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聲不息」展覽計畫

— 生態環境保育與阿卡貝拉


  • 提課類型:學生自主學習 / 提課學生:生醫二陳冠妤(阿卡貝拉社群)

  • 指導老師:黃蘭燕 所教師 / 本門微課程:1學分

  • 業師: 翁淳逸 RobinW (現代阿卡貝拉歌手/ TCMC講師/ 歌唱教練)

  • 業師: 呂衣喬 Aki (創作歌手/和聲編寫/ TCMC講師/ 音樂製作人)

  • 特邀: 珍珠 吳明珍 (SOW荒野保護協會 桃園分會講師)

— 成 果 影 片 —

展 品 試 聽

【學習摘要】

這門課從最入門開始,傳授了各種策展的相關知識,包含最初介紹舉辦一個展覽所需要的所有要素,再到一起腦力激盪出森聲不息展覽的心智圖,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從中學會辨別展覽的主題、我們所設定的客群,以及想要給觀眾帶走什麼作為發想,進而將籌辦展覽這項挑戰,從夢中願景,逐步變成設計好的藍圖。爾後也將繼續執行我們的展覽計畫,預計於今年九月底舉辦。

除此之外,我們更邀請了業界知名的講師,作為講授音樂編排及剪輯的重要部分,認識了音階與和聲,感受音樂所帶來的和諧與美妙,更加增進了我們將大自然的樂音,拼裝成一首動人樂曲的能力。


【學習成果】

  1. 展覽企劃書構想及實作,逐步規畫一場展覽的執行與籌辦。

  2. 自然界聲響後製及剪輯,混合大自然的樂音,使其成就一場完整動人的展覽作品。

  3. 認識不同生物以及大自然所發出的聲響,察覺自然界生物的各種樣貌,思考並且懂得如何去觀察並保護他們。

跟 著 大 師 「 做 中 學 」


以 「 聲 音 」 為 媒 介 說 故 事

課 程 心 得

#1 策展實務概論

第一次的課程,由微課程指導老師—黃蘭燕老師帶領學員們從0開始學習策展,首先認識一個展覽的核心理念是什麼,以及一個展覽策畫的流程、在展覽中最重要的元素、所需的行政事項等等。老師在課堂中分享了許多優秀展覽的經典案例,並以一個飲料罐為例,從The Golden Circle的"What→How→Why"出發,讓我們嘗試作為一個storyteller,發想出一個完整的展覽主題。

而後半段時間再讓我們以團體發想以及心智圖的方式,來描寫我們對於「森聲不息」這個展覽的所有想像,並將它做收斂以及對焦,完成最基礎的展覽構思。

#2 阿卡貝拉進階編曲

此堂課程,我們聘請業界的阿卡貝拉團體成員做為講師,教授我們可以如何透過不同的節奏配置改變整段旋律的風格,以及如何將未來所蒐集到的音訊做和聲、或拆解去做配樂,並且帶著我們感受整首歌曲的進程起伏,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如何去編排一首歌曲。

學員們在這堂課程中,跟著老師一起練習,並且隨機組成隊伍來演唱不同的風格及節奏,有趣更別具挑戰性。


#3 大自然聲音模仿

— Body Percussion、樂器、音效模仿與效果器 —

這堂課由我們的社團指導老師—羅賓來作教學。羅賓除了教會我們阿卡的一些基本技巧之外,還帶給我們如何用身體來製造我們生活周遭的聲響,也就是我們所謂的Body Percussion(人聲打擊)。

人聲打擊很常被使用在阿卡貝拉的編曲及表演當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David Paich, Jeff Porcaro 所寫的以彈指模仿細微的下雨聲、拍擊大腿模仿更大的雨聲、腳踩鐵製地板製造雷聲等等,也讓台下的聽眾覺得非常新奇且逼真。

🎵 經典阿卡貝拉團體表演:Perpetuum Jazzile - Africa

#4 展覽企畫案初探

經由先前的微課程,我們已經了解了策展的基本元素配置,以及基礎規劃的方法,並且安排多次會議做為展覽討論的腦力激盪;經過將近一個月的討論、實地探訪與生態講座,學員們運用所學、所聞、所感進行充分的內化及發想,並且在老師的指導下,根據之前初步的心智圖進行一次又一次的發酵與修改,逐漸形塑出展覽企畫書的雛形。


#5 聲音實作。實地探訪

— 走入森林,蒐集大自然的絮語

本次的課程,帶領學員實際走入大自然,前往桃園溪洲山,

於爬山的過程中傾聽那些以往被我們所忽視的聲音,

用心感受四周的蟬鳴鳥語、動物鳴叫、樹葉窸窣云云,

並藉由錄音器材紀錄所感所聞,作為未來的展覽素材之一。

🌿探索森林,找尋自然界的美妙聲響🌿

「荒野是生命的源頭。」

— SOW荒野保護協會


#6 生態環境保育講座

這堂課邀請到了荒野桃園分會的志工講師—珍珠老師,來為我們從各種不同的視野切入,介紹台灣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而孕育出的多元生態之美,並探討生態破壞、外來種入侵等因素對於這片土地所造成的影響。

在短短2個小時的講座中,珍珠老師以活潑有趣的方式,帶領我們深入淺出地認識了台灣生態中的式份子;許是被老師對於生態的熱情所鼓舞,課程間學員們與老師討論熱絡,除了揭開許多對於台灣自然未曾知曉的一面,更於一來一往的互動間啟發良多。

" to to meet you ~ "

~ 回去 ~

猜猜這些是誰的聲音呢?

#7 企劃案指導討論

「 歷史不是從我們開始。」

本次的課程分成了兩個部分,蘭燕老師首先帶領大家去參觀「記憶.中大」在台復校60年故事展,更幸運地遇到此展覽的策展人—蔣竹山老師。由兩位老師引導講解,深度的去剖析、理解一個展覽,從展區起承轉合的布局、媒材使用的巧思、到舊時地圖上的畫龍點睛......每項設計背後的意義,都令我們連連驚嘆。

而第二部份,則是由蘭燕老師帶我們直接閱覽不同類型的展覽企畫書,除了逐一講解內容上的編排,更向大家點出其個別的優缺點,供我們參考與借鑑。

#8 聲音實作。剪輯與後製

這堂課程是由阿卡貝拉社幹部來指導學員實際操作音訊的編輯軟體先前在山上所採集到的自然界聲響,做後製調整及整合,將其組裝並且加工之後,成為未來展覽的背景音樂、主題曲,以及在展品帶得走的聲音明信片」中設計的小驚喜片段。

#9 成果驗收檢討

最後一堂的微課程,由蘭燕老師來為學員們做策展系列課程的總結與回顧,並針對企畫書做檢討,給予策展學生們許多改良的建議與巧思。老師最後更提點大家身為策展人,應時時不忘反問自己:

「我到底想 什麼?」。

展 覽 企 畫 書 局 部 展 示 ➔

「展覽是一種社會溝通的方式。」

部 分 學 員 心 得 —

  • 陳咨穎

和老師學到了很多和策展相關的知識,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當老師提到曾去看過的展,它將地面的材質和展場的設計有所相關,會讓人透過感官感受到氛圍的不同,這點是我參觀展覽以來從沒有過的體驗,所以聽到老師分享感覺很新奇。聽了荒野保護協會的老師分享台灣的特有種、地理環境等,看著螢幕中的畫面真的很想親眼瞧見這些動植物,在這之中老師有分享一種鳥的叫聲「to to meet you」感覺超級可愛,很想記錄下來或模仿看看。

  • 閃嘉珮

在這系列的微課程之中,最主要學習到了一整個展覽的策劃與規劃,也了解要當策展者的辛勤以及所需要顧及到的面向,包括此次展覽的核心主題、核心受眾、展場布置、動線規劃、經費爭取、宣傳步驟、行銷手法、以及辦理期程等等。

同時,也以觀展者的角度去觀賞了中大60的紀念展,在其中也發現許多可借鑑之處,可以供未來我們舉辦的森聲不息展覽做構思及採納,在這次的中大60展覽中,我們學到並且取得了眾多可用資訊做為學習及參考,相信能夠為我們的展覽更添色彩。

  • 陳冠妤

第一次如此深入且投入地參與了這次的微課程,不管是對聲音應用的想像與實踐、對生態議題的探討層面、到對展覽策畫的認識,著實收穫了許多不一樣的想法。最有感的契機莫過於自己去看展的時候了,從一個門外漢變成知道要去關注哪些細節、觀摩動線安排的涵義、推敲使用媒材的作用等,不再是從前那樣走馬看花、快速瀏覽展品而過。

還記得老師在輔導我們修改企畫書時,每次都不忘問我們一句「你到底想對大眾說些什麼?策展就像講話,不是多多益善、有啥放啥,而是將想傳達的故事,轉換成一個個展場布置的巧思。通過這堂微課程,確實地改變了不少以往對展覽的誤解。

展覽是一種跟社會溝通的方式,一個好的展覽,一定能產生些改變,希望未來我們的展覽也能以此為目標繼續前進~

「 我們知道,大地不屬於人類,而人類屬於大地。

人類怎麼能夠買賣穹蒼與土地的溫柔?多奇怪的想法啊!」

—— 1851 印地安酋長《西雅圖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