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南来谋生的移民都非常崇祀海神妈祖, 19世纪初期,中国沿海许多人冒险“过番”谋生,他们乘坐帆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时, 心中祀求妈祖保护,他们安全地来到新加坡后的直落亚逸街后,认为天妃的保佑非常灵验,就心造了“天妃”的偶像,便在一个简单的神坛前向妈祖道谢。在1839,一些福建商人在直落亚逸街建造天福宫。早期华人称这里为源顺街, 拜祭妈祖和其他神。
新的庙宇在1839年开始建造,三年后才完成。建筑材料全部从中国进口,精致的雕刻和装饰都是来自福建省的工匠精心制作的。捐款主要来自福建富商和社区领袖,包括捐出最多钱 (三千西班牙银元) 的陈笃生先生。他也是天福宫草创时期的大董事。
闽帮领导中心,现在的福建会馆,于1840年天福宫建成后迁移到该庙,当时称为“天福宫福建会馆”。福建会馆的宗旨包括促进当地华人社区的教育,为福建省新移民提供社会福利和援助,以及维护华语、文化和价值观。后来,在1913年,福建会馆搬出了天福宫,在天福宫旁兴建两层楼的会所。
福建会馆于1849年成立新加坡的第一所华校 -- 崇文阁。杰出的福建土生华人商人陈金生带头兴建崇文阁。除了福建人,当时的客家和潮州社区成员也为兴建崇文阁慷慨解囊。崇文阁的建筑就在天福宫左侧楼阁,反映了早年华人庙宇与文教事业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