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2025特殊學習需求教學陪伴工作坊」進行過程中的文字紀錄,為避免爭議,已刪除案例。
講師:孟瑛如教授
紀錄:陳寧、筱榛
教學沒有萬靈藥,需要因應情況調整、改變策略。
滿足、自在、成就感,愈快樂的人才會愈成功。
具有攻擊性的孩子,有時甚至會攻擊父母,應對方式中最重要的是:提示、緩衝,再轉移注意力,給予因應、替代、容忍行為後,再做順從訓練。在這之中,應特別留意轉移注意力(redirect),不等於分心(distract)。
替代行為的案例:面對不斷罵髒話的孩子,老師可以請他在和老師說話時,在每句話中加入:「請」、「謝謝」、「對不起」作為替代行為,比起生氣地對他說:「你再說一次!」、問他為何說髒話,更能達到拆解孩子語法的目標。
教師和父母在面對孩子時,應僅說與所設定目標一致的話,不要給錯誤的話語和錯的肯定句,而是向孩子明確表達「你要的是什麼」、「你希望他如何做」。透過與目標一致的言行,讓自己的話及自己是可被孩子預測且一致的。
補充昨日應用膳食治療:飲食對於特教孩子尤其重要,但臺灣缺乏飲食教育、飲食教育法,臺灣孩子吃到的炸雞和奶茶有70%以上是由父母提供,父母無意識地提供有害孩子健康的食物。
看到問題時,先解決問題(尤其是盡量讓孩子服老師自己,成為權威體),而非執著於判斷障別。
孟老師會讓「書寫表達障礙者」幫忙「閱讀障礙」閱讀,兩人各用一隻翅膀,協力起飛。
過往稱作「網路成癮」,但若現在仍這樣稱呼,恐怕大家都是「網路成癮」。
學習障礙孩子很容易在網路上被騙,他們即便只知道網友暱稱,仍覺得對方是「朋友」——因為一起打過怪。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4,判定IGD標準。IGD的判定標準包含:
喪失現實感;
除了網路遊戲,對其他嗜好皆無興趣;
對身邊他人欺瞞自己的遊戲情況;
用玩遊戲逃避或抒解負面情緒;
因玩遊戲危急或喪失工作或人際關係等。
為避免網路遊戲障礙症,家長為孩子購買的第一張桌子必須是書桌,不是電腦桌,盡量讓家裡維持只有一部電腦,並放在公用區,螢幕朝向大家都可看到的方向——而不是放在孩子的房間中,再要求孩子不准鎖房間門——由此管控孩子的電腦使用。
2018年1月(WHO)正式將網路遊戲障礙症,列入新版的《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ICD🔗)中。
ICD-11遊戲障礙症診斷準則:持續、重複的遊戲行為模式,並喪失對遊戲的控制性,即便對生活產生負面後果,仍持續投入遊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