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宫的外形木架结构,不着一钉。建筑工艺手法和材料来自泉州,是正统闽南风格的宫观建筑。天福宫共有三进,自外而内,依序会经过三川殿、中庭、正殿以及后殿,深长幽怨远,空间变化相当丰富。这种尊贵的“回”字形布局法,只有堂皇的大庙才会采用。
蟠龙为正欲腾飞升的巨龙,足踏海浪波涛,尾卷祥云,回旋盘绕金柱,龙身与石柱融为一体。此外,雕塑上也刻有八仙过海祝寿情景,吉祥热闹。
石狮具有镇邪作用,建筑功能侧是用于稳定门面之石。它们的颈项上的圈带系有响铃,表示是已为神明驯服的神狮。石雕以左雄右雌成对设置;左边雄狮开口含珠披彩,右边雌狮闭口抚幼狮戏彩球。
抱鼓石又称门鼓石,是设置在木板门槛前稳定门面的石头。早期形状为方形,故称为门枕石,后来经艺术化,雕成圆形,形状如鼓。抱鼓石刻有螺旋纹,前有彩结,象征好彩头。
石窗采上雕刻六只螭虎,盘成香炉图案,合称“螭虎围炉”。圆窗四角雕刻四蝙蝠,谐音“赐福”,炉谐音“禄”;虎为兽,谐音“寿”;整体寓意“福禄寿”;也有辟邪、吉祥、香火绵延之意。
火珠是中国传统宗教建筑屋脊正中重要装饰,受佛教影响的特殊造型,是神明法力最尊贵的象征。隋代开始出现,宋朝《英造发式》甚至有规定不同火焰式样。
火珠两旁有双龙护珠,属于剪黏艺术,飞翔在云天的祥龙,专注火珠,两根长须伸向晴空,显得气势非凡,使屋顶轮廓线更为优美。
三川脊两端,有双龙相对,各朝中央正脊火珠,形成“四龙护卫”格局。
天福宫供奉的主神是妈祖,神格尊贵,所以中门设有最高规格的五爪双龙护卫。
天福宫左右龙虎门彩绘甲胄持斧钺的“立斧门神”,是保卫天庭的武将,为镇殿将军的形象。
天福宫供奉的是女神,所以中门左右两侧门,门神都是伺候天后的太监,左右各一对,共四位。有趣的是其中有太监面目黝黑,被认为是异族太监,和传统形象不同,是南洋地域文化风情的体现。
天福宫中庭的铺面,建庙时用的是花岗石,1906年重修时,中庭和部分通巷地面,全部改用西洋花式的彩色水泥砖,三川殿和大殿内的地面,也采用彩色的西方烧彩砖。
庙名 “天福宫” 黑地金漆贴金龙框匾额,左右双龙拱卫,上端盘龙左爪托金印,右爪托明珠,气势万千。下座为十七瓣莲座,托座贴金透雕春梅一支三朵,象征喜报春汛。在“天富宫”匾额下面有两座漆金斗,第一座透雕三国演义第21回关羽过五关故事,另一座透雕三国演义第62回老将黄忠义救魏延故事。
天福宫在1973年被列为国家古迹。规模最大的一次修复工程是在1998年,福建会馆当时耗资四百多万元来完成这历时3年的庞大修复工程。天福宫于2001年在大规模修复后荣获4个奖项,包括联合国所颁发的“教科文组织亚太2001文化遗产古建筑奖”。