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2025特殊學習需求教學陪伴工作坊」進行過程中的文字紀錄,為避免爭議,已刪除案例。
講師:孟瑛如教授
紀錄:建州、暐嵐
7/30下午第一節孟老師繼續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ADHD屬於特殊教育法(2014) 第三條分類中的情緒行為障礙。
-
孟老師提醒大家:所有的障別一定都有專門的測驗工具,透過測驗工具去判定才算數。而且所有會測驗工具的專業人員都是被管制的,因為這樣的人員角色多少有點像醫生、能宣告、判定。現場總是會遇到一些很急的家長,憂心忡忡地問:「老師我的小孩好像有XXX障礙問題......」然而事實上,每個人都多少有一點注意力問題,對於不想注意的事情自然就不太注意,不見得是ADHD。因此,任何孩子沒有經過客觀的評估後不能隨便判定,以免誤人一生。
每一種障礙都可能有其相對應的天賦,例如亞斯可能是天生的法官、醫生、檢察官,不害怕血、嚴謹、鑽研特定領域。而過動可能是天生的運動員、天生的軍警,或者有很跳躍式的創造力,對不同的概念間可以一直跳來跳去,但對循序漸進的進行的事情會比較沒辦法照步驟去做。
這種孩子成長過程中很躁動,一部分原因是他們血清素比較低,會產生跟我們比較不一樣的體質(甚至據傳比較不容易被蚊蟲叮咬),血清素不足可能影響大腦前額葉的功能,而前額葉是負責控制衝動、注意力集中的重要區域。針對血清素不足的問題,也可以考慮從飲食方面著手,例如攝取足夠的營養素,例如攝取高蛋白、高Omega-3(例如:深海魚油),減少碳水化合物及加工類食品,可以幫助提升專注力、減少衝動行為。;他們某些神經元受體較少,也比較不容易暈車和暈船。孟老師提起苗栗縣立福興武術國民中小學,進這間學校讓孩子很難過動,因為一入校就要穿帶有鐵片的重鞋子,腳綁1.5公斤鐵鞋逐年加重練輕功,送公文滑溜索,下課的遊戲是十八銅人陣,這種孩子在裡面不會過動,反而是身骨奇佳的練武奇才。
小孩的過動放在某些地方是非常好的。包含孟老師曾輔導過的拳擊冠軍,案例:略(重點運用孩子天生的專長天賦,引導孩子在那個天賦能夠發揮的舞台或職業中)其實有非常多過動症的成功案例,如果他已經找到自己的規則,都能夠活得很好。
關於ADHD的定義,Barkley(1990)曾提出ADHD的定義:「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是一種發展性的異常,主要特徵是發展性的、不適當的不專注、過動和衝動之特徵。這通常出現於童年早期階段,是慢性長期的,這問題並不是由於神經生理、感官、語言、動作障礙、智能障礙或是嚴重情緒困擾所直接造成,而這些症狀多會造成遵守規則行為或維持固定表現上的相關困難。」(引自洪儷瑜,1998)。
第一類指標:注意力不足症狀
下列九項注意力不足症狀中至少六項,且持續六個月以上,其表現與正常發展有一定程度上不一致,同時對於社交和學業/職業的活動有適應不良或直接負面影響。
經常缺乏對細節的專注,或對於在學校功課、工作或其他活動中粗心犯錯(例如:忽視或錯失細節)
經常在作作業或遊戲活動時不能專注持久(例如:在上課時無法持續專注聆聽)
經常聽而不聞的現象(例如:即使在無明顯分散注意源的情形下亦會呈現心不在焉的現象)
常常不聽從指示,而無法完成學校功課、雜務或該做的事(例如:可以開始工作,但會迅速失焦或分心)
對於完成需要組織或按照順序的工作或活動有困難(例如:在安排順序性的工作上有困難、在物歸其位上有困難、在時間管理上極差、無法如期完成工作等。對不同的概念間可以一直跳來跳去,但對循序漸進的進行的事情會比較沒辦法照步驟去做)
常常逃避、厭惡或是抗拒需要持續專心的事物(例如:學校作業、家事等)
常弄丟工作或活動的必要物品(例如:家庭聯絡簿、鉛筆、課本、用具、鑰匙、眼鏡、手機等)
經常因為外界刺激而分心
健忘
第二類指標:過動/衝動症狀
下列九項過動/衝動症狀中至少六項,且持續六個月以上,有適應不良現象,其表現未達應有之發展階段:
經常坐立難安,手腳動來動去,或是身體在座位上扭動不停
經常在需要保持坐在位子的情形下離開座位(例如:在教室中離開自己座位)
經常在不適當的情境下過度跑來跑去或爬上爬下
經常不能好好的玩或是安靜地從事休閒活動
舉止彷彿像裝上馬達一般,沒有辦法持續做一件事而換來換去
經常多話
經常在問題講完前搶著說出答案
經常在需輪流的團體活動或遊戲中不能等待
常常打斷或干擾別人
(假的)眼球訓練
孟老師示範讓小孩安靜的眼球訓練:「眼睛閉上、眼睛往左看數到五、1、2、3、4、5、眼睛往上看數到五、1、2、3、4、5、眼睛往右看數到五、1、2、3、4、5、眼睛往下看數到五、1、2、3、4、5」。這樣小孩就會安靜下來。對老師來講,小孩眼睛閉上後實際眼睛怎麼看無所謂、只要閉起來,這樣調動注意力,就會安靜下來。其他例如:壓小孩肩膀的麻穴讓小孩坐下;抓著他的手讓他把筆放下,用動作讓過動小孩停下來。
協助起身的技術
孟老師請學員上台協助示範,當ADHD孩子躺在地上哭鬧時如何從後方使她起身。從後方接近孩子、扶住肩膀的下一步是一定要把孩子的膝蓋拉靠近身體固定。接著將對方的身體重心往前推,就自然可以將他的骨盆重心推到腳掌上方、就容易將他推起身。
從後方固定身體的技術
差別強度/角色的指令
面對吃軟不吃硬的孩子,則大聲對多數同學一起下指令、同時小聲地讚美ADHD的孩子。孟老師示範如何一邊扶著他調整他身體做到的同時,一邊對同學說「(小聲)來,示範給同學看。」
結合運動動作
在過動兒所在的班上,有非常多運動動作可以鼓勵孩子使用,讓孩子整堂課都很忙,不會針對他的障礙去叫他整堂課都坐著。舉例來說:
讓小孩回答的時候要比特定的動作:「覺得對的蘿蔔蹲、覺得錯的舉雙手。」
讓他坐著沒坐正就會倒的功夫椅(板凳)、比賽誰可以坐最久不倒,(但不是誰倒了就懲罰誰。)
桌面上的上半身看起來好像保持挺直不動,腳卻在桌下一直來回跳風車舞。
答對題目的人可以坐龍王椅,其實是靠牆深蹲
溫和制約
孟老師說他們在現場會多少用一點防身術,當孩子抓住時她會反手用力抓住他一下,讓孩子痛,但動作跟表情必須分離:雖然動作要出力到讓他痛一下,但是表情只是堅定地說:「坐好。」當孩子回嘴:「老師妳弄痛我。」「坐好就不會痛,翻到課本第24頁。」情緒上溫和堅定,但是體感上讓孩子記住稍微痛的後果。
學員提問:這樣做不會有霸凌孩子的問題嗎?
這是針對過動症孩子用的,如果是觸覺敏感自閉兒當然不能;沒有方法是萬靈藥,身為特需老師,要有能力對症下藥。重點是:對A用什麼、對B用什麼。特教絕不會是一種方法去對應所有人。舉例來說,有些聽障(但可能不嚴重)的孩子會被誤以為是ADHD,容易因為沒聽到訊息而把頭轉來轉去,也容易漏掉訊息,但因為跟家人有默契而不會被發現。如果用對應ADHD的方法去對應他,效果當然會不好。
改編易分心的教材
如果有過動症孩子,孟老師會因應他們的習性把課本改編。比方說角度的章節出現比薩斜塔,由於知道過動的孩子遇到這種陌生的東西會十萬個問題跑出來、導致問題一個接一個,根本無法回來聚焦於角度上,所以孟老師會把比薩斜塔替換成溜滑梯,或一些更生活化的東西。
預告法
為了勾起孩子的興趣,可以用預告來吸引(釣)他的注意力,例如:
「我現在要講地這個東西很簡單喔,比膝蓋還簡單!」
「我現在要講地這個東西很難,我以前也是卡很久,後來我發明了一個新的方法來解決他。」
「這裡很多人都誤解過;這裡是老師特別準備的;這裡......」
神經生理的原因:
腦神經解剖學的觀點:
額葉區功能失調:額葉前的區域髓鞘發展遲緩
額葉和底神經節(basal ganglia)的新陳代謝活動比一般兒童慢,而在感覺和感覺動作區的新陳代謝活動較多(Zametkin et al,1990,引自Riccio et al.,1993)
右額葉的活動量較一般人少(Barkley,1990)
胼胝體除了後段外,均小於一般兒童
腦神經化學觀點:
多巴胺顯著少於一般兒童(Raskin et al.,1984,引自Barkley,1990
多巴胺回收系統所回收的多巴胺比一般人高出百分之70之多,導致腦細胞所傳送至鄰近細胞的神經傳導物質較一般人低
腦中負責接受多巴胺的細胞,其受體數目平均較一般人少了百分之十六。
基因:
雙胞胎的研究發現:同卵雙胞胎同時出現不專注、過動的問題比異卵雙胞胎同時出現這些問題的機率較高(Goodman,1989)
莫立生(Morrison)等人研究發現,ADHD兒童的父母也是ADHD的人數約為一般兒童的父母患ADHD的四倍(引自Goldstein et al.,1990)
脆弱的X(fragile X)和XYY與ADHD有關,多一個Y染色體的男孩在臨床上發現也易有過動與語言和操作能力上的問題(Hynd et al.,1991)
環境的毒素:
費勾德的人工添加物之說:如:柳酸(水楊酸)、色素或防腐劑
但無法證實這些食物使正常兒童罹患ADHD,或是使ADHD兒童問題更嚴重(Barley,1990)
糖:但無法證實(Barkley,1990)
鉛中毒:血液中的鉛含量過高會傷害腦神經細胞,鉛中毒會損傷智力和其他動作能力(Goldstein et al.,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