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在80年代,有渔夫在当时还是渔村的樟宜罗央海滩,找到一尊大伯公神像还有道教、佛教和兴都教等神像。村民把神像移到一个旧铁箱上,上香膜拜。随着祭拜人越来越多,大家便合力搭建简陋小庙,把神像安置庙中。在1996年,一场火把小庙烧毁,只有大伯公的神像完好无损。过后,大家出钱出力,在火患附近的靠海地段,建了一间较壮观的庙宇。庙宇也为原来的大伯公神像重装金身, 移进新的金身内。新的庙宇也增添兴都教象神和马来神明拿督公, 延续庙宇供奉各族神明的传统。
洛陽大伯公宮里有一个生肖算盘,信徒可以来到算盘前,找出他所属的生肖再用双掌触摸顺时针绕算盘一圈,最后停在自己的生肖诚信许愿再将添油钱放入自己所属生肖的添油箱内。
信徒可以向洛陽大伯公宮里的拿督灵石求取真字。首先,信徒必须先洗手,然后诚心跪拜拿督公,并向他道明心意求来甘文香。之后,信徒要把点燃甘文香放置在灵石前, 最后透过烟熏留意灵石上的变化。
信徒来到洛陽大伯公宮向大伯公跪拜祈求心愿后,可以拿签筒摇出竹签,然后顺着竹签上的号码到签炉取出灵签解说。
据说庙宇每隔20年就会搬迁,越搬越大间,越搬香火越鼎盛,每搬一次,就会增加新的催运旺物。庙宇已经搬了四次,坚持不离开罗央,从巷尾搬到巷头,从当年的小庙到今天富力堂皇的神宫, 香客继续络绎不绝。
大伯公的由来
在马来语中,地方首领或部落酋长称之为Dato (也作 Datuk)。客家人则称土地神为“伯公”。经过东南亚地区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当地人便以“Dato 伯公”一词来指称土地神。随着时间的发展和使用率的提高,“Dato 伯公”被减缩成“To 伯公”,即延伸为如今广泛使用的“大伯公”。
因地方文化的差异,大伯公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身份特征。大伯公信仰可视为民间对当地华人先驱祖灵的崇拜,所以也可能指当地华人历史中的一些人物,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单一的指称对象。
大伯公的神像一般为右手拿拐杖,左手握金元宝。因此,信众也将大伯公视为财神来膜拜。
奉祀大伯公的庙宇一般称为“福德祠”。
大伯公在21世纪初更是在新加坡华人庙宇的主祀神排行榜中位居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