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2025特殊學習需求教學陪伴工作坊」進行過程中的文字紀錄,為避免爭議,已刪除案例。
講師:孟瑛如教授
紀錄:嫺霓、琦芸
當孩子情緒高漲時,可以運用轉移注意力的技巧,先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之後再找機會跟孩子討論事情,一定先要情緒贊同,價值中立,根據正向的目標,去詢問事實(從人事時地物著手)、問他的學習步驟,跟他工作技能的分析,逐步去具體地問,然後既可以幫助他理性思考,做出自我決策,最終讓他走出自己的人生。
正向支持不只愛還有懂,要去問你的目標,不會就帶頭示範做!
例:一位國中的孩子26個英文字母都不會,但學生沒有抽離課堂。老師問他為什麼不會,他說因為字母有29個,他找不到那三個在哪裡。結果才知道是數字障礙,該位學生6&9分不清楚。因此孟老師就好奇這位學生怎麼會知道英文課的下課,一問才知道是聽到裙子(any question)就知道下課。而這樣的學習是一種假性學習。
aaa and, bbb between, ttt the 營造假性學習
學障電影:為愛朗讀。可以看一下
孟老師名言:不要覺得我很辛苦,給我制度、經費、人。
孟老師擅長特教,擅長正向情緒勒索。
遇到亞斯伯格症的特需生不要跟他辯,請他倒水,他不要,那就說:「我就是想喝你倒的」,加碼,說我要溫的,先倒一半冷水一半熱水倒½,也要倒。然後他去倒水,你跟他背後看看他的過程,他說:你不是要我去倒水,你來就自己倒就好,老師回:「我想要享受給你服務的過程」。每一個環節都會有一個小小的進步。人生的每一個轉角都會有老師在。如果孩子暴怒的話就後退一點,冷靜後再向前,讓他知道老師一直在。也可以問一些家常的話,像是你幾年級?要誘導孩子講話、一直講。
不會寫作的孩子,就問他,例如:一個藍色保溫瓶。一直問他:你看到什麼?有點藍又有點綠的瓶子,是無聲的。無味,沒有味道是人生的體驗。可是如果打開,可以喝到溫熱的水,像是生命一樣有溫度...可以引導他寫作。
貓比較情障,貓在抓魚也是一樣,貓一直舔水,魚底下會有感覺,魚會冒出來。狗是比較正向的。
不只愛、還要懂,搞清楚目標,不要被孩子的言行激怒,不要翻舊帳、運用轉移注意力技巧。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要證明我沒有你也可以活得很好,你不要我,我要活得好,讓你離不開我。
問題:「要把他教成一隻哈士奇還是一隻企鵝?🔗」
應該要優先注意環境,看他的環境,若是冰雪,就要訓練成企鵝,若他在草地,就要訓練成哈士奇,所以,沒有對錯,只有適性。
順從訓練是沒有選項的,問你我未來要做什麼,這是會沒有答案的。
特教很少講同理心。例:你沒有肢體障礙過,所以不管如何,還是會無法理解。設定一個他無法達到的目標,他最後可能會衍發攻擊行為,攻擊給獎者、攻擊禮物給太小...
自己要想辦法,孩子會帶著你去教他,沒有對錯。不要太快同理,要向孩子問清楚問題的核心。例:紅綠色盲,要去問細節,一直問,孩子會講他自身的經驗。
例如一位紅綠色盲,它看紅、綠色都是黑的,他要如何過馬路?問在場大家,現場回答建議他看左右、聽聲音、看小綠人在走路,孟教授提醒,這些選擇都需要依賴他人,這有風險,特教要能注意環境,讓他們能在環境中調整能仰賴自己,可以問他紅色的黑,跟綠色的黑有無差異?紅色的黑比綠色的黑更深,這樣他就可以自己判斷,在所有馬路都平安,不用等到政府把所有環境弄到無障礙,而能仰賴自己的判斷而更加安全。
讓孩子好好關注他要的是什麼?用對的方法下去問。
Identity>Equity>Inclusion>Belonging🔗
特教講的Equity是立足點的平等,重視equity平等。
再來要注意他的Diversity異質性。
最後Inclusion孩子會建立信心。
特教之後可以進入一般的學校,產生融入的歸屬感BELONGING,孩子會越有成就,所以把特生放在普通學校,他不會背著特教學校的名字,比較有自信。
特教學生在特教需求的學校,但畢業會是在一般學校的名字>特教紀錄一片空白,可能是個麻煩。所以看到資料要多注意他本身的畢業學校&狀況。老師不知道這位學生是有什麼特殊需求時,很多東西要對他重複陳述、重複詢問。
問孩子說你喜歡什麼?他回不知道。這可能來自於問題太可怕。
例:你比較愛爸還是愛媽?所以孩子有說出來就已經很好了。求生存,首先有說出「ㄣ」就很好了,一步一步讓他軟化,就可以一步一步更勒索,孩子的心就會打開,順從訓練成功。就可以開始訓練他其他事情。
一個三明治在發財車賣,賣35。在早餐店加上營養,賣50。在便利商店放上地中海陽光%$#&一堆title賣65。這就是你們被順從訓練成功。
訓練孩子要從人事時地物具體開始問。例如:要教學會辨別賣場食物標示內容物。
普通教育比特殊教育更麻煩,表面上一定要一致性平等。
孟老師無法理解印度的種姓制度(老師自己遇到的學生),階級低,但他表現好也不能選他當組長。階級高的,還會需要老師自己一直測試他的能力。
例子:因為孩子過去低年級時曾經受到霸凌,升高年級數學成績不好,被責怪。要從人事時地物的事實下去問,當時霸凌有成立嗎?那次的事件中,有無不對等性、傷害性或故意性嗎?
例子:數學爛考15分,怎樣爛?從幾年級開始爛?家長回覆孩子自己曾經的經驗。例:「我以前成績很糟糕大家考100-90,自己考80後來很努力,但媽媽其實是北一女數理資優班,所以後來上台大。」孩子聽完大哭出去。所以這並不是一個好的安慰例子
特教走結構式,希望孩子很快學到技巧之後,要趕快離開老師。
介入個案輔導的第一步一定是樹立正向目標行為-簡單-正向-清楚-可行
看到問題的本質,而不是情緒,可以先忽略有問題行為的那位同學,轉而詢問老師覺得有把握能回答的同學,問其他幾位同學,可以怎麼提醒同學拿課本。可以問多位同學,讓每位同學都只講正向行為,不要去重複負向行為。
跟孩子討論事情時,一定先要情緒贊同,價值中立,根據正向的目標,去詢問事實、問他的學習步驟,跟他工作技能的分析,逐步去具體地問,然後既可以幫助他理性思考,做出自我決策,最終讓他走出自己的人生。
不要跟情緒高漲的人針鋒相對。面對情緒高張力時,善用轉移注意力策略,從細節,從人事時地物詢問,站在他的角度去想。問題可以給他選擇題,幾個選項,比較好回答。問的人要溫柔而堅定。
不要使用提醒負向&災難式後果的言詞,用冷靜、面無表情的情緒勒索&運用轉移注意力。
特教的孩子大多都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所以轉移注意力,再回來講原本的孩子行為的問題核心,孩子會更聽進去&明白。
要表示正向支持(情感贊同)&事實陳述。
情感贊同:你下輩子還要不要娶我?回:事實陳述,我會娶妳,我會一直愛你直到你不愛我為止
自我決策:老婆媽媽落水,你要救誰? 情感贊同事實陳述,救比較近的那個。所以你要游得離我進一點
當不問事實時,就要問學習步驟 (人事時地物),只問可控制跟不可控制,不要問對錯
考試快到你念完了沒?X(太抽象)
O:要加上你知道你的考試範圍嗎?你唸到第幾章?滿分100分你覺得你會拿幾分?
問可控制&不可控制的地方,不要問對錯。
做工作分析,例:做月餅,刷蛋液...步驟劃分
很多特教孩子第二型糖尿病,下肢過胖,膳食食用過程順序:青菜--肉類--澱粉
自我決策對於身心障礙學生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其真正意義在於提升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陳麗如,2008)。身心障礙學生相較於大多數的同儕,在表達自己的想法、了解自己的興趣與優弱勢、甚至規劃自己未來的方向上,仍被動的習慣由父母或老師提供生活各層面的答案(吳維民,2021)。學校在教育階段必須給身障礙學生學習和練習自我決策能力的機會,並在此過程中累積他們自己的自信 (Ward, 1996)。
一定要看見問題的本質,理性/正向思考
回家可以問孩子以下問題🔗,利用聯絡簿可以完成的正向環境支持氣氛營造:
每天寫兩種,十種都要問,讓他練習有正向的情緒回答。再來他就會知道自己的想法以及自己要做什麼。
愛自己的活動(問題六):世界上最愛自己的人排序
必須是自己,再來才是別人
從聽指令開始,每天,慢慢帶,他就會有所成長。越快樂的人他就會越成功,要給孩子成功的機會/正向支持,孩子就會逐漸快樂。
沒有「自己」的人,你無法教別人自我決策。
「媽媽這樣做是為你好」<這樣不是好的情緒勒索。要正向要正向!!
社會不會為我們改變,家長無法為孩子打造完美的環境,所以要鼓勵孩子出去 try 。
孟老師看到這麼多人對特教有興趣,老師覺得自己很有成就感。這幾天聽孟老師一直講,一定會有something進入與會者的心中,就從此離不開特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