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2025特殊學習需求教學陪伴工作坊」進行過程中的文字紀錄,為避免爭議,已刪除案例。
講師:孟瑛如教授
紀錄:陳寧、筱榛
接受幫助也是一種藝術。
若拗折自己給我指路,事後才抱怨,我也不會內疚,因為那是你的決定。
不要剝奪對方的學習機會。
DO NOT teach too hard.
DO NOT help too much.
因為了解,所以關懷。
老師曾受邀至某大學進行性教育演講。到了問答環節,一名女學生問:
「如果我喜歡的男生邀請我今晚去XXXX,我應該答應嗎?」
「妳會問我這個問題,是因為妳決定要去了吧?妳有點不安是嗎?」
「嗯⋯⋯」
「妳要想清楚,這是第一次跟他......(案例略)」
孟老師並未回答該不該,而是要幫助學生自我決策,問自己Are you ready。
《不要比較,只要教我:親職教育貼心手冊》
教孩子如何對「性」說不。若拒絕對方,對方卻表達不滿,這個人就不是真命天子(女)。
教授性教育時,不會使用「升國旗」、「大老二」這些名詞,應使用專有名詞例:說明「一般人的陰莖勃起時約20至23公分」,或使用轉移注意力策略,如「陰莖需要16條小肌肉、充血2000cc以上,硬度才夠」這樣的說詞。
利用小孩的叛逆:「不准看」的愈要看——買一堆性教育的書放廁所,跟孩子說「那是媽媽要看的,你不准看」——孩子上廁所時,自然就會去看了。
矯正語言障礙孩子的語言時,應避免使用童言童語(如:疊字疊詞「穿鞋鞋」)。
向孩子說正確的語詞,讓孩子重述一次,以學習。
只要孩子仍願意來上學就還有希望——教師可以嘗試轉換方法,嘗試、緩衝、替代行為——只要能夠找到一個可行的方式,達成問題—解決,就是好方法。
面對特殊需求孩子,不要問「為什麼?」而是思考「可以如何做?」只要尋獲能夠和障礙共生的方式,就是好的方法;不是試圖消弭(get rid of)障礙,而是協助尋找與障礙共生的方式。
除了情緒抽離外,孟老師常使用角色轉換,以持續尋找緩衝、替代行為。
角色須轉換自如。例如,一位輔導老師在面對與母親的關係時,衝突可能來自於自己與母親的期待不同,其回應方式須先放下輔導老師角色,回到女兒的角色。
特殊需求孩子屬於偏才,僅是比普通孩子更早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
孩子的「自發語言」十分重要,不需要逼迫他一定要「怎麼說話」,這不像數學有一定的定義。妥善運用孩子的自發語言,且教材要符合現實場景。
不要讓孩子背「不適合真實場景」的特定語言。例如:
「請問你是早餐店嗎?」
「是。」
「請問你賣早餐嗎?」
「⋯⋯」
「請問你們賣哪些早餐?」
「⋯⋯」
早餐店買賣速度非常快,這些問句並沒有辦法幫助孩子面對真實的早餐店場景。了解孩子的早餐喜好,重點要幫助他練習簡單、好說、達到功能的對話即可。
面對自閉症的孩子,因固著於遵循規則,當背誦的語句被他人打斷時,亦會使自閉症孩子生氣,所以教導孩子彈性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特教一定要簡單、正向、清楚、可行,且別人可以跟你融合。
在特教領域待不住的人是耗材,留下來的即是人才。在這過程中需要不斷地修煉,與身邊的他人學習。
強迫症者有儀式(如:無法控制地拔毛),焦慮症者沒有儀式。但這兩者都是「躁」。
青春期的憂鬱經常被誤診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過動、衝動、注意力不足,看起來怨天尤人,十分煩躁。
然而,由於青春期孩子不那麼擅長表達,容易因為氣到無以復加而打人;成年人的憂鬱則多是易感、哭泣,且成年人會陳述事情,尤其在具備良好情緒表達能力的教師身上,更少見因憂鬱而動手打人的情況。
躁症和鬱症皆有分輕度、中度、重度,通常會持續一輩子,但經常會「鬱久則躁」、「躁久則鬱」。當出現幻聽、幻視、幻覺症狀時,才會變成躁鬱症,成為bipolar(雙極性)。
有些時候,人們會對於即將開學感到憂慮、週一症候群,這類型的憂鬱皆屬於單次短暫發作,不須處理。
發生在越年輕者身上的憂鬱,因不可用藥、缺乏自我覺察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和病識感,使得處理起來相對困難。當憂慮時間持續越長,越難以處理。
與憂鬱症者講話時,除了使用正向語言外,更可透過飲食攝入澱粉,使其合成為血清素、透過陽光刺激beta波和血清素產生。並善用散步時講話,既可同時避免眼神接觸為憂鬱症者所帶來的恐懼,既可達成曬太陽和運動產生血清素的目標。
面對社交焦慮症和拒學的孩子,因為少出門,缺乏日曬,使得血清素尤其低落,應對策略:強迫對方打理自己,由活動和愛自己,提升血清素含量。
為鼓勵拒學的孩子走出房/門前,家長和教師應先想好對孩子來說具有吸引力的內容,並以正向情緒勒索的方式,邀請他一起進行某些活動、請他幫忙完成家裡事務,由此一來提升血清素,也讓他在接觸到人群後,對自己不願去學校的處境感到羞愧,並開始做出改變自己處境之行動,而不是只是不斷地要求孩子走出房/門,然後開始訓話,苦口婆心是無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