年移居香港,擅長中國民謠並以古典詩詞作品譜曲。
本首歌選自大詩人李白之名著,描述與友人依依不捨之感。一開始氣勢砰薄,帶出濃濃惆悵。中間鋼琴伴奏以數個二十連音,再搭配歌詞「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表達飄泊不定的心情,最後以強烈的「斑馬鳴」,代表馬的嘶啼聲,亦象徵人馬都能體會孤獨落寞之情。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3. 〈月夜愁〉
曲:鄧雨賢(1906~1944)
鄧雨賢是一位出生在桃園的客家裔作曲家,畢生創作近百首曲目,以〈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最為知名,合稱「四月望雨」,又稱為「台灣民謠之父」。
本曲曲式為AAA, 是一首曲調來自平埔族歌謠的臺灣閩南語流行歌曲。該曲在日治臺灣由鄧雨賢重新編曲,並由周添旺填詞。本曲提到的「三線路」就是路中央有安全島並有植樹的道路。在1930年代,自由戀愛風氣興起,本曲是敘述在月光下苦候愛人卻無結果的失落與苦悶之情。
月色照在三線路,風吹微微,等待的人那未來。
心內真可疑,想昧出彼個人。
啊!怨嘆月暝。
敢是註定緣份,所愛的伊,因和乎阮放昧離。
夢中來相見,斷腸詩唱昧止。
啊!憂愁月暝。
更深無伴獨相思,秋蟬哀啼,月光所照的樹影。
加添阮傷悲,心頭酸目屎滴。
啊!無聊月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