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2025特殊學習需求教學陪伴工作坊」進行過程中的文字紀錄,為避免爭議,已刪除案例。
講師:孟瑛如教授
紀錄:嫺霓、姿云
問:孟教授,請問對於衝動型的孩子,面對事情處理:推人、丟別人東西等等,教他處理當下情境的方法後,總是回答:我想要!請問要如何引導?感謝教授這幾天來深入淺出的精采課程
答:
衝動型的,不要叫他做約定俗成的東西,他會反應地做可是不會久。例如打完人後會說對不起,但過了不久就會只是說對不起還是態度不改。
你可以一直誘導,不用問為什麼,不要去質問他的錯誤,都是問HOW,你可以運用設計思考,做善意累積--問她怎樣可以累積善意,案例(略)。
過度矯正--單純過度加重懲罰
部分矯正:讓他替代作一些善意行為與他的錯有關,例如他打破古董花瓶,無法挽回,那可以部份矯正,讓他去掃那個區域
對衝動型思考的,不要只有道歉,會一再重複犯,就一層一層下去矯正
若孩子不愛睡午覺,不用跟他辯,就只要跟他說,好那你就眼睛閉上嘴巴閉上
老師態度:命運是自己掌握的。
運用設計思考:做你相信的,只要沒傷害別人,幫孩子訓練思考力的時候,幫他找到自己價值觀就鼓勵他去做,幫助自我覺察,使用他原本的固執行為,他每天不自覺就在做
問:持續沉迷在網路遊戲的高中學生,有些剛開始是基於同班同儕間的人際壓力才參加遊戲(不然會沒有與同儕的話題和連結),最後可能會導致整個班都會有一群人共同在放學時間集體消失在遊戲中,家長多數也是無力管束,在事情已經發生的情況下如何因應呢?
答:
比較無中心思想孩子,容易從眾,因為當你覺得無聊,從眾也是一種快樂;從眾行為過程中,找出眾的「頭」,轉移他的注意力,把他弄到你這裡來,跟頭用各種方法,,讓頭去找自己的夥伴,去混亂那個頭,若你今天不成有可能你找錯頭,明天再來,去找誰是比較跟你願意接近的,慢慢摸索出一個軌道來,讓孩子帶著你去教他。因為那個眾(帶的頭)也是一種成就感。
撒網出去,你有一個對的夥伴,對的人,他就把你整個團體都帶過來了
依據特教法20條 第4項 「主管機關為保障身心障礙學生及幼兒學習權益,必要時得要求成年學生、學生或幼兒之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配合鑑定、安置及特殊教育相關服務。」
那個父母不願意鑑定的,我可以找一個團隊,強迫你去鑑定,你鑑定完你可以給他法規,讓他簽放棄,那你自己沒有簽放棄,那就不是老師的事。
家長團體可以做到老師無法做的、教的事,例如:看牙醫都去哪裡看?那有誰注意到哪間牙醫是可以看智障孩子的?會有攻擊行為的孩子、多重障礙的孩子?家長團體會知道。
鼓勵孩子看牙策略:運用牙醫拋棄的醫療看診器具,弄他喜歡的抱熊、讓他玩讓熊熊看牙齒的遊戲.、完鴨嘴龍(因為鴨嘴龍有很多顆牙).....(嘗試各種策略)讓牙爛的孩子先練習適應看牙,若他仍舊不願意,就鼓勵他討厭的人上去檯子,激起他的不服輸心態,讓牙爛孩子願意去看牙
每個身障孩子的牙都很珍貴,掉下的牙好好留著,是他日後的幹細胞,因為現在細胞療法一直推進
問:孟教授您好🌟 請問老師們需要為特教學生設計不同的「性教育課程」嗎?若需要,可以如何對應其發展需求進行呢?感謝😊
答:
性就是性,不因類別有差異,唐氏症生殖器官會提早發育提早成熟,等他要用時已經過世了
《不要比較只要教我》書中有一篇是講性教育,一定要情感贊同、價值中立,讓他自我決策
典型自閉症會去強暴人,也是特殊,因他的固執行為是不願意接觸人
若是被性侵那會傷害一輩子也是要注意
認識激情責任之外,還要有保險套、避孕藥RU486,高中輔導老師要準備很多驗孕包,一隻250以上的七天就可以驗,靈敏度較高。
<不要比較,只要教我:親職教育貼心手冊> 性教育:教孩子如何對性說不🔗
課本都從性器官開始教,但要教孩子分辨什麼是喜歡,什麼是愛,但是對智障你沒辦法教他分辨,當他要開始發生性關係時,可能兩個,會有一點點感覺,就是自然本能,但如果按課本中講的,我是一個好男生我要保護你,我摸摸抱抱到,最後拿出保險套,跟他說我要保護你,那你會怎樣?對方會覺得你是不是經驗豐富然後可能會暴怒,或者是冷掉,就可以有提示、緩衝
我們(特教老師)的情緒抽離:
我沒必要跟他產生情緒共病,一坨人跟他一起共病,因為你一直去問悲痛的事,就像老人癡呆症你一直去問他過去的不愉快,沒有用,應該轉移他的注意力,父母好好的,小孩會很高興,接受幫助也是一種藝術,我不用讓孩子知道,因為孩子就是愛你啊,你當個可以預測的大人,你去告訴他,你自己希望得到怎樣的幫助,讓孩子知道去做正向的就好。因為當孩子血清素極低時,會有各種狀況出來,不要去在意他這個時候的行為。沒有血清素時看事情都是負向的,可以好好跟他講事實,幫助他分辨,跟自我決策。
以婆媳照顧的事實案例(略)說明,如何引導個案自我決策,另外是,兒子不要斷是非,兩個女人愛上同一個男人,男人只要出來主持公道,只要出來說自己喜歡什麼就好了。兒子以前在媽媽面前為媽媽,在老婆面前為老婆,這樣會遭惡報。婆婆周六會五點會把媳婦叫起床去菜場買,才會買到好菜,還要指定某蔡在A事買,某菜在B市買,讓兒子自己跟媽說:媽,記得你以前XXX時,煮的豬腳很好吃,你可以再煮給我吃嗎?漸漸轉換成讓他媽自己煮,不用媳婦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