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永康
學期開始時,人文國中的教室內,學生開始討論個人想要的學習內容,有的學生想要知道如何規劃旅程、有的學生想要知道核能廢料的議題、有的學生想知道原住民建築美學、有的學生想知道小島的經濟活動,在學生聚焦,教師協助整理下,每學期固定的自主行動研究課程,決定到蘭嶼駐點一星期,同學整理研究項目時區分成「人文、生態與個人興趣」後,分組並讓每位學生都有負責研究與執行的項目。
「學生的自主行動研究,全程由學生決定,教師輔導陪伴,我們不設定學習腳本,都由學生討論出來,這不同於多數學校的戶外教學,教師已經決定了程序與內容,學生按部就班,配合執行就好。我們期待學生自主的問 題發想、找出合適的研究方法、歸納研究結論與回校分享,甚至社群倡議等,整個課程分成行前探究、執行規劃、實際體驗與成果分享四步驟,都是由學生主導教師陪伴,這是我們人文國中想要培育出的未來公民。」周樂生校長說。
每星期的校訂彈性時間,學生都要向其他學生說明自己的研究進度,如報告飛魚與蘭嶼文化之間的關係、核廢料的政治議題、蘭嶼特有種夜間生態觀察等,直到5月22日出發前完成初步的文獻討論。
「由於到了蘭嶼,現場有很多狀況和當初的想像不同,如天氣變化下雨、缺乏交通工具導致行程延宕,地下屋空間不足以讓每個學生都能進入聽導覽員的介紹等,都在考驗學生的應變能力與彼此默契,對他們來說,當下會有些情緒,甚至在討論中難過到掉下眼淚,但也都在彼此支持下調整與復原,老師的工作,其實是相信學生,即使知道會有困難,但也要等待,讓問題浮現出來,讓學生體會問題發生的意義,而不要幫著學生處理,這樣反而失去了體驗教育的作用。」姜馨慧老師說。
經過一星期的體驗,學生回到學校後,學生分別在課堂中分享自己的研究報告給學弟妹,有同學說:「我將把在蘭嶼所看到的人文元素,包含地下屋、拼板舟與飛魚圖像,重新架構在我們班上的一個空間內,讓大家嚮往蘭嶼,理解他們的人文精神,發展生態永續的做法。」
文/徐永康
實驗教育在鬆綁課綱下,讓學校可以依據自身需要規劃符合在地性的課程。由於龍昇國小位於苗栗造橋鄉,目前學區內的學生不到十位,而且可預期生員數將逐年減少,勢必需要轉型,發揮小學校、大彈性的創新教育做法。
學校團隊經由「政治大學實驗教育推動中心」引介,在比較各種創新教育模式如「華德福」、「蒙特梭利」、「耶拿」以及「道爾頓」等等,認為流行於中歐的百年「耶拿」教育模式,適用於苗栗龍昇國小。
和其他教育理念較為不同的是,耶拿教育提供框架,如同建築技術,可以依據在地地貌與材料,設計出合於學校自身需求的教育模式,例如說可以適時地採用班級混齡教學、學生獨立研究、關注在地主題需求與世界導向課程,課程亦能符合國家課綱,也能發展有特色的校訂課程。
「為了轉型,學校團隊都參與耶拿的專業培訓。荷蘭講師來台灣辦理的工作坊,我們都全校參加,甚至我們學校的校護,也去,因為校護也想要理解學校轉向以及感受未來教育趨勢。我們看到了實質成效,不僅是吸引家長帶著學生從別的縣市過來,學生人數逐漸增加,同樣的也可以感覺到教師信任學校,可以在這裡實現他們的教育夢想,他們快樂的教學,學生也能感受教師的熱情,有正向成果,如學生的學科學習表現都比縣內平均高。」王世文校長說。
耶拿採用混齡教學,也是一種深化民主精神的融合教育。學校分成高年段與低年段兩班,每班約20位學生,處於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在彼此觀察中,可以預知以後要學的內容以及複習先前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發揮差異化的合作教育方法,彼此互助,感知他人需要,建立出融合教育的可行模式,即使在混齡班上有特需學生,在和諧的運作中,都可以個別發揮所長,展現天賦。
「轉型過程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教師的專業成長,先前的師資培育課程沒有混齡教學課程設計或是深刻的實驗教育理念分析,但經由引介,我明白教育可以有多樣性,能找出合適於不同學生的需要,在共同框架下,如耶拿教育中的對話、工作(學習)、遊戲與分享的節奏下,適時調整內容,讓每個學生有各自的學習方式,真的符應了適性發展,一生一課綱的模式。在專業養成上,在職的教師比較辛苦,要兼顧教學與課程開發,只要經驗累積一段時間,真的會更輕鬆也更有效果。」朱蓓華老師說。
文/徐永康
經由實驗教育條例的協助,台北市忠義國小成功轉型為公立蒙特梭利小學,在轉型的過程中,經由公私協力,讓主要的帶班教師獲得國際蒙特梭利機構認證,在班級經營上也贏得家長認同。
蒙特梭利教育經由百年淬鍊,美國蒙特梭利教育學者Angeline Lillard(2017)指出有幾項特性,包含有班級混齡編班與混齡教學、學生需要動手操作教育,以手動帶動大腦思考、由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習、沒有鐘聲的環境尊重學生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內在學習動機以及有秩序的教具安排等等,這些教育機制都是符應學生的整體發展需求與培育未來公民素養的教育模式,因此,在教室中,看到的學生專注在個人或小組的學習上,甚至可以長達三個小時的工作。
學校老師嚴政華表示,成為一位蒙特梭利教師,最重要的是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當學生有熱情之後,在引導他們合宜的學習方式,自然地會有成效,學生也就更喜歡學習。
另外,在友善的混齡班級中,每個學生都知道各別差異化的學習狀態,也會彼此相互協助,教師張雁玲說:「在我們班上,有個學生有特殊需求,他也和其他同學一起,我們努力地讓他知道,他也可以和其他同學一樣。在觀察我們班時,甚至很難察覺到,這位特殊需求的學生。」
前校長黃志勇說:「學校成功轉型成蒙特梭利學校,我們也看到了學生的轉變,他們更喜歡上學,學生臉上的笑容與專心,讓我們知道,這是對的方向。」
文/徐永康
樟湖國中小坐落在雲林古坑的山區,即使距離市區有點距離,依然吸引許多都市家長選擇,安排學生到校入學。
和一般特色學校不同的地方是,樟湖學校團隊鼓勵學生進入社區,仔細觀察社區生活樣貌,並從中思考社區議題,以及尋找改善方式。如八年級同學觀察到學校附近有許多的缺了一隻腳的流浪狗,在調查後發現,附近農民使用不當陷阱而傷害了無辜的犬隻,為了減少這問題而由學生倡議動物保護運動,以及尋找兼具維護農民權益的辦法,宣導改良式獵具;另外,基於古坑柑橘的美味,經由教師與職人的引導下,學生自製果醬,參與國際大賽,獲得佳績,甚至在疫情期間,發起送餐給社區獨居長者的活動,深受在地居民好評。
樟湖辦學團隊認為,實驗教育不是只有地方性的特色課程,而是讓學校和地方融在一起,由地方本身的屬性,開發出相關的課程,讓學生從體驗中發想,形成信念並產生行動。教育不該限定在教室內或學校中,要有很多機會提供學生與教師走入社區,進入自然。每一年樟湖國中小的學生都有自主體能練習,是為了每年爬一座山與騎自行車環台的活動。
陳清圳校長認為,教育需要人文思想,從關懷社區、尊重在地居民並有機制互惠,進行社區改造與地方創生,讓學校與地方共存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