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2025特殊學習需求教學陪伴工作坊」進行過程中的文字紀錄,為避免爭議,已刪除案例。
講師:孟瑛如教授
紀錄:柔璇、琦芸
實務上,對於一些亞斯/自閉的孩子,可以觀察到他們都對於數學有很大的喜感,迷戀數字。對他們來說,他們聰明且答題的直覺非常準確,也容易迷戀專業領域。而老師在對於課業這部分,可以嘗試教他們一些考試技巧,例如使用倒數碼表協助掌握時間,或讓他們測試一題選擇題能完成多久,以滿足他們追求精準與完美的特質。
相反的,針對學習障礙學生,可以訓練他們圈出題目中的關鍵字,重點不在分數,偏重於作答態度就會,自己與自己比較,先快樂才成功。
而關於識字閱讀障礙的孩子,不建議使用「不會寫就跳下一題」的方式,因為這類孩子很容易會無法準確判斷。可以改為「分數多的題目先寫」或「先寫會的題目」。
對於典型自閉症學生的固執行為,可使用「吊人胃口」或替代行為方式。
對於網路遊戲障礙的孩子,來學校很可能是被家長逼來的,這時老師在學校可能會要求他做事。這位孩子可能會使用一些手段,像是在學校打人,這樣他就可以回家了。
而孟老師也分享了一位具有亞斯、合併過動與網路成癮傾向的學生案例,並從這個學生的家庭背景、拒學過程到學校端的回應,帶出實務教學上的挑戰與因應方式。
該學生來自高社經地位家庭(背景略),孩子的網路成癮以及拒學起源,來自於一次考試事件。某次上課,他在老師同意下去上廁所,卻未被老師注意還未回教室,就直接開始數學測驗,結果該名學生錯失作答機會,成績為零。隔日老師提出條件:「今天考100分才讓你及格」,孩子認為極不合理,且老師態度強硬,無法協調。雙方因此陷入僵局,學生從此抗拒返校,開始沉迷網路,嚴重到足不出戶。。
孟老師採取「顯著友伴策略」。經調查了解該生學習能力優勢在xx學科後,邀請三位女同學,經徵詢同意後,成立「xx學科競賽小組」。學校正式蓋章發出「xx學科競賽組長」的聘書,由父親親自交到孩子手中。這一策略成功吸引孩子重回校園。為支持該孩子,學校還特別設計了「xx學科競試比賽」,將競賽結果正式列入學生成績紀錄,提升孩子的成就感與認同。而這三位女同學後來皆就讀特殊教育系,成為教育工作者。
所以不能單靠「戒掉網路」,而是要創造讓孩子認為「有趣、值得投入」的新事物,才可能取代網路世界的吸引。面對此類孩子,也可以善用顯著友伴,在情境中找回社交動力,這比單獨輔導更有效。
面對這些個案,沒有一定固定的做法,要看個案自己的狀況,運用他的固執行為、學者天賦想發各種方法(例顯著友伴)嘗試解決
所以雙方可以建立協商機制:孩子與老師可以向對方提要求、設下規則,彼此拉鋸的過程中培養協調與信任。也要避免貼標與過度標示障礙,孟老師提醒,不需要訓練孩子「到處講自己有什麼障礙」。像糖尿病、特殊飲食的孩子,懂得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即可,不需強調自己與眾不同。而善用顯著他人是很有用的方法,像是xx學科小組中的女同學,讓孩子在「被選中」、「有夥伴」的情境中找回社交動力,這比單獨輔導更有效。
也要特別注意拒學症的孩子在回學校以前,要先和他談好他跟同學說自己最近在幹嘛的說法。只能讓同學知道他有事,但不能讓同學知道他都關在家中使用網路,以避免同儕效應。
網路使用安全
在數位時代,許多孩子面臨網路沉迷、資訊氾濫與身分隱私風險等問題。老師強調,我們要做的不是單純「禁止」使用,而是教會孩子如何「善用」網路,並保護自己。
家長除了可以設定好網頁中「我的最愛」幫助設定孩子可以瀏覽的安全網站外,家長也可以查看「歷史紀錄」看看孩子在網路上的活動,觀察孩子常用的網站與遊戲平台,決定哪些可玩、哪些應限制,用「替代性網站」來逐步引導取代過度刺激或不當的平台。
而家長也要教導孩子好的網路使用方式,像是可以培養他們資訊檢索能力與有條理的使用習慣。例如:如何比價訂房、訂票?如何查詢登機口與航廈?如何選擇適合的餐點與航空公司?而針對飲食要特別關注的特需孩子,健康飲食也可以與網路結合,教孩子閱讀食物標示(卡路里、鈉含量、營養成分)像是可以教導孩子哪一種洋芋片含鈉量最低?哪一種是成分無調整的比較,讓他去自己找出來。培養資料比較能力,同時達到飲食教育與健康觀念的建立。
網路隱私
應提醒孩子在網路上不亂說話、不洩漏個人資料。也應教導認識「遊戲分級制度」,了解自己適齡該玩的內容。
而可以善用「變音系統」遊玩遊戲,保護自己。
#關於妥瑞氏症
狀況
出現非自願性的聲音或動作,可能包括突然尖叫、清喉嚨、扭動肢體等,聲音可能「過於尖銳」,導致室友、同學誤解或向師長檢舉。考試或壓力情境下症狀加劇,「一緊張就狂叫」是常見反應。
妥瑞學生多數在邏輯、理工科目表現良好,但也可能較為固執。
隨年紀增長,症狀常自然減緩。
尖叫的處理:可提供「降噪口罩」,幫助學生在緊張或突發發聲時減少對他人的干擾,也能提升自信。
而網路遊戲中匿名的玩家名稱也對於孩子影響很大。應教導學生避免使用過於誇大、爭議性帳號名(如:「世界第一」、「殺手之王」),因為這樣「有諧音梗」、「自嘲」、「酷酷好笑」的名稱,容易被他人誤會、排擠或標籤。
網路霸凌🔗
台灣對網路霸凌有其通報機制,但警察局通常會覺得這牽涉個資問題,不處理。其實台灣警察內部設有「資訊警察」單位,負責處理與網路、資訊安全有關的案件,所以若是遇到不處理的情況,請務必主動要求填寫《網路三聯單》,一旦三聯單送出,警方就有法律義務立案處理。台灣也有反霸凌專線0800-200-885 可以使用,不過時常會被轉走。
許多網路平台主機設在海外,或透過 VPN 偽裝 IP,使查緝難度增加。
所以在教育孩子面對網路霸凌時,可以引導孩子不以攻擊回應攻擊,而是「回應事實」,以下孟老師也提出三大「心法」可以遵循。透過心理建設,幫助孩子培養健康的網路態度,減少傷害與過度認同虛擬身份。
「如果他不了解你,他就傷害不了真正的你」
「網路霸凌多半是風向而非個人針對」:多數攻擊言論是跟風、無意義的煽動,並非真正針對個人。
「問自己在不在意,然後把對方踢出『在意名單』」
#例:燒灼傷的孩子
老師提醒同學:聲音還一樣、姿態還一樣,那就還是同一個人,沒有什麼不一樣。
所以只要自己不在意,別人其實也一點都不在意。
網路風向是短暫的,惡意留言潮通常不超過三天,多數是短時間「跟風效應」,無需過度反應。
#假新聞、假留言
常見特徵:內容充滿「問號」與「聳動語氣」。例如:「台灣關稅真的這麼高???」真正的新聞報導會交代「人、事、時、地、物」,避免模糊或誤導。
#孟老師的網路使用小心法
購買物品(如拉鍊壓縮收納袋)除了價格,也要看:SIZE 尺寸、材質與規格。
評論破千則的產品造假難度高。若要惡意攻擊一家店,也可能留下刻意負評,要搭配判斷評論時間與內容合理性。
手機的相機翻譯功能可輔助認圖比價、找相似商品、判斷顏色與尺寸,也能用來看店鋪附近是否有販售替代品。
孟老師說購買合力他命的 B 群時,應觀察產品編號與含量。台灣便利商店販售的 B 群便宜但含量少,效果有限,所以老師都到日本去買。而美國與歐洲商店多採「電子標籤」,價格一天內會變動上千次。可以觀察更換標籤的時間學會判斷最佳入手時機(搶便宜的策略)
對付網路遊戲惡意破壞者有十大秘訣🔗。如連結,而孟老師說他自己最常使用「報告遊戲瑕疵」此方法。
自我檢測表-網路成癮量表
#中文網路成癮調查表(CIAS)
此量表通常請特需孩子填量表他們不會填,而請家長去填就會變得症狀誇大更很嚴重。所以可以試著讓孩子主動自己去填問卷,換某一次的遊戲課金。
#Young, Kimberly S.(1998)的網路成癮評量表
網路教學及遊戲的好壞
若教師採用網路教材平台,通常可以觀察到孩子在教學平台上的使用時間,可以作為判斷依據之一。
而網路遊戲不一定所有都是壞的,有的遊戲甚至可以訓練老人癡呆,因為在遊戲中會有一個目的去執行,使操作者頭腦很好地運作。
孩子與老師都可以向對方提出要求、設下規則,在彼此拉鋸的過程中培養協調與信任。而老師在訓練特需孩子時,也要避免孩子過度標示障礙,要告訴孩子,不是要說自己有什麼問題,而是自己有什麼樣明確的特殊需求。像糖尿病、特殊飲食的孩子,懂得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即可,不需強調自己與眾不同。
所以要教會孩子,自己可以處理自己的狀況,讓孩子在外表現出是富養的。不用被迫解釋自己的病症,把自己的需求講的清楚。而如果是這位特需孩子的朋友的話,大家一定都會很開心可以滿足此位孩子的個別需求。
案例舉例:如果一個班有學生要訂炸雞,而這位特需孩子不能吃,不過這位孩子可以講出自己不要什麼,要什麼。像是他可以說出自己不能吃炸雞,但可以點炸青豆。
這可以套用到一般人,像是我們一般吃素食的人,要講出自己吃素食的需求,讓大家知道,別人才會理解。
讓孩子可以自然的活在大家中間,有需求可以自己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