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2025特殊學習需求教學陪伴工作坊」進行過程中的文字紀錄,為避免爭議,已刪除案例。
講師:孟瑛如教授
紀錄:柔璇、千珍
無論是前幾天提到的過動症或是現在所談的憂鬱症,只要是藥物治療就會產生副作用。但這些副作用症狀不一定每一個人都會有。但是要記住,身為特教老師,就要相信天然食物。藥物是人因工程,而凡是人,在藥物的劑量或調整上都有可能出現失誤。
當藥物副作用產生之後,所有症狀都會需要有天然食物來處理副作用造成的身體不適。如果有藥物副作用,這些副作用通常都會使人的活動力下降,所以醫生可能會要你補高蛋白食物,因為補了高蛋白,人會比較願意活動。
在針對憂鬱症使用心理治療時,最常見的治療理論與方法通常是[焦點治療]中的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的核心觀念🔗包含:如果沒有問題就不用改變、一但做什麼有效就多做一點、假如沒用的話就不要重蹈覆轍-做點不一樣的、未來是可以創造和協商的。以上述這些觀念為核心,焦點解決短期治療也設定了以下基本假設:
貫注於成功,有利的改變會發生。
我們要讓憂鬱症者相信事情會累積,做更多目標導向的事,並一直往目標前進。過程中則需注意微小而堅定的改變,以這些微小的改變,破除個案原本的認知結構。
例外時刻
可以利用個案的信念和盲點來創造可以[顛倒走]的地方。例如我們可以告訴個案:平凡的事做久了,就不平凡了。
所有人都有解決困難能力
目標都是使用正向詞彙
最重要一定要行動
用當事人字眼下去描述,詞彙需簡單、清楚、正向
舉例:醫生無法理解智力正常為什甚麼是學障? 所以不要講同理,永遠去管可控制的。
最常用的句子🔗,重新架構,當對方講不聽時,重新樹立架構
奇蹟問句:
想像一下,如果有奇蹟......
給予當事人想像未來問題幾經獲得解決問題的願景
增強當事人「改變會發生」的希望感
遇見自己改變後的好處
認知的改:若一直問臉有甚麼缺點,會覺得有很多缺點;但若是問有甚麼優點,會越講越喜歡自己。
差異問句
關係問句:你想做甚麼,妳爸媽會說甚麼
稱讚:使用具體式稱讚
重新架構:面對的人屬於異質性過高,或對方沒有自我意識時會使用重新架構
運動:沒有像過動症堅持要勇敢,只要可以提高血清素,包含冥想靜坐都可以。食用香蕉奶製品,血清素都會提高,含omega3 的食物可以使頭腦清醒。
失眠,不要補眠,準時起來,晚上再睡,也讓他去精神科看失眠。
自殺的預防,特別注意自殺學生特殊輔導的判斷標準,藉此判斷是否真的有自殺意圖
相信自己的直覺,直接陪學生處理血清素的問題,陪他去做大家做都會快樂的事,學生都已經有自殺意圖傾向的情況下,不要跟他分析事情。
只要執行危機處理技巧,都有可能越來越好。很少看到沒有進步的,老師本身是有power的,老師也需要有人支持。
告訴學生相信無路可走才會這樣,但也相信一定有路可走
打破認知
保密
持續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