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清庙屹立在高楼大厦,虽然是最矮的建筑,但是那古朴沧桑的建筑让人自然生出一种让人仰视的感觉。不知是什么原因,粤海清庙能够在繁荣的都市中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这说明了古代文化在现代还是有一定的威望。只要有足够的宣传,庙宇和诸多的中国古代文化还是能发扬光大的!
粤海清庙上帝宫正殿金光焕然,但仔细一看,左右梁雕的花款不一致。这其实是所谓“对场作”建筑风格,也就是将建筑以中轴线分成左右(或前后)两边,让两批不同工匠比拼才艺,展现各自风格,因此设计出来的花款不相同,但又显得和谐。“对场作”是中国清朝兴起的作法,当时许多富贵人家建造大房子时,都喜欢邀请不同工匠来竞艺,因此有了这种特殊的修建方式。“对场作”建筑风格在新加坡属于较罕见。
清朝光绪皇帝御书“曙海祥云”金漆匾额,赐予粤海清庙,今天仍高悬于庙里天后宫正殿上。在新加坡的华人寺庙中,只有粤海清庙和闽帮的天福宫获赐清帝御题,可见其当时备受重视之程度。除此之外,庙内也挂满早年由客家,广东及琼州会馆所敬赠的匾额,显示当年客,广,琼,潮四帮的关系良好。
粤海清庙建筑一大特点,就是广泛采用潮汕的嵌瓷工艺,屋脊、垂脊和屋面到处都是嵌瓷的人物、亭台、花草与动物造型。其中体积较大人物造型有120个,体积较小人物造型也有上百个,每个人物表情都不一样;亭台楼阁有20多座;屋脊上还有四条造型精美的腾龙,全部以嵌瓷工艺完成。这些嵌瓷塑像都是取材自经典民间故事或神话,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封神榜》。
经过大规模修复后,风貌胜迹重现的粤海清庙在2014年9月3日荣获联合国亚太文化资产保存优异奖。同年,市区重建局也颁发旧建筑修复工程奖给予义安公司对古庙修复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