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 中的水
游博士首先提及了SDG的由來——全球經歷過從十九世紀轉變成二十世紀的騷動後,各國發現整個世界在 2000 年前後有了極大的變化,也產生許多之前未曾發現的問題(例如氣候變遷等問題)。因此聯合國便在該年的首腦會議上提出了千禧年發展目標(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是為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的前身。
SDG的十七項發展目標,不但每樣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還有其層次架構。從最底層的 Biosphere (第 6,13,14,15 項),中間的Society (第 1,2,3,4,5,7,11 項)和 Economy (第 8,9,10,12 項),到最上層的和平(第 16 項)與夥伴關係(第 17 項),這四層依序向上,涵蓋的層面包括了人類的生活環境、物質和心靈需求。而十七項中水又在哪裡呢?一般我們可能會誤認水的問題只涵括在海洋生態(第 14 項)或淨水衛生(第 6 項)的項目上,但實際上,雖然與水相關的問題未被特別匡出來作爲一項目標,但上述的十七點樣樣都和水有直接或間接的關聯,可見水文資問題對人類生活發展之重要。
・關於「水文化」
水文化,顧名思義,就是指人類創造的與水有關的科學、人文等方面的精神與物質的文化財產。《冰雪奇緣》中有這麼一句台詞:「 Water is memory. 」,水是帶有記憶的載體,因此在提及水文化的各個發展面向時,我們必須得先回顧過去,唯有解決過去的問題,未來可能面對到的困境才可能迎刃而解。
水文化可孕育出「融合」與「前瞻」,如同自然界的水循環——從未來可能的挑戰來檢視現在,由現在的需求發掘過去,統整過去後建構現今,即可立基現今來推想未來。接下來將以原住民的故事舉例說明水文化的「水循環」。
・台灣的水文化故事——以原住民的水土保持為例
在世界各地的民族或信仰中,皆不約而同地有著洪水相關的故事在其神話傳說中。以台灣的布農族神話為例:從前有個大蛇心懷不軌,用自己的身軀擋住山上的出水口,不讓其流洩而下。水源遭到攔截,高處的部落大淹水災,下游部落則是乾旱難以種植,動植物們也遭到死亡的威脅。於是人類和動物們齊心協力,經過好幾個動物輪番上陣,最後終於把壞心大蛇解決,才恢復了水源。
表面上這則傳說展現了布農族先民與動物們的友好相處,然而當我們將其對應的角色帶入到現代生活中時,壞心蛇的角色即能對應到現代社會興建的各個水庫,這是否也顯示出——水庫的興建對當地居民與動植物而言,不但破壞了水庫下游的生態模式,也毀滅了水庫用地的生態環境呢?神話故事的劇情在水文化的融創循環中,達到了知古(神話)鑑今(現代)的作用。
對原住民而言,水的概念又是什麼呢?游博士在這裡分享了他進部落探訪的經驗,他說,當地的老人告訴他:「有樹的地方就有水。」在原始的山林中,經常整片山坡都是樹根覆蓋滿土地,當雨降下來,濕潤了上頭的枝枒樹葉,下面雨水就滲透進樹根中,轉化為樹群的養分,也同時做到了良好的水土保持。因此對這些取之山林用之山林的原住民來說,他們砍樹也有一套原則——不砍曠野中獨自生長的樹;砍樹必留約一到二米高的樹頭待生長;砍樹的點從樹幹的分岔處開始⋯⋯此一習慣和日治時期日人來台進行紅檜、扁柏開採的原則接近。
從神話傳說到砍樹原則,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原住民自古傳下來對待自然環境的概念,和 1993 年開始生效的《生物多樣性公約》預計達到的環境保護原則非常相似——過去的水土保持概念,是未來想達到的實施原則——這證實了我們在面對水文化的保存與延續時,應多回頭看看先民們的經驗,畢竟,水即是記憶。
推薦影片: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中文字幕)
生物多樣性公約與先民的智慧相同
(圖片來源:游教授的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