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2025特殊學習需求教學陪伴工作坊」進行過程中的文字紀錄,為避免爭議,已刪除案例。
講師:孟瑛如教授
紀錄:建州、柔璇
孟老師簡介DSM-5診斷準則,強調辨識精神疾病須考量症狀學、初發年齡、持續時間、跨情境表現與功能妨礙程度。特教界以「未經提醒即能完成」的適應行為為判準,並強調跨場域觀察與實務演示的必要性。對孩子的想像應正向回應,引導其理解現實規則。老師提醒,有些孩子並非全才、而是偏才,應尊重個別差異,避免過高期待。IEP設計須合於比例與可執行性,輔以工具與訓練強化學習。成人應放下價值預設,透過實作與隱喻轉化教養視角,看見孩子的潛能。
孟老師向大家簡介DSM-5診斷準則,其中包含一千多種精神疾患症狀判斷。如何辨析偏差行為與精神疾病之間的差異,主要從症狀學、初發年齡、持續時間與發作次數、跨情境(如學校/社區/社會等)、妨礙的嚴重度去區辨。在以上的向度中,有數個指標去檢驗。雖然當描述一些特徵時,家長容易直覺地以為自己的孩子符合過動或其他情況的特徵,但還是要回到症狀學去檢驗,而非隨意靠自己的判斷推定孩子的症狀。
以適應行為作為判定指標之一
特教會看孩子是否有出現適應行為,所謂適應行為的定義是「未經提醒即能完成。」孟老師舉了一個例子,有個家長聲稱他的孩子在家裡能夠完成題目,但到現場卻不行。由於也不適合質疑或否認家長,所以請家長照他與孩子互動的方式現場演示一遍,才知道家長會過於急切要證明孩子可以(怕孩子被判定為智能障礙),於是在過程中給予過多的聽覺提示,使得孩子透過聽覺提示或只是仿說尾句而回應出答案,但孩子其實閱讀是不行的,或者僅止於仿說尾語,但並未真正理解。
在「跨情境」的診斷項目中,同樣的症狀需要跨情境出現,例如學校、社區與社會。
另外則是觀察是否對孩子的生活有嚴重妨礙。訓練孩子的生活有辦法自理、每天可以排自己的行程做好自己的事、能做好自理的目標(例如:存錢)。
若用正向的言語,我們可以怎麼回應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舉例:當孩子說我將來長大要做宇宙之王,你該如何正向回應孩子?
你可以做的回應例如:妳預計幾年內要達到宇宙之王?妳覺得宇宙之王要具備什麼條件?成人透過更多真實的人事時地物,去帶出孩子對於現實的認識。幫助孩子掌握「凡事皆有規則、規則皆有例外。」
有些孩子數學好,但語言是不行的。很多身障的孩子並不是無用,而是偏才。我們總是要求孩子什麼都要會,要成為全才,不過其實不用要求孩子那麼多。有些花還沒開,就等他慢一點開,有些花不開,搞不好他是樹。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我們不一定需要做最好的媽媽,而是要做一個適格的媽媽就好,別擔心事自己做得不夠。
家長不只要愛孩子,還要懂孩子。家長也需要知道:你的期待是否有偏頗?例如帶孩子去法國半年,回來卻要求孩子的數學要有進步?家長必須認知到孩子的落後是必然的。
IEP的建立必須要有相關性、比例性、可執行、財政可能性。例如:
手語的翻譯,大概在小學四年級過後,就無法處理數學問題。
現在也有設計給視障者的衛星導航。有接受過定向訓練的視障者,就可以使用。這樣的工具比導盲犬更好,被選作導盲犬是很可憐的(從六個月大就結紮、不能吃人的食物、訓練有素、八代不咬人。80萬訓練完,大概可以服務五年,然而許多導盲犬都有膀胱發炎的症狀,因為要配合主人的行動狗狗不會隨意去小便。)
一般的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已開始上學的孩子可以使用),可以用《孩子可以比你想得更專心》,裡面有許多課程理論與答案。對比較特殊的族群,則可以使用奧福音樂訓練注意力的書。或也可以讓孩子做眼球運動,挪動孩子的視覺,帶出孩子的注意力。
孟老師邀請一位學員上台,要求他:假設你的左手雖然在,但沒有功能,要如何穿起一件外套?孟老師先觀察第一位上台的學員,表示學員過程中做了一個關鍵的動作。接著,邀請第二位同學上台,給予一樣的指令。大家靜靜觀察他們用了不同的方式模擬左手失能的狀況下如何穿外套。比較兩位的差別,一個先穿左手,一個先穿右手。孟老師解釋,這兩者的差異在於,第一位希望用優勢彌補弱勢,第二位則相反,先穿右手的話會發現左手穿不起外套。藉由這個演示,孟老師明示其隱喻:無功能的左手是弱勢、有功能的右手是優勢、不明顯但可以借來幫忙的髖骨則是潛能,潛能亦可以協助無能的左手穿衣,喻意潛能有發揮。
在孩子的思路裡,在特教無法講同理,大人沒有少過手,也沒有自閉過無法達到真正同理他。在溝通中不只有言語的表示,還要有肢體的呈現。
舉例而言:我們只說「拋物線」,聽起來很無聊,改成說「打棒球」,會讓事情有趣很多。
檢討孩子對的地方,這樣就知道孩子的起點能力
看見孩子喜歡的東西,去包裝他不喜歡的。
但是Never say Never。
一個人一輩子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會變得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