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2025特殊學習需求教學陪伴工作坊」進行過程中的文字紀錄,為避免爭議,已刪除案例。
講師:孟瑛如教授
紀錄:陳寧、筱榛
過動症跟學習障礙常常是合併發生的障礙。學障最難判斷,經常被判為過動。可參考的分辨方式:
若離開教室就不過動,那多半是學習障礙。
過動的孩子,成績會有高低起伏;學習障礙則否。
學習障礙的孩子並不需要一直練習,而是需要正確策略(孟老師:「智障,練習練習練習;學障,策略策略策略」)。
關於書寫障礙:
「書寫」需要識字和輸出兩種技能。
大腦的右半邊,控制左側身體;左半邊則控制右側身體。
大腦的語文區多半都在左半腦(質地較鬆散,面積較大),邏輯、影像則多半在右半腦(質地較堅實)。
即便是左撇子(由右半腦控制),也可能有書寫障礙,但矯正方式與右撇子不同。
訓練方式舉例:通常先教學形聲字(例如「清」字,左半邊為義符,右半邊為聲符。因為中文字的部首多半會「變形」,所以特教場域會先教聲符),最後才教象形字(大部分是名詞,較難延伸寫作)。
把長尾夾夾在筆上面🔗,就可以訓練握筆姿勢。若連這樣也沒辦法順利握筆,就需要再另外觀察(如:設計鏤空字,讓孩子塗滿,訓練孩子大腦的圖畫區,讓腦中神經元的圖畫區訓練,久了可以幫助到大腦中的寫字區。想訓練什麼,就練習什麼)。
在編製讀寫教材時,孟老師必會從學生最常犯錯的部分開始編撰,以提升學習效益。
學習中文,一定要由形音義字理解,知悉背後故事,使其相對容易記起。例如,「轎」源自古時的轎子一形象。面對識字困難的孩子時,孟老師以故事、形音義教導識字,孟老師並發展「義理教學法」。
關於簡體中文字,孟老師回應,因簡體中文中已失去形音義識字方法,使得教導識別文字更加困難。此外,中國人尤其喜歡縮寫文句、使用隱晦字詞,使得文意的理解須應地制宜,理解地區性語境。
面對讀寫障礙的孩子,在教學的順序上是依序教形聲、會意、指示,最後才是象形,因為形聲字好設計,象形字容易變形。
一定要先教導詞優,以及在社會規則中該字詞如何被使用。透過教導關鍵詞、高頻字、獨體字,並利用孩子腦部的圖畫區功能,從字形(象形)習得字詞,不糾結於筆畫,由此塑造假性學習的成就感,讓他願意持續學習。
面對不識字的孩子,請孩子先看著黑板上的字,讀三次,再寫到自己的筆記中。
孟老師撰《看見我的好》一書,含納了面對不同識字/閱讀障礙的教學應用方法和教材,如鏤空字等等:學習障礙分有十一種類型,讀寫障礙也分為多種類型及不同面向,書中亦有相應的教學方法。
下載word🔗,依照指示調整。
自閉症其中一個症狀是「重複最後一句語句(仿說)」。有的個案狀況較嚴重,但家長並不清楚孩子的症狀。在問孩子的過程中,孩子永遠只是單純重複家長問句中的最後一句話,但其實並非完整事實,所以,此APP有錄影功能,可記錄下事實。
只要誠懇,孩子一定能感覺到。那一刻不要爭對錯。
特教很少說「同理」,因為我們「沒辦法同理」。讓孩子自己帶著你去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