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2025特殊學習需求教學陪伴工作坊」進行過程中的文字紀錄,為避免爭議,已刪除案例。
講師:孟瑛如教授
紀錄:嫺霓、姿云
每一個孩子都不同,讓他自己告訴你如何來帶他。
班級氛圍一定要正向,當它可以與真人互動時,他才容易學習。
從孩子的學習先備知識基點開始教他
高二,但是他數學只有小三,學校老師問:為何他會進高工製圖科?孟:他已經加分進來了,不用去管他遠因近因,家教去教,繪圖要有量尺概念,他會轉不過來,因為實體量的5公尺在製圖上要變成虛擬的5公尺,若他只有一元一次方程式的程度,你就要思考他一元一次需要有的起點能力在哪裡?從那邊確認他的基礎點之後,開始往下教
詢問焦點:當事情講完後,確認是否有聽懂/了解了,會得到整體聽懂了/了解了的回答,但等一下又會跑來詢問。就可以在確認時反問、確認重點、聚焦是否接收到來確認。
問:希望瞭解「情障」
答:
從這幾天工作坊中,第一天的正向行為支持課程開始。一般來說,情障都符合四種:醫療介入、運用膳食、固定運動、正向支持,需要補救教學的大多是過動合併學障。
思覺失調:就是有幻聽幻覺,不用跟他辨是非,例:上課時思覺失調的學生說:老師我一直聽到xxx演講,師:好,那你可以一邊聽演講一邊做題目嗎?你可以一心二用嗎?你可以做到嗎?不用去強調他的xxx演講,然後,孩子可能就繼續上課了
堅持不洗澡,不...不...,就要找到她喜歡的她她喜歡韓團BTS,讓他洗澡前看BTS影片(事前經過AI處理)內容說喜歡台灣,喜歡乾淨整齊的人,所以她要洗澡洗乾淨。
我們很多孩子在壓力下會看到鬼,那不是真的陰陽眼,但孩子們所看到的都是看不到臉部、四肢,一團白色會移動。像孩子會說門口有那個鬼,所以他不敢上課。家長可能會覺得老師、教授去講,孩子會相信是假的。可以和孩子核對:他有碰你嗎?那可能本來就在這、他可能是要保護你。如果太恐懼可以不斷跟他做「愛的保證」。先向他確認,它在哪?我旁邊嗎?向他保證會保護他。在確認和展現無懼的過程,孩子會感受到。
國中以上看到有小男孩、有個老師在身邊,可能是想要搞破壞。回覆:問問他穿什麼鞋子?鞋子髒嗎有泥嗎?當孩子越要看清楚,那個他看到的幻象就會越模糊消失。我們要讓孩子願意告訴我們,知道你是願意相信他的,而不是放任這個幻象影響孩子越來越嚴重。
「犧牲可以更靠近神」反問:你的神有想要討好別人嗎?
孩子並不知道你不知道怎麼教他,但他會感受到你的誠懇
教孩子閱讀理解:例如從下面標題中大致推論理解劇情類型
轉角遇到愛--輕愛情喜劇片、
轉角遇到鬼--不會太恐怖的鬼片,就會知道不會像是厲陰房那種就是要嚇死你的鬼片、轉角遇到錢--那可能是賀歲片。如果主標題看不太出來,就看副標題
安全感可以讓人做很多事
很多孩子沒有受過稱讚、受過信任,你的誠懇和存在對他就是很好。
有些理工老師沒有人文的素養時,就可能在教學的過程中展露自己的驕傲:「這東西膝蓋都會」、「這東西有什麼難的?」
遇到這樣的學生,老師就會叫音樂系的去教數理科系的和弦、數學科系的去編微積分教材教音樂系教學
學習彼此頭腦結構是不同的
老師會測驗教大理工科:聽到女友說「寂寞很近,你很遠」,問女朋友這樣講是什麼意思?理工科男生:「什麼意思?為什麼不用我聽得懂的語言說他想我了?」
找到契機跟理工科男生說,你要用我聽得懂的方式教我數學
對習得無助的孩子來說,持續給予挑戰是沒有幫助的,給他更多的練習,不如聽懂他哪裡不會。
問:在注意力缺乏/過動症的講義中,老師寫道:目前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支持糖直接引起過動症(ADHD)。 不過我感覺在坊間或新聞中常看到糖份會使孩子太興奮、失去控制、讓人以為和過動有關,所以我們和家長溝通時要小心措辭,糖和過動症是相關的關係、而非因果的關係,對嗎?
答:
ㄊㄤˊ不會造成直接相關,目前為止只有精製糖會造成注意力渙散有過動現象,不是酉字的醣,過動要戒高糖、高咖啡因;奶茶必須是牛奶不可高溫殺菌,成分無調整,目前只有光泉有低溫殺菌,因為在高溫殺菌之後的全脂半脂處理之後,醣已經轉成精製糖了。
書名:別聽豬說話,企管書籍,義式幽默暗指老闆是豬,
通常跟人講「這是秘密喔,不要跟別人說」,會加速訊息的傳播
學生:「我講什麼父母都不聽」老師可以問:所以你講什麼?
問:學齡前的小孩注意力專心時間短,也易於分心,有著好奇、冒險的天性,但也很容易被視為衝動、注意力不集中,在幼兒園階段幼教老師常會因為學生難以控制而要求家長帶小孩去做評鑑,或是在小一階段就會開藥。在幾歲後的評鑑才是能判定是ADHD呢?ADHD是必須用藥嗎?還是需要到什麼程度才需要用藥?
答:
評鑑判定在於症狀項目要有符合,要有違常性、符合症狀,任何都是問題解決,現場教師不要斷是非或鑑定,只要針對事實問題解決。
有些父母是很難去拿關於自己孩子障別書名的書籍,因為擔心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因此孟老師的一些著作書籍,會轉化名稱吸引需要的父母、老師。
看見我的好--講述書寫障礙類型的學障
不要比較只要教我--共分為以下六篇:(1)不只愛,還要懂;(2)讓孩子作時間的主人;(3)讓孩子作最好的自己;(4)讓孩子先學作人,再作男人跟女人;(5)順從訓練的需要;(6)應對網路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