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SDGs 17
由於在課程導入時已有對 SDG 進行一些粗淺的介紹(前言也有提及),王教授開講後不再解釋發展目標的各個細項,只是簡單地提及聯合國列出此十七個目標的用意——面對氣候變遷、經濟成長、社會平權、貧富差距等難題,聯合國於 2015 年提出十七點發展方向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並寄望於 2030 年前達到以上目標——以及造成前述難題的我們所處的年代:人類世(Anthropocene),指涉人類活動對地球自然體系和生活所造成的巨大衝擊。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遷使得我們自身面臨諸多險境, 使得物種滅絕的速率達到過去 6,500 萬年所未見的程度。
較令我意外的部分是,即使台灣有全世界最完善的健保制度,在 SDG-3 健康與幸福(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這一項仍是不及格的,肇因於台灣的車禍和憂鬱自殺率過高。連結到單老師的經驗分享,他說台灣的死亡前臥床天數是歐洲國家的好幾十倍,結合兩位教授對台灣 SDG-3 不合格的例證,可讓我們試著從不同角度來思考何謂健康與幸福。
SDG-12 的細項圖示
(圖片來源:THE GLOBAL GOALS)
推薦影片:蘋果全新回收機器人「Daisy」
・SDG -12.1~8 細項舉例介紹
接著正式進入今日的主題—— SDG-12,以下我將依序列舉第十二項發展目標的八點指標與其相關例子。
實施《永續消費與生產十年計畫架構》(以下簡稱 10YEP), 所有的國家動起來,由已開發國家擔任帶頭角色,考量開發中國家的發展與能力。
在西元 2030 年以前,實現自然資源的永續管理以及有效率的使用。
在西元 2030 年以前,將零售與消費者階層上的全球糧食浪費減少一半,並減少生產與供應鏈上的糧食損失,包括採收後的損失。
我們從海洋中捕撈的魚量,可能真正有被食用的只佔所有漁獲量的30%,造成無謂的殺生與海洋資源浪費。而面對這樣的剩食問題,全家推出了「友善時光地圖」APP,以較低的價格售出即期食品,不僅減少糧食浪費,也能促進超商的經濟效益。
在西元 2020 年以前,依據議定的國際架構,在化學藥品與廢棄物的生命週期中,以符合環保的方式妥善管理化學藥品與廢棄物,大幅減少他們釋放到空氣、水與土壤中,以減少他們對人類健康與環境的不利影響。
在西元 2030 年以前,透過預防、減量、回收與再使用大幅減少廢棄物的產生。
目前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實行的補救措施,例如:參與並推廣淨灘運動,可降低人為垃圾對環境與生態的污染;或是產品共享——例如共乘計程車,除了可分攤同趟計程車費,也能減少空氣污染;產品服務化——將原本需透過購買取得使用權的商品,轉變成服務性質,供應商保有商品的所有權 ,使用者則以「效能」或「使用量」為單位付款。以圖書館的影印服務為例,每人均可以紙張的成本價購買「列印服務」,而不需人手一台印表機。
鼓勵企業採取可永續發展的工商作法,尤其是大規模與跨國公司,並將永續性資訊納入他們的報告週期中。
蘋果公司以閉環供應鏈(closed loop supply chain)的概念發明回收機器人黛西(Daisy),能在短時間內拆解 iphone 手機,有效回收傳統無法處理的舊手機零件,或將其轉變為新產品的原料。
依據國家政策與優先要務,促進可永續發展的公共採購流程。
為了實踐永續投資的理念,近期台積電宣布將把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 (ESG)因素列入採購評選標準,因此若合作廠商沒有達成綠色指標,很可能就會失去台積電生意,藉此達到經濟與環保共同進步的雙贏局面。
在西元 2030 年以前,確保每個地方的人都有永續發展的有關資訊與意識,以及跟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
因此各國政府開始積極推動食農教育,整合「飲食教育」與「農事體驗教育」,促使人們從「飲食」中瞭解「農業」的重要性,並從「農業操作體驗」過程,建立正確的飲食知識觀念。實際案例將在下一段分點描述。
・食農教育(各國實施現狀)
以下將分點列舉各國推行的食農教育政策。
日本
於 2005 年公布《食農教育基本法》,為全球首先將食農3教育立法的國家。強調食育是生存的基礎,也是發展智育、德育、體育的基礎,透過各種經驗(例如讓孩童親自操作農業耕作),使其習得飲食相關知識、食品的選擇能力,和實踐健全飲食生活之能力,作為培養日本國民終身的身心健全與豐裕人性的基礎。
英國
由於該國國民長期面臨如脂肪、砂糖、鹽分攝取量過高等肥胖問題,因此在食農教育的實施上,英國會鼓勵學童參與料理活動(規定中小學生至十四歲前須學會煮至少二十道菜),並推動學校飲食計畫(Food In Schools Programme)——以校內的各個社團活動或課程中的學習、飲食環境的整頓等方式,結構性的指導飲食相關的學習;同時也會聘請中學家庭科教員來指導小學教員的調理技能與技術研修,以提升學童的烹飪技術,使之能從中養成自理能力,也學習到如公平貿易、動物權益、回收等議題的知識 。
義大利
面對速食/快餐文化的崛起,義大利提出慢食運動(slow food)此一主張作為反動。其主要目標有以下四點—— ⑴ 反對快速化、工業化的食物體系;⑵ 品味教育(education of taste);⑶ 保衛物質滿足與宴飲交際的權利;⑷ 透過品味方舟(Ark of Taste)保存面臨絕種的農作物與瀕臨失傳的農業實踐——雖然此運動所提倡的目標涉及到地區性的飲食文化保存與農作物生產,但為了提倡非快餐的概念,慢食協會逐漸將目標人群鎖定在中小學生,透過志願者為學校的花園設定框架或舉行工作坊的方式,將農業的藝術傳播給下一代。
台灣
雖然目前還處在立法的狀態,但已逐漸形成七種推展教育的方向,分別是——⑴親手做;⑵地產地銷;⑶全食利用;⑷家人共食;⑸原味感官體驗;⑹文化傳承;⑺多樣性 。
推薦影片:日本的食農教育
推薦影片:義大利的慢食運動(TED 演講)
推薦影片:台灣食農教育(TVBS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