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2025特殊學習需求教學陪伴工作坊」進行過程中的文字紀錄,為避免爭議,已刪除案例。
講師:孟瑛如教授
紀錄:柔璇、琦芸
行為動機量表主要分析找出學生問題行為的動機,歸類為四大類:
感官刺激
逃避
引人注意
明確物品要求
教師可以運用行為動機量表,找出學生的行為動機之後,以相應策略引導學生,發展出正向的替代行為
替代行為訓練
教師可透過替代行為,協助孩子建立較為「正常」或適應性的行為模式。以下是孟老師以感官刺激、逃避行為以及引人注意作為例子所舉例的案例。
#感官刺激:
有些孩子會不斷手夾衣架,是因為感官刺激帶來安定感。這時候,我們不能只是制止,而是要透過「替代行為訓練」來慢慢轉換——例如讓孩子改為拿書本,逐步增加拿書的時間,最後再換成其他物品,讓孩子從依賴衣架的行為中過渡出來。
一個孩子,很喜歡挑染毛髮的觸感,甚至讓媽媽和家中狗狗一起挑染了。最後老師建議用貼上染髮毛的瓷杯代替,讓孩子能把這個「轉移後的物品」帶去學校。後來孩子開始不願再摸那個瓷杯,行為也慢慢改變。替代行為是可以訓練的,關鍵在於時間與策略。
#逃避行為:
對於逃避型的孩子,像是有學生只要遇到一題不會的題目,就整張考卷空白不寫,老師這時可以試著把考卷拆成一題題給他,減輕他的壓力與挫折。
#引人注意
孩子喜歡量操場,老師給他畫有操場圖的紙,改以紙上操作取代實地行為。
現場活動
孟老師帶大家做了簡單的手部運動,像是雙掌互敲。在教學現場中,照著這個動作其實只要重複五次,孩子就會覺得累,行為自然收斂。孟老師強調在活動後也強調,孩子的行為不該用「是非對錯」來切割,而是要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然後找出更好的替代方式。
特教孩子對於自身的自覺
許多特教孩子無法察覺自己的行為對群體造成的影響。孩子沒有自覺自己的行為有問題。這是很多特教學生的現實,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了什麼影響。
對感官刺激敏感的特教孩子應對方式
自閉症孩子中會有感官敏感的問題,例如:他們對聲音或氣味敏感等等的環境感受很敏感,而孟老師建議可以使用故事包裝的方式來轉移孩子的注意,或者反覆地用語言陪伴他們進入一個較能安心互動的狀態。
對某些自閉症孩子來說,那種不停轉動的風扇聲與旋轉的視覺刺激,卻成了難以忽略的干擾來源。所以在學習環境方面,要考慮到一些可能導致孩子有感官敏感分散注意力的問題,在環境安排上盡量避免。
另外,老師也提到,現代生活中反式脂肪與塑化劑的大量存在,正在成為導致過動與自閉傾向孩子人數逐年增加的隱形原因之一。環境對孩子造成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中大。
歷史沿革
1944年:由小兒科醫師亞斯伯格提出
1981年:開始使用「亞斯伯格症」這個名稱
2013年:正式納入自閉症光譜(ASD)
語言與智能上的明顯的發展落差
典型的自閉症;有些則在外表看來「正常」,但其實在人際與情緒表達上面臨著更細膩、複雜的困難,例如亞斯伯格症的學生。他們通常不會被編入特殊班,透過特教諮詢輔導的支持,轉銜進入「二級輔導」,以小團體方式進行輔導與引導,也會教導普通班老師如何與這樣的孩子相處。
#案例分享:
像是面對情障的孩子:你不能對他說「你不能打人」,那只會讓他更挫折。我們要做的,是停下來問:「你剛剛好像有想打的動作,但你有停住,當時你在想什麼?」這樣的提問方式,是理解的第一步。當老師願意看到孩子內心的掙扎與選擇,就有機會把行為導向更正向的方向。
社交特徵
固執、強烈主題興趣
對話都需要明確表述
例如:我現在要講一個笑話,笑點在 [ ],把笑點點出來。
容易有固定行為與依附
許多家長會以為孩子一直沒有改善是因為環境的不適應,所以一直幫孩子轉換環境,其實不是環境不是問題。對此行為,家長&教師需要反覆的提醒、緩衝,才能給予孩子轉變的機會。
暴力行為
孟老師建議的處理方式:對有暴力傾向的孩子,可以把孩子的位置排在門邊,讓他隨時可以離開教室。如果孩子今天願意談,可以嘗試用非常輕的肢體接觸靠近他(只建議女老師這麼做)。
補充:男生與女生的距離感不同。男生肢體距離比較長,女生較短。
而對典型自閉症會不斷尖叫,老師可以抱著他後面,輕拍脖子,小聲地在耳邊「噓」。
肢體不協調、臉盲
亞斯伯格症的孩子常有「臉盲」的困擾,無法靠臉孔辨識同學,因此在團體活動中會感到焦慮。像是大隊接力這類活動,建議安排陪跑員在一旁引導,才能降低混亂與壓力。
老師也可以透過固定顏色的布條幫助孩子辨識接棒對象,不需要多說太多語言指令。 例如:「OO(亞斯生的名字),棒子給我。」這樣明確的語句,比長篇解釋更能讓孩子理解。
而以上的特徵,是為了提供適性需求而不是貼上負面標籤。許多家長會第一時間逃避孩子擁有這些問題。像是很常見的案件,有些家長在孩子期中考時還否認孩子有問題,但到了期末成績出來後才逐漸接受孩子的特殊需求。
對越是需要支持的孩子,訓練越不能倉促。孟老師說,對於重度障礙的學生,工作分析不要超過四個步驟,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拆解,一步一步慢慢做,而且老師得「看著他做」,才能看見問題並即時協助。這些步驟,是讓孩子有能力適應未來的職場。因為身心障礙孩子不能只靠同情過生活。在工作場域裡,沒有人會因為你可憐而多給一次機會,反而更需要具備合作、承擔、適應的能力。
#案例分享:略
亞斯兒童的夥伴特質
在家庭與教師的角色上: 最重要的是「言行一致」。
在同儕的支持上:可以協助他們「創造顯著友伴」。
藥物治療
環斯安酸最早是用來治療肺結核,會用來治療自閉症的孩子。
若孩子已有其他障礙類別,則不會另外被列為「學習障礙」。只有在沒有其他障礙類別,且確認學習困難不是由其他身心狀況引起的情況下,才會進一步鑑定為學障。這樣的制度設計,正是為了讓每位孩子能夠獲得最符合需求的協助與教學安排。
在鑑定上,有時候家長會提出醫院診斷,例如「妥瑞氏症」的證明。這樣的診斷是特教安置上的重要參考,但是否真正需要接受特教服務,仍需經由「鑑輔會」進行正式鑑定。鑑輔會的評估結果,才是判定孩子是否需要特教支持,以及該給予什麼樣的適性服務的依據。
孟老師談及中國曾設立全亞洲最大的特教學校,孩子們一對一配有老師,但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孩子從三歲到十八歲,幾乎都只與大人互動,真的好嗎?
孩子之間的相處,是語言課本教不來的社交練習。小孩的世界有他們自己的邏輯、情緒、笑點與學習節奏,只有同齡之間的互動,才能讓他們發展出「我在群體中的位置」這件事。
孟老師分享過,有個孩子唸出「滿天都是小星星」,結果班上笑成一團——因為孩子把「小星星」聽成了「小雞雞」。大人可能一頭霧水,但孩子卻笑到不行,因為他們就是在笑這些他們這個年齡層才懂的東西
這就是為什麼要需要推動融合教育。不只是把孩子「放進去」而已,而是創造一個可以彼此看見、彼此理解、彼此陪伴的空間。
貧窮 VS富貴的孩子
孟老師曾經前往育幼院去看育幼院的孩子們,育幼院的孩子們會跑到孟老師的裙邊索要物品,說著「我很窮」之類的話。不過若是給了一個,其他就給不完了。所以這時候與其一味給予,不如教導他們正向行為思考,告訴他們:「這是老師很努力工作買的東西,我很喜歡,不能輕易送人。」這樣孩子才會開始認識到努力與價值。
這些孩子來自艱困的環境,連活下去的動力都很薄弱。孟老師會給他們提問:「中秋節大家都做什麼?吃什麼?」讓孩子去思考世界很美好的部分,要看過世界有什麼好生活,才知道如何去努力。
而老師觀察到,現代更多的是「金絲雀小孩」,這些金絲雀小孩可能會為了一個包包離家出走、不喝水四個小時。
對那些生活富足、從不缺乏的孩子,可以帶他們走進山林、去偏鄉,看見不同生命樣貌。
激起孩子的「生之慾望」,才有辦法談努力、談未來。
家暴的孩子
孟老師提問:「被家暴的孩子,通常會躲在哪裡?」
(此時孟老師畫出一張家庭平面圖,讓現場教師自己去想像這個孩子的處境。)
(過了三分鐘)
孟老師說這時候,最不需要的就是立刻給出標準答案。因為我們都不是當事人,沒有權利輕易下判斷。「廁所」可能是你以為的藏身處,但那卻是喝醉的大人最容易走進的地方。真正要做的,是去問孩子:「爸爸通常在什麼情況下會打人?」「是在哪些時間?用什麼東西?」從這些線索中推論出可能的生存策略。得知孩子給予的回覆之後,推論出,或許藏在狹窄套房門口對角線(遠離酒醉家暴父親回家的可能動線)床邊行李箱邊一堆衣服裡,那才是安全的。
這樣的過程,不只是教孩子「如何面對」,而是陪孩子認識自己的處境、學會保護自己。老師也提醒我們,在教導受孩子面對家庭暴力時,最重要的應對方式不是對抗,而是「求饒」。不是電影裡那種戲劇化的反擊──「你敢打我嗎?你就打啊!」──這樣只會讓危險升高,而是要學會用真實的身體訊號保護自己,例如:「我上次的傷口還在痛,不要再打了好嗎?」這樣的話語,是在極端壓力下,教孩子先活下來,才能有機會好起來。
孟老師也會鼓勵孩子學會向爸媽表達正向目標:「我想努力上大學,請你們吃大餐。」很多家長聽到這樣的話會掉下眼淚,開始重新看待眼前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