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2025特殊學習需求教學陪伴工作坊」進行過程中的文字紀錄,為避免爭議,已刪除案例。
講師:孟瑛如教授
紀錄:嫺霓、姿云
對待孩子三不:不要評價太多、不要教太多、不要協助太多
在概念上:要Be kind、Be Responsible
特教的孩子因為在注意力和智力上會受影響,特教正向支持跟輔導的C-B-M路徑不同,特教走的是B(行為)-C(認知)-M(調整)路徑,先塑造正向行為再促進認知改變。鼓勵孩子找到生活立論點,快樂比成功重要。我們無法去除孩子的障礙,但可以教他如何與障礙共處,問題可以得到解決。特教的正向支持,以目標為導向要簡單、正向、清楚、可行,會削平他的行為,逐步養成他的正向行為,持續久了就會達到改變。透過生活化案例與設計性思考,引導孩子擴大舒適圈、尊重界線,累積微小精確的進步,讓生活持續向前。
我們無法去除孩子的障礙,但可以教他如何與障礙共處,問題可以得到解決。這次以情障為主,情障是所有類別中最缺師資的,寒假時再來講關於學習障礙。第一天會先以正向行為支持開始,因為這個策略是可以支持所有情障類型的特需孩子。所有特教服務對象一定要經鑑輔會通過或疑似個案,對於申請在家自學者,經評估需要者,可以有部分時間的特教師到宅教學服務。
大家在第一線與家長溝通時,常聽見家長會說,我會照顧他(孩子)一輩子,但是孩子還是有未來自己的獨立生活。若遇有需要面對家長分享或教育的資源,網站上都有資料。例如:上網搜尋「無障礙建築」,第十章,管室外設計,就有相關訊息。
對於住所經常改變的孩子,就像原本是家犬變野狗,行為會變得有防衛心。今天講正向支持時,因為光自閉過動症兩類加起來就佔超過九成,再來是他們容易負向思考。
需要從頭到尾有一個概念,學最好的方式就是要與真人互動,在一個有信任感的環境中學會生存,要讓孩子在跟自己有關係的環境中去學習,所以要教會家長,不要評斷太多,很多事情沒有是非,只有原因,例如:家長會說你為什麼不出去交朋友?但孩子若有知己一二,為何要朋友滿天下?如果你沒有教會孩子自己本身,孩子在A校遇到的問題,在B校一樣會再發生。當孩子看很多時,我們要從大方向著手,許多家長等事情經過才會知道,但是當他知道時,孩子已經成長到下一個階段了。
所以第一關,就是沒有對錯,不要過度評價。
第二關就是不要Teach too hard,不要給予太多幫助,要尊重孩子。若已經選擇在家自學,就讓孩子要有所發揮。要清楚問題的本質,重視here & now,只要有開始永遠不嫌棄,只有越來越好,沒有更爛。永遠都要從顛倒面去問。例:媽媽我又忘了。你要說:那要怎樣你會記得?例:我就不想交朋友。 回:那你比較喜歡誰?不要說,那媽媽做你的朋友。
媽媽很容易會隨便裝輸,讓孩子永遠覺得他世界第一,但孩子將如何發展出最好的自己?家長會有一些奇怪想法,例如:像我孩子我講都不聽,不要teach too hard。例如:一些家長相信從校要聽英文學習,就讓孩子持續聽英文睡覺,但是要有尊重的界線,例如:民主制度要保障選輸的可以好好的..,凡事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壞的打算,你對他好是你的選擇,他要不要對你好,是他的選擇,要尊重。
每個孩子都帶來禮物,有的孩子雖然帶來較少禮物,但可以讓她簡單的事一直做,簡單的事一直做就不簡單,平凡的事持續做,就不平凡。
如果我問你上週你吃了什麼東西?你記得嗎?但我們常常問孩子,你知道你上週做了什麼錯事?
一般教育教如何不霸凌別人,但在特教是教如何不被孩子傷害。
當在衝撞過程中遇到卑鄙小人,我們可以做最好的自己,所以要問孩子,你要去報復時,你要的是什麼?過程中做最好的自己,擴大自己的舒適圈,讓討厭你的人自己會氣死。100-1=99 不要 100-1=0。
被問要不要統一,你要就要制度經費跟人,問他有沒有特教法?有無49個子法?沒有,那要同文同種,蘇格英格早就應該統一再一起,那內蒙古外蒙古是不是也要合併,等你有特教法跟49個子法來,我就會同意統一,現在就彼此尊重,若制度都可以一致,再來說。努力讓制度一致時,自然會在一起。
要負責,隨時讓孩子體會,明天的你會感謝今天的你,明天永遠比今天有進展
量化,平均寫繁簡體一字4秒,書寫障礙要8秒,當遲鈍超過3秒就是不構熟練,要達成一班人標準,生存就比較不會有問題,把自己放在適合的位置上,國小都是補救教學,國中就潛能開發,加減乘除大小形狀顏色出去才能生存。
對特教孩子:不要評價太多、教太多、協助太多。
概念:要Be kind、Be Responsible
教育的前提必須要鑑定過,鑑定的目標是為了要適性教育。
在教的過程中,盡可能具體稱讚,你任何稱讚都要孩子可重複。你要當一個可預測性的大人,孩子才感到安全。「你很棒 」是空泛的。「你很棒今天字都寫在格子裡」就是具體的。要讓他可以重複。因為他認知結構在現在還跟我有很大的不同,然後我們一直重複這個東西,就會慢慢進入你的心中。
特教是有名的「沒有教學風格」。我們會跟著孩子,他適合什麼我們就上什麼。所以任何教學法,特教都要學。因為哪一個孩子適合什麼,都不一定,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他一定要你有語言能力的,那如果遇到沒有語言能力的孩子,要怎麼辦?
特教沒有教學風格之外,也是有名的沒有脾氣的。我們一向會教孩子:你可以表達憤怒,但你不要憤怒的表達。也就是任何時候你可以表達你的憤怒,「我生氣了,我生氣的點是為什麼?」。就是教會孩子怎麼宣洩他的情緒,也像設計性思考,而不是這樣隨便暴怒,暴怒會讓我們的孩子反其道去走很多事。
就像川普,他之所以讓大家很痛苦,是因為他很難讓別人預測,然後他講的話,變來變去很多都不是事實。之前看到一個脫口秀,講到「川普從不撒謊,因為他不知道什麼是事實」,就是他講的。每一個話,對我們都是一種設計性思考。就像川普說要買下格陵蘭,格陵蘭非常憤怒啊,五萬多民眾,他們以前投票率很低,前一陣子在選那個總理,他們總理用的口號就非常好,他說:「格陵蘭人一定要怎樣持續努力,讓我們怎樣5個月之後買下美國」就讓那很多人出來投票。這就叫設計性思考。
正向支持裡面,不一定有什麼對或錯,只要適合孩子,不管前因近因,只要教他怎麼要做,適性介入,簡單正向具體可行,一定要有後果。
對特教來講,任何事情都是偏見。因為特教本來就是少數人,所有的偏見合起來才會是真理,所以任何理論我們都要學。像,很多人是不見棺材不流淚的,那有的人就算看到棺材,他也不知道那是棺材。那也或許他一輩子都不知道那是棺材,他也是快樂的,你看到棺材為什麼不流淚我是見棺發財,為什麼不可以?就像民主政治要少數服從多數,但這對少數來說就是不合宜的。
所以每一個孩子可以找到他自己生活的立論點,他也沒有干涉到別人,他可以做最好的自己,他就有他快樂的人生,然後這種快樂千金不換,不是成功的人才快樂,是快樂的人才能成功。越快樂的人才能越成功,因為成功的人,他不一定是怎麼樣快樂。因為那個成功是社會要你得到的,但是你知道什麼叫快樂,你喜歡、你得到那個是幸福,幸福的人自然可以影響別人。然後每一個人喜歡、會快樂的都是不一樣的,你沒有辦法要求說每一個人都要一樣的生活。
你小的機構,人不是很多,投下很多成本,很多人要教很多科,無法分科。但如果你讓孩子能有上述這些態度,比起100分更重要。
-
有人可能會對憂鬱症的孩子問:「你今天好嗎?」這個是災難,就像在提醒他:你可能很不好。如果像要知道你的孩子最近有進步嗎?我們大部分一般都是問事實,像是:他現在手可以凹折嗎?他的背可以挺到什麼地步?
我們特教不一樣的地方,我們特教很多的孩子壽命都是比較短,很常都是我們白髮人送黑髮人,因此你們要注意跟他們counselling的過程要講得正向。
整個教育體系都在推SEL,裡面會講自我覺醒、自我決策,但是你也要教身障的孩子那個,是非常困難,所以我們會先教他,自我決策,就是從自己先做選擇,responsible教久了,他自己會選擇。
對我們特教來講,我們的快樂都是來自別人教不會的孩子。我們教,然後成功一定不會在我們。很少有人會跟我們道歉,就是很多人教完他之後,他是會躲我們的,因為他不願意承認他之前有在啟智班、資源班過,而他也不會承認他認識你。
我們許多孩子沒有語言,或者他不懂得正確表達會講反話,因此我們的正向支持就不一樣,好像自我決策就是一種行為了,而不是你自我覺醒還在頭腦裡。就是你一直做出來做久了,你就習慣了。
如果你的孩子很難教,不一定要他心悅誠服,只要從行為開始改變,這類似說,像我們在學校裡面,有孩子不睡午覺,在我們特教裡面,會:好,那他就不要睡,但是孩子要眼睛閉上、嘴巴閉上、趴著。妳可以不要睡著。然後結局就他們一下就睡著了。
我們很多孩子是為了反抗而反抗,就像他說我不吃茄子。我們說:沒有,你今天吃的是天婦羅。你換一種名稱也許他就願意嘗試了。又或著像是苦瓜,改叫他珍珠瓜,然後帶大家認識苦瓜其實有分六種,有一種叫蘋果苦瓜,那種是甜的他的苦度就不像我們平常吃的那麼苦,就是這樣去試試看。
-
特教與輔導都會講正向支持,特教與輔導的正向支持最大差異是在於:特教中很多孩子在注意力和智力會受影響,所以特教跟輔導在策略上,會有些不同,輔導會強調認知先改變,他心悅誠服之後,他的行為會改變,輔導提到的是C(認知)-B(行為)-M(調整)找遠因近因,眼神接觸,強調傾聽技巧、行為改變,但在特教的正向支持,特教孩子,自閉症孩子會尖叫四小時,你無法傾聽技巧,自閉孩子無法與你眼神接觸或眼神空洞,特教的正向支持,以目標為導向,會削平他的行為,逐步養成他的正向行為,持續久了就會達到改變。走的路徑是B(行為)-C(認知)-M(調整)
例:有些家長會說老師你可否教我孩子學會走路?回:問他兩歲時可否坐正?要先評估孩子起點,而不是批評他為何不會走路,讓孩子抱有希望,生活才可以持續
微小而精確的進步,都叫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