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2025特殊學習需求教學陪伴工作坊」進行過程中的文字紀錄,為避免爭議,已刪除案例。
講師:孟瑛如教授
紀錄:暐嵐、嫺霓
問:前幾天的演講中,孟教授有提到:過動和亞斯的孩子不應在同一班,也確實前兩年我收到過動和亞斯孩子在同班,真的起了非常大的衝突、常常相愛相殺,我理解孩子在光譜的兩端,但在班級經營上吃掉很多心力。很遺憾的是,學校分班時又編了收到過動和亞斯的孩子。想請問老師現行有無法規或行政命令可以解決這個編班困擾、讓孩子能受到更好的照顧?
答:
盡量不要在一起,那收到就收到了,要先能訓練孩子自我決策。
過度使用:強制形的網路使用和網路上的過度的時間消耗。
斷癮症狀:在限制網路使用時,患者出現諸如抑鬱和憤怒的斷癮症狀。
忍耐性:患者出現明顯的對更好裝置,延長上網時間和更多應用軟體的渴求。(要有最新的顯示卡、網路慢一點點都不行)
消極後果:患者出現多種由於網路使用導致的消極影響,包括社會、學業和工作情境中的不良表現。
網路成癮,就讓孩子成癮在你想要他成癮的地方,比如設計孟老師設計過一個網路遊戲,註冊時孩子需要填入他的年級;遊戲中一開始是死了會保有前世記憶的青蛙,青蛙親對位置五次,就會變王子。王子出現之後,只有一個獸皮遮蔽,要答對一定數量的題目(學科相關)後才能給王子穿衣服;做了一定的題目數量後,會依照孩子選的東西最後跑出一個結果;若花很多時間選配件、項鍊的,最終結果是一個漂亮的孩子。若過程中只有一直完成任務題的,最終結果是是一個聰明的孩子。
另一種遊戲主要是開車,邊開的過程中會出現障礙,需要要快速解決題目不然會有危險,同時可以測試孩子一心多用的狀態。
幫孩子建立規律及約束使用電腦的時間,建立結構化的日程表,將學習需要的東西放在書桌上,例如一三寫英文,二四固定寫xxx,每天五題,考前一週十題;每一個小時工作完成後,就可以玩30分鐘電腦。亞斯過動非常容易合併網路遊戲障礙的,一定要按表操課。
每天做完的工作任務或符合規則累積,可以計算合理的比例變成點數,例如平日十點上床,六日可以換三小時遊戲時間。一陣子結算日一次,可以每次月考/寒暑假作為結算的節點;或是每一個月或一個半月作為結算點,讓得分低的孩子感覺有希望,永遠都有機會重新再來。
例如爸媽叫吃飯孩子,但孩子在遊戲中沒辦法馬上停止,容易成為親子衝突的來源;提示緩衝時間是重要的(例如預告X點X分要開飯,要讓孩子心理準備)。
在孩子小時候,家長不應該一開始就把手機當成保母,延後小孩使用電腦的年齡。原本可以好好上學的孩子,出現網路遊戲障礙的可能徵兆:孩子推託身體不舒服不去上學,在家就可以玩電腦。
較嚴重的案例:小孩不上學在家一直玩電腦,一定要媽媽買便當奶茶餵他吃,不願起來上廁所洗澡;直到去醫院急診室還大發雷霆,在醫院灌腸時還帶著電腦,媽媽試圖搶走鍵盤,孩子把鍵盤搶回來把媽媽打到肋骨斷掉,後來給小孩坐下方有洞擺便桶的老人椅。
這種一定要斷網,家長要硬起來不餵小孩飯至少一周,只要給他喝水
了解小孩的網路行為(玩英雄聯盟、或是遊戲的類型)、訂定適當規則、選擇性運動,強迫功能性訓練(例如參加童軍)
可以想辦法讓他網路發生意外,讓該帳號的網路速度變慢,或出各種狀況,寶物不見、諸事不順或...
購買具有存取控制(Access Control)的IP分享器,設定斷網的時段,但不要固定時間,在孩子未遵守行為契約的時候,用以控制他,跟他說網路怪怪的可能是突然故障了。(可以避免孩子對家長的暴怒)
或是該遊戲官方網站了解有何Bug,用以作為嘲笑小孩的點,挑撥離間孩子跟遊戲。
洪水法例子:這種網路成癮的小孩上資工系,當大量的測試新遊戲、找出Bug,還要限時寫報告成為工作交出來時,其實是很累的工作,很多人就此可能申請轉系,之後就不再想玩遊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